徐俊艷
【摘要】新課程改革強調(diào)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小學語文課堂上,合理的提問是突顯學生主體地位、引導學生參與探索、主動學習的重要措施。學生獨立回答老師在課堂上提出的問題的過程,即是其思考的過程。素質(zhì)教育背景下,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提問的有效性有著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文章分析了現(xiàn)階段小學語文課堂提問的常見問題,并提出提高課堂提問有效性的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 課堂提問 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12-0043-02
課堂的提問是老師重要的語言活動之一,也是老師組織教學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通過科學、有效的課堂提問,可以在傳授基本知識的基礎上啟發(fā)學生思維、控制教學過程,且學生回答問題的過程也是其學習程度的直接反饋,因此老師要充分重視課堂提問的重要性。
一、傳統(tǒng)小學語文課堂提問存在的問題
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小學語文課堂提問還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首先,問題重點不突出。語文多是文字性描述的東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思維發(fā)展也是開放性的,因此很多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設計問題體現(xiàn)出明顯的隨意性,總是想到哪里問到哪里,多針對教材中心內(nèi)容提問,對于小學生而言,這種重點不突出的問題很難使其領悟文章的中心思想。其次,預留的思考問題時間過短。語文課教學任務重,課堂節(jié)奏快,老師為了提高教學效率,在提出問題后未給學生預留充分的思考時間,一般情況下僅找學習成績比較優(yōu)秀的學生回答問題,未兼顧到其它學生的想法,學生存在個體差異,一些學生思維能力相對較慢,會由于思考問題的時間過短而無法深入的掌握重點知識。其次,所提問題缺乏思維價值。一些老師在意識到課堂提問對教學過程的重要作用后,其問題意識也不斷增強,課堂上向?qū)W生拋出越來越多的問題,但這類問題有一個共性,即多為識記型、理解型的問題,而綜合型、應用型問題較少,無法引發(fā)學生更深層次的思考,對學生思維的發(fā)展極為不利。最后,提問方式死板。課堂提問時要根據(jù)不同的學習內(nèi)容采用不同的提問方法,但是老師在備課時往往未充分考慮到提問方式的多樣性,影響到學生參與思考的積極性,進而影響到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二、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提問有效性的策略
(一)抓住重點進行提問
課堂教學內(nèi)容不同,問題的側(cè)重點也不同,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老師要有意識的從知識內(nèi)容上進行提問,引導學生更好的抓住文本教學的重點,使其對文章形成更加深刻的理解。小學語文課本中,選入了較多的童話寓言類題材,其中也不乏被拍成各種影視、動畫的作品。針對這種學生比較熟悉的教學題材,老師可以先引導學生回顧整個故事的大概情節(jié),以知識內(nèi)容為提問的重點梳理文本,以為課文教學打下堅實的基礎。比如,在學習《嫦娥奔月》時,很多學生在過中秋節(jié)時多數(shù)已經(jīng)聽過這個故事,對故事的主要角色都比較了解,因此,老師就可以提出以下問題:“誰射下了九個太陽?誰吃下仙藥飛到月亮上去了?吳剛為什么要砍桂樹呢?”這種針對基本事實的提問主要目的就是幫助學生理順故事的基本架構(gòu)及主要脈絡,幫助學生確認一些基本信息,輔助文本教學。
(二)問題要善于發(fā)展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
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古人云“學在于思,思源于疑”,學生回答問題的過程就是其思考的過程,因此老師要有意識的設計一些有利于學生發(fā)展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問題,以提高其閱讀能力及理解能力。比如在學習《桂林山水》一文時,講到漓江水“靜”的特點,這是本文理解的重點問題,也是難點問題,因此筆者就設計以下問題:“漓江的水非常靜,你覺得課文里哪些詞語是描寫漓江的水靜的?靜到什么程度?”學生的思維馬上活躍起來,想象力也充分激發(fā)出來,紛紛討論文章對漓江靜的描寫。
(三)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做到萬變不離其宗
課堂教學無論采用哪種方法,歸根結(jié)底都是為了更好的實現(xiàn)教學目標而服務,因此課堂提問也要與教學目標相結(jié)合,針對教學中的重點問題、難點問題展開來,精心設計提問的時間、提問的頻率,以獲得更好的提問的效果,避免提問時的盲目性與隨意性。比如在學習古詩詞《清平樂村居》時,可以針對第一二句提出問題:“你從詩中看出詩人對鄉(xiāng)村的印象是什么?是通過哪幾個詞語表達出來的?”然后再針對第三四句提了問題:“你覺得詩中的老夫婦生活如何?這種感覺是通過哪幾個詞語表達出來的?”這種提問方法可以使學生理解全詩的核心思想:雖然翁媼一家生活清貧,但是卻其樂融融,作者通過短短幾句詩融合了自然之景與人文之景,使人感受到鄉(xiāng)村的恬靜、安寧。
(四)注意問題設計的層次性
新課程改革理念強調(diào)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性,老師只是起到引導、指導作用,只有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充分調(diào)動起來,才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老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注意,課堂提問要面向全體學生,盡量使所有學生都參與到思考問題、回答問題中來。因此,老師要在全面了解所有學生的基礎上,對學生進行分層提問,注意問題設計的層次性及針對性,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比如在學習《狼牙山五壯士》一文時,設計課堂問題如下:請根據(jù)課文的敘述順序完成課后的填空題。這種問題貌似針對所有的學生而設,但未考慮到問題的層次性,因此,可以稍做改動:問題1.請根據(jù)課文的敘述完成課后填空題;問題2.課文按照事情的發(fā)展順序是如何敘述的?問題3.課文采用了什么樣的敘述順序。很明顯,改動后的提問更富層次性,不同層次的學生可以選擇對應題目來解答,使所有學生都參與到思考問題中來。
三、結(jié)語
總之,小學語文教學活動的質(zhì)量與效率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課堂提問就是其中一個。在課堂中,教師提出的問題直接關系著小學生進行的思維運動。在進行課堂問題的設計時,教師要考慮小學生的實際情況,以點撥為主,引導學生深入學習內(nèi)容,成為語文知識的主動探究者,促進學生快速成長。
參考文獻:
[1]李凌云.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課堂提問的技巧[J].語文天地,2015(8):20-21
[2]劉增芬.巧妙運用提問藝術(shù)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小學語文教學中課堂提問藝術(shù)的運用[J].學周刊,2015(10):124-126
[3]王霞.論小學語文教學課堂提問的有效性[J].新課程,2014(11):88-89
[4]吳小青.課堂提問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有效性實施策略[J].新課程,2015(4):1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