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音樂偏好作為個體表現(xiàn)自我概念和判斷他人身份的一種標記,對個體的個人身份和社會身份具有相當?shù)陌凳咀饔?。同時又因其復雜的影響因素和多變的不可測試性被國內(nèi)外研究學者所重視。本文將國內(nèi)外關于音樂偏好的文獻整合梳理,力求為日后研究者提供文獻資料和研究視角。
【關鍵詞】音樂偏好;影響因素;個人身份;社會身份
一、概念的界定
音樂偏好(musical preference)通常的概念是指一個人喜愛聽某種特定風格的音樂(Thomas S,Peter S)。國內(nèi)外對于音樂偏好的定義一直存在爭議,因為其自身的獨特性和易受變量的控制性,所以不少學者都對其有過定義。1984年3月音樂教育者全國大會(MENC)召開,會議期間研究者針對具有代表性的相關著作和專業(yè)雜志進行了研究和整合,進而討論關于“術語的問題”,并提出了具備權威性的術語表(Price,1986)。在術語表中,偏好被定義為選擇,評價或認為某一事物由于其他事物。
二、國外研究現(xiàn)狀
在音樂偏好研究領域,國外起步較國內(nèi)早,已涉及到音樂偏好的多個研究維度并有大量的相關性研究。Leblanc在Selecting a response mode in music preference research一文中定義“音樂偏好是對特定刺激所表現(xiàn)出來的喜歡程度”(LeBlanc.A.1984)。音樂偏好的研究在音樂治療以及所有的音樂研究中都有重要的意義,音樂偏好的研究對于音樂治療工作中的音樂選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研究顯示,根據(jù)病人喜歡的音樂運用到對其自身的治療中對于減少病人的焦慮癥狀是十分有效的(Iwanaga.M.&Moroki.Y.1999)。
在眾多相關性研究中,其中由于性別這個變量的特殊性,所以在與音樂偏好的相關性研究中一直存在爭議。Crowther和Durkin (1982 ) 在研究十二歲到十八歲學生音樂偏好時,發(fā)現(xiàn)無論在欣賞音樂、參與活動或是學習樂器的愿望上,女生都比男生積極,并且這種傾向在越小年齡段中越明顯。Briton (1991) 認為,不管有無音樂訓練的經(jīng)驗,女生普遍都比男生更喜歡爵士樂、搖滾樂和流行音樂。Schuesser (1980 ) 認為,音樂偏好的性別差異是社會傳統(tǒng)所致。他指出,社會觀念中普遍認為喜歡音樂的女生高尚。在這種社會認同的驅使下,女生具有更多學習音樂的經(jīng)驗,從而導致了在音樂偏好中存在性別差異。Coney等人(1995 ) 也持相似的觀點,他們認為女生因有更多音樂訓練這點影響了她們的音樂偏好態(tài)度。
在音樂偏好是否具有性別差異結論中有第三種觀點,也就是說,在音樂偏好性別差異的研究中,同時出現(xiàn)支持和否定音樂偏好具有性別差異觀點的結果。早在1956年,Rogerss在研究中就曾出現(xiàn)此類狀況。在其研究中,顯示在大多數(shù)年級中學生的音樂偏好不具備性別差異,只有在七年級和九年級的研究顯示被試者具有性別差異。他分析這很可能與男女身心成熟的步伐不一致有關。時隔半個世紀后,Persinger(2001)在研究中也仍然發(fā)現(xiàn)有類似的情況。其研究總體結論是音樂偏好具有性別差異,但由于在相關古典音樂和歌劇偏好的研究中,女生的偏好強勢并未顯現(xiàn),因此嚴格的說,其結果也只是部分支持了音樂偏好中具有性別差異的這一觀點。在Finnas(1989)、Leblanc和Sherrill(1986),以及Radocy和Bolye(1997)的相關研究結果則顯示,音樂偏好和性別差異的相關程度很低,只是男性和女性偏好的音樂風格有差異??梢姡魳菲檬欠窬哂行詣e差異還有待進一步研究考證。
三、國內(nèi)研究現(xiàn)狀
我國對音樂偏好的研究雖然還不足以與國外的研究相媲美,但是近幾年來看已呈上升之勢。筆者對大陸地區(qū)的音樂教育論文、期刊文章和碩博論文進行了內(nèi)容分析,發(fā)現(xiàn)近五年來涉及音樂偏好的文章和論文數(shù)量逐步增多。
筆者在CNKI中國期刊網(wǎng)優(yōu)秀博碩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中,對1999年至2015年的全國優(yōu)秀碩博論文進行檢索,得出關于音樂教育的論文有2717篇,其中涉及到音樂偏好的有27篇,研究方法以采用問卷調(diào)查法和實證研究法為主。從論文數(shù)量來看,相對于2007年阮婷的碩士論文《學前兒童音樂偏好的差異性研究》中列舉出的數(shù)據(jù)已有很大進展。在國內(nèi)的這27篇關于音樂偏好的碩博論文中,以初中生和大學生為研究對象的論文占了很大比重。在馬達(2005)撰寫的《音樂教育科學研究方法》之“大陸地區(qū)1990年至2005年的音樂教育文章總匯目錄”中,涉及音樂偏好的文章只有三篇,且都非實證研究。在這目錄中,僅有周洪斌于1990年發(fā)表在《中國音樂教育》期刊上的“幼兒園小班音樂審美能力發(fā)展特點的實驗研究”文章采用了實證的研究方法。
在音樂風格偏好研究中,各研究在音樂類型的排位上出現(xiàn)了不一致性的結論。其中,相對一致的是流行音樂風格,不管是在中小學還是大學生中,對流行音樂風格的偏好都是最強烈的。除了流行音樂風格的偏好排位相同外,對其他音樂風格偏好的排名略有不同。
四、小結與展望
由于音樂偏好的研究一直是國內(nèi)外學者的研究熱點,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研究結論不一致引起眾多學者的爭議。關于影響音樂偏好的因素十分復雜,根據(jù)國內(nèi)外學者的研究顯示出于對音樂本身特性的研究包括:社會文化因素,年齡因素,群體因素,性別因素,個人偏好因素,性格因素等。筆者已盡可能的兼顧到目前學術界關于音樂偏好的觀點都被引證到本文中,但是尚有許多不足之處和局限性望日后學者查漏補缺繼續(xù)拓展。
參考文獻
[1]阮婷.學前兒童音樂偏好的差異性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學前教育系碩士論文,2007(5).
[2]李瑩.關于音樂偏好和視覺注意的時間相關電位研究[D].中國音樂學院碩士論文.
[3]魏莉莉.大班幼兒音樂偏好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學前教育學碩士論文,2009(5).
作者簡介:彭夏(1992—),女,河南駐馬店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音樂教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