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陳丹(1987——),女,漢,山東濰坊人,現(xiàn)為沈陽師范大學社會學學院社會工作專業(yè)研究生。
摘要:老年群體從一定程度上來說是弱勢群體,需要得到社會的關愛與照顧,需要社會工作者進行引導,提高他們的自信心與能力。在開展老年服務中運用增權理論,其目的在于使老年人承認自身存在弱勢的前提下,幫助他們重新評估自己,激發(fā)潛能,恢復自信。本文主要探討老年群體無權的原因與表現(xiàn),并從個體、人際和社會等層面探討在老年服務中的策略。
關鍵詞:增權理論;老年服務;無權
隨著老齡社會的演進,老年群體也愈發(fā)成為政府社會力量關注的重要對象,從一定程度來說,老年群體也屬于弱勢群體,而無權感是影響老人晚年生活質量的一個關鍵性障礙。因此對老人無權感的研究就顯得更加有理論和現(xiàn)實上的意義和價值;而增權理論的提出就是使弱勢群體減少無權感,對社會權利、個人權利、政治權利有更深刻的認識,促進主體意識的提升和尊嚴感、福祉感的增強,激發(fā)老年群體的潛能,提高他們社會參與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增權理論的含義
增權理論是西方社會工作領域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模式。美國學者 S o l o m o n 較早對增權作定義,認為增權就是通過處理問題中的特殊障礙,改變受到外在社會污名化的團體界定①。 増權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即個體層面的增權、社會關系層面的增權和社會參與層面的增權。
二、老年群體增權的原因
(一)個體層面
1.生理機能衰退
老年群體的生理機能在此階段的衰退變化特別快,而且,老年人面臨各種疾病的威脅,再加上老人本身由于身體條件的限制造成的功能性的制約,都會使老人產生強烈的無力感。
2.能力衰退
生理機能衰退帶來的最大影響便是能力的衰退。老年群體由于身體、心理等各方面的原因,會出現(xiàn)反應慢、行動不便等問題;很多老年人自我照顧的能力降低,需要依靠家人。而且,因為逐漸脫離社會加上行動不靈便,謀生能力也降低。
3.心理機能衰退
現(xiàn)狀的變化:由社會上的獨立個體變成被照顧的個體,從經濟獨立的個體變成可能需要得到子女或社會資助的個體,從擁有忙碌的工作到退休在家、空閑時間占據(jù)生活,這一轉變很容易讓老年群體自我否定,這在一定程度上會使老人產生不良的心理變化。
(二)社會關系層面
1.社會交往圈縮小
老年人離開工作單位后,他們的人際關系圈也縮小。同時,老年人受年齡等因素的限制,與其他年齡人群的共同語言、交往機會越來越少;加之有的老人不愿意參加社區(qū)組織的活動,僅僅局限于家庭這個小圈子,最后導致交往圈不斷縮小。
2.社會支持系統(tǒng)影響力的降低
社會支持系統(tǒng)可以提高老年人解決問題的能力,但是由于老年群體逐漸與社會脫節(jié),所以他們主要依靠親朋好友等非正式系統(tǒng)來提供社會支持,而現(xiàn)實是非正式支持系統(tǒng)所提供的幫助也在減少,而正式的社會支持系統(tǒng),由于自身的限制,能為老年群體提供的服務十分有限,這使得老年人的社會支持系統(tǒng)面臨巨大的壓力。
(三) 社會參與層面
1.社會地位降低
現(xiàn)代社會對地位高低的考量主要根據(jù)個人獲取經濟資源的能力、對社會關系網(wǎng)的控制力以及對社會政策的影響力來確定②。而老年人作為逐漸退出社會勞動領域的群體,他們獲取經濟資源的能力、對社會關系網(wǎng)的控制力以及對社會政策的影響力都因此而減少。
2. 經濟利益得不到合法的保障
雖然有關老年人的一些福利待遇在提高,但受益對象并不包括所有的老年群體,多數(shù)老人的經濟利益得不到應有的保障。由于國家退休制度的要求和勞動力市場對年齡的要求,限制了老年人工作的機會。這一矛盾現(xiàn)狀會使老人對自己形成負面評價,產生無力感。
三、介入策略
基于對老年群體無權問題形成原因的分析,筆者應用增權理論從個體層面、人際交往層面和社會參與等三個方面介入老年服務。
(一)個體層面
在開展老年服務過程中,社會工作者應根據(jù)個別化的原則,幫助老人制定適合自己的増權計劃,幫助老人重構自我。老年群體退休后應盡快提高適應社會環(huán)境的能力,適應角色的轉化;相信自己的潛力是無限的,注重潛力的開發(fā);注重自身心理的變化、自身身體素質與心理素質;提高自信心與滿足感。
(二)人際交往層面
通過人際交往,老年人可以獲得一定資源支持,這有利于幫助老年人增強對自己的信心,增加社會影響力,改善自身與他人的相處環(huán)境。因此,在開展老年服務活動過程中,一方面社會工作者要增進老年群體之間的交流,加強了解與溝通,減輕他們的無力感;另一方面,要鼓勵老年人走出家庭,融入到社區(qū)大環(huán)境中,積極參加社區(qū)組織的各類活動,使他們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充分發(fā)揮自身的潛能,提升自身的能力;同樣也可以擴大交際圈,獲得支持性系統(tǒng),使他們的晚年生活豐富多彩。
(三)社會參與層面
針對老年群體社會參與層面的增權,需要提高他們參與社會組織各類活動的熱情和積極性,了解并逐步掌握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方法與途徑③。
比如,筆者在實習過程中,所在機構會定期開展符合老年群體需求的社區(qū)活動,其中“老年趣味運動會”滿足了老年群體多方面的需求。在參與社區(qū)活動的過程中,讓老人體會到活動的快樂,發(fā)現(xiàn)生活的樂趣,發(fā)現(xiàn)自身的價值;可以與他人建立良好的關系,不斷擴大交際圈,構建老年人的社會支持網(wǎng)絡,激發(fā)他們的創(chuàng)造活力,可以自發(fā)的舉辦相應的社區(qū)活動;感受到來自社區(qū)對他們的關懷,使他們增強對社區(qū)的歸屬感,在社會中找準自己的位置,不斷創(chuàng)造新的生活;而且老人們可以從這次活動中獲得經驗,在活動中擴大相應的交際圈,從其他社區(qū)老人那里得到啟發(fā),利于他們以后自發(fā)舉辦相應的活動,在活動中可以形成相應的帶領者,發(fā)揮他們的余熱,保證活動的延續(xù)性。
四、結語
増權理論的目地是激發(fā)服務對象的潛能,提高自身的能力和自信心,恢復被污名化的服務對象的尊嚴和自由[2]。
老年群體由于受多重因素的限制會產生無力感,所以需要在開展老年服務中恰當?shù)倪\用增權理論,發(fā)揮增權理論的優(yōu)勢,使老年群體獲得權力,發(fā)揮他們的優(yōu)勢。(作者單位:沈陽師范大學)
注釋:
①耿理,高中建.增權理論因應下的青年農民工權益維護.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11, 21(3).
②何楠.增權理論與老年社會工作實務.法制與社會,2010.
③關麗萍.滿足老有所需,實現(xiàn)老有所養(yǎng).科學信息,2008(12).
參考文獻:
[1]李鳳琴.“增權理論”視閾下的少數(shù)民族婦女發(fā)展研究———以云南少數(shù)民族婦女發(fā)展為例.北方民族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1(4).
[2]陳樹強.增權:社會工作理論與實踐的新視角.社會學研究,2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