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課改形勢下的課堂教學旨在強調師生通過心靈的對接、意見的溝通和思維的碰撞,正確處理教師與文本的對話、學生與文本對話、學生與學生對話、教師與學生對話,有助于實現學生的高效學習和自主發(fā)展。
【關鍵詞】課改 文本 自主 對話 高效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3-0042-01
(一)教師與文本對話,把握課堂的預見性。文本是教學的憑借。文本作為作者思想和體驗的載體,對它的價值和內涵的發(fā)掘,是進行教學設計的前提。教師只有準確地理解了作者的寫作目的,弄清作者表達的方式,才能找到訓練學生思維、培養(yǎng)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最佳切入口。教師與文本的對話不是單純的自我理解和賞析,而是為了指導學生的閱讀,以自己的閱讀思路啟發(fā)引領學生的閱讀思路。特別是當學生的思維出現阻滯時,為他們掃除障礙,但不是以自己的思維取代學生的思維。教師必須對文本有預見性把握,這樣才能在課堂上更好地指導學生。同時,教師對文本也應該有創(chuàng)造性的見地,提出創(chuàng)造性的問題,以開發(fā)學生的思維潛能。教師與文本的對話,必須建立在自己的真實體驗之上,切忌盲目照搬參考書上現成的結論。
(二)學生與文本對話,體現學生的自主性。與其他學科相比,語文教學在對話上有著獨特的魅力。學生與文本的對話,就是在富有韻味的語言世界里去體驗五彩斑斕的生活,去實現心靈與心靈的溝通,去感悟真善美的人性,學會辨別假惡丑。學生要把書看成動態(tài)的、有靈性的東西,要調動自身的經驗去進行心靈的交流。為了實現學生與文本真正意義上的對話,教師必須做到以下幾點。一是給學生充分的讀書時間。讓學生多讀文本,是落實自主的、獨立的、創(chuàng)造性的閱讀的基本條件,也是對話、交流的基礎。二是給學生充分的思考空間。教學實踐告訴我們,學生在讀課文時,主要靠自覺去從整體上感知課文的各種因素。他們接觸到一篇文章,總是迫不及待地想把它一口氣讀完,然后產生一種朦朧的、散亂的感受,卻很難挖掘出作品的深層意蘊。這時教師就要教學生學會思考。三是給學生充分的質疑契機。學生作為一個個鮮明的生命個體,總是帶著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和情感來接觸文本的。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盡可能提供質疑的契機,教給質疑的方法,如抓住課文的重點難點,抓住自己不懂或似懂非懂的地方質疑,提出自己的獨到見解等。四是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在閱讀中,學生并不是消極地接受、索取意義,而是積極主動地發(fā)現、建構意義,甚至創(chuàng)造意義。每個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個性氣質都不一樣,應鼓勵學生對閱讀內容做出有個性的、富有想象力的反應甚至是“突發(fā)奇想”,將自己的閱讀感受與作者的意圖進行比較,為文本的內容和表達另作設計,等等。
(三)學生與學生對話,彰顯課堂的開放性。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對話包括同桌的交流、小組間的交流和全班交流等幾種對話的模式。在語文課程的實施中,教師要徹底摒棄自己唱主角、幾個優(yōu)秀學生當配角、大多數學生當群眾演員甚至聽眾的狀況,讓所有學生自主動起來。“一千個人便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弊x書也罷,教學也罷,特別是在閱讀教學中,一個人有一個人的看法,也正是他們完全不同的見解,才會促成新的意義的創(chuàng)造。學生之間的對話,可以使個體認識更為成熟,更為全面。學生之間的對話要做到以下三點。一是把握對話時機。古代教育家孔子倡導“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的教育思想,“憤者,心求通而未得其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在學生“心求通”“口欲言”的狀態(tài)下開展討論最好。二是培養(yǎng)協作精神。在教學中,尤其是在教學的重點難點處,若能組織學生集體合作,則有利于發(fā)揮每個人的長處,學生間相互彌補、借鑒,相互啟發(fā),往往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三是激發(fā)學習熱情。中學生單純活潑,思想活躍,想象豐富,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在充分預習、學習的基礎上,或讓他們自由組合,自行設計,或設計一些有興味、有探討價值的問題,這樣既可以使學生在活動中進行對話,又調動了他們的積極主動性,激發(fā)了他們學習的欲望。
(四)教師與學生對話,體現課堂的平等性。《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課堂上,教師與學生是平等的,不再存在教師居高臨下的局面,教師一言堂這一傳統教學模式已被改變。平等是課堂上和諧氛圍產生的前提,是發(fā)揮學生自主性的保障,是教師觀念轉變的一個標志。教師在課堂中要創(chuàng)設一種和諧的氛圍,一種寬松的教學方式。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學校里的學習不是毫無熱情地把知識從一個頭腦裝進另一個頭腦里,而是師生之間每時每刻都在進行的心靈接觸?!睅熒鷮υ挼闹匾圆谎远?。師生對話要做到以下三點。一是營造民主的課堂氛圍。課堂教學中,把知識的權威轉入對話的情境中,主動真誠地與學生交流閱讀體驗,創(chuàng)設出一種平等的心靈交往的話語空間,努力營造一種言者無過、善言有功的民主課堂氛圍。二是設計開放的交流話題。從教學實踐來看,我們發(fā)現,以話題作牽引,學生參與閱讀對話的興趣就濃厚,課堂的氣氛就熱烈,思維也就更活躍。同時,由于答案的不確定性,每個學生都可以發(fā)散思維,從自己的角度來與文本對話,這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促進學生的個性發(fā)展。閱讀是人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而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讓學生有所思考和感悟,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開放的話題正體現了《義務教育課程標準》的這一精神。師生對話絕不是單純的教師問而學生答的問答式。它要求教師與學生融為一體,分享彼此的思考、見解,交流彼此的情感、觀念和理念。在此基礎上,教師還應提供信息,引導學生進一步去發(fā)現,去探索,求得共識。三是善于傾聽學生。新課程改革強調一種互動的師生關系。李政濤先生說:“教育的過程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相互傾聽與應答的過程。傾聽受教育者的敘說,是教師的道德責任?!蓖ㄟ^傾聽學生,關注學生的即時表現、觀點和發(fā)言,教師可以對自己何時參與、如何參與對話作出正確的決策。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1月1日印刷。
[2]華東師范大學教育系編,《教育學參考資料(上)》,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年版。
作者簡介:
穆洪良,漢族,中學二級教師,研究方向:中學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