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霞
【摘 要】 音樂資源開發(fā),要貫徹“以學生為本”的理念,合理挖掘和開發(fā)一切有可能進入課程、能夠與教育教學活動聯(lián)系起來的本地區(qū)特色的教育資源,以滿足學校和學生的不同需求。學科綜合是音樂資源開發(fā)切實可行的方法,要融合電教媒體,融合詩歌朗誦,拓展網絡教學,融合德育、美育。
【關鍵詞】 音樂;電教;詩歌;網絡;美育
音樂資源開發(fā),要貫徹“以學生為本”的理念,合理挖掘和開發(fā)一切有可能進入課程、能夠與教育教學活動聯(lián)系起來的本地區(qū)特色的教育資源,以滿足學校和學生的不同需求。音樂資源開發(fā),雖有各種途徑,但均有一定的難度,而學科綜合則是切實可行的方法。
一、融合電教媒體
電教媒體可以將抽象的音樂名詞變得直觀、形象。如在九年級(上)第六單元《舞臺詠嘆》一課中,課本對歌劇的定義是“產生于16世紀末的意大利,是綜合音樂、戲劇、詩歌、舞蹈、美術等藝術,以歌唱為主的戲劇形式,通常由詠嘆調、宣敘調(或說白)、重唱、合唱、序曲、幕間曲、舞蹈等組成。”學生讀了這段話后,仍然不知道歌劇是什么。在教學中,我從豫劇《花木蘭》導入,再讓學生欣賞歌劇《白毛女》,然后請同學們總結這部影片和其他影片在故事情節(jié)表現(xiàn)上的不同。學生很快就總結出來,效果良好。
教學中的情景再現(xiàn)是通過電教媒體來實現(xiàn)的,不使用電教媒體,就很難直接直觀地再現(xiàn)情景,就不能激發(fā)學生更豐富的想象。如在欣賞民樂合奏《春江花月夜》時,我根據樂曲內容,把它制成“江樓鐘鼓,月上東山,風回曲水,花影層疊,水深云際,漁歌唱晚,澗瀾拍岸,欸乃歸舟”八幅幻燈片。學生在欣賞時,既有聽的又有看的,情致盎然。再播放音樂時,我讓每個學生拿出紙筆畫一幅畫,結果大家畫的風景都很生動迷人。
音樂課中運用直觀化的電教手段,能夠達到聲文融匯、聲畫并用、聲像結合、化靜為動、聲情并茂的境地,能極大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對優(yōu)化音樂課堂教學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促進作用。
二、融合詩歌朗誦
俗話說:歌即是詩,詩即是歌。詩是帶有一定內在韻律的歌,為詩詞譜寫的歌曲,由于有了音樂的載體,文學與音樂渾然一體,相得益彰。從“歌”的意義上講,歌詞是一首歌的靈魂,一首歌給聽眾傳達的是歌詞的情感和音樂的美感。初中音樂教學,不僅要注重學生對音樂知識、基本樂理、視譜的提高上,還應加強情感教學和以情帶聲的歌唱訓練,這是音樂教師不可忽視的教學環(huán)節(jié)。筆者在教唱《七子之歌——澳門》的音樂課中,曾嘗試了把詩歌朗誦融入音樂教學的方法,學生很快把握了歌曲的情感主線,真正體驗到了用感情唱歌的快樂。如詩詞抑揚頓挫的發(fā)音方法,能夠豐富歌唱表現(xiàn)的音樂線條和韻律感,能夠加強歌唱中字與聲的有機結合,真正在“聲、韻、調”三方面達到“以字行腔、字正腔圓”的藝術境界?!镀咦又琛拈T》的第一段歌詞寫游子對母親的深情訴說,感情細膩而憂傷,這一段的旋律也隨著訴說的情感而平穩(wěn)進行,朗誦時用降抑調更能表現(xiàn)出歌詞的情感。因為降抑調的語氣是由高逐漸降低,其特點音高在句首,專用于深沉傷感的詩句。前文提到的“真姓”“母親”“靈魂”三個詞都是句末,朗誦時語氣下降,才能表達出游子向母親訴說的深情。第二段歌詞抒發(fā)游子迫切回歸母親懷抱的激動心情。在曲譜上為了表現(xiàn)這種迫切的心情,也因此從第一段的中音區(qū)一下升了10度,曲作者用這種音域的上升來增強詞的表現(xiàn)力的手法是歌詞情感的需要。朗誦時要用高升調,因為高升調的語氣是由低逐漸到高,其特點在音高句末,專用于激動、高亢的詩句。教學中,學生積極參與,通過理解,模仿,實踐活動,較快地掌握了這兩種語調的離棄技巧,增強了對歌詞表現(xiàn)力的理解。
三、拓展網絡教學
網絡環(huán)境下,音樂的表現(xiàn)創(chuàng)造由于能提供讓學生自由表達的時間和空間,受到學生的歡迎。學生可隨時進行網上音樂搜索,欣賞、學習,并可使用電子郵件等因特網的工具自主開展音樂學習活動。如引導學生欣賞我國的國粹──京劇時,我利用網絡舉行了一次“京劇知識”的擂臺賽,同學們紛紛在網上搜尋下載相關信息,教師同時也在網站上開了一個BBS,供學生協(xié)作討論和與外界交流,這樣一節(jié)生動有趣的欣賞課讓學生印象深刻。此外,學生還可以借助一些軟件在網上展開自己豐富的想象,更好地提高音樂表現(xiàn)力和音樂創(chuàng)造力。如借助“音樂大師”,讓學生創(chuàng)作特定情緒的旋律短句;借助“金山畫王”,讓學生根據歌曲創(chuàng)作一些圖畫,選配一些圖片等。在網絡環(huán)境下,學生的想象沒有約束,可以自由飛翔。如欣賞民樂合奏《金蛇狂舞》時,有的學生為樂曲配上了賽龍舟的場景,有的學生選配了戰(zhàn)爭的圖片,也有的學生選配了熱鬧的工地等。網絡環(huán)境下的音樂表現(xiàn)創(chuàng)造,不僅豐富了學生的想象力,還給了每個學生平等參與和表現(xiàn)的機會,節(jié)約了課堂教學時間,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四、融合德育美育
音樂是一門融進思想性和藝術性為一體的學科,音樂教育的根本目標仍是“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向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是音樂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
1.教育功能。音樂教學中的唱歌教學和音樂欣賞教學,雖然可以通過說教對學生進行思想感情的凈化和道德行為的規(guī)范,但遠不及將教學內容制成課件后獲得的教學效果。如在《鐵蹄下的歌女》這首歌時,讓學生觀看舊社會歌女和今日歌唱演員的片段,使他們感受到不同社會中截然不同的境況,從而培養(yǎng)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
2.感染功能。它包括愉悅感染和悲涼感染等,指的是歌曲的內容經過電教媒體再現(xiàn)后,學生的情感受到激發(fā)而產生共鳴。如《長城謠》這首歌,在日本侵略者還沒來之前,幻燈片上長城內外“青山,白云,大豆飄香”;日本鬼子入侵后,“妻離子散,流離失所,國破家亡,衣不蔽體”。然后播放歌曲,把學生置身于一個有聲有色有情有景的藝術氛圍,使學生情緒受到強烈感染,對侵略者的痛恨進一步激發(fā)。
3.美育功能。音樂中的形式美是相當重要的,如教《游擊隊之歌》,通過放錄音,使學生從形象、色彩、音樂、旋律等方面,身臨其境感受游擊隊員機敏英勇的藝術形象,從心靈深處接受美,進而熱愛美,追求美。
在學科融合過程中,應把握好以音樂為教學主線,用其他學科的內容來加強對音樂的感受、體驗,把握好“度”,讓它更有效地為音樂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