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志云
中職教育作為我國培養(yǎng)不同類型人才的教育形式逐漸獲得認可,今后會加大比重,強化教學。語文是基礎學科,對學生的整體素質有很大的影響力。中職語文教學也是如此,擔負了很大的培養(yǎng)任務。因此,如何在特定的環(huán)境中使語文教學發(fā)揮最大功效,使中職教育培養(yǎng)出更優(yōu)秀的人才。
一、讓語文課真正走入學生的心中
中職學生,升學壓力小,對語文基礎知識的要求比較低,這恰是優(yōu)勢,能自然發(fā)揮語言的魅力,使語文課成為一門獨具魅力的學科,也能輔助其他學科的學習。如何做好中職語文教學,首先要抓住學生,讓語文課能走進學生的心中,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1.建立一種民主、平等、友好的師生關系
輕松愉快的教學是使一門學科深入人心的主要方法。在語文教學中,師生面臨的是共同的教學目標和任務,需要密切合作,雙方的積極性才能充分調動起來。建立了良好的師生關系,有了感情傾向,學生才會自覺自愿地接受教育并樂于請教,愉快教學才能順利進行。教師還要樹立正確的學生觀,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學生,相信學生都是追求進步的,都是想學習,有旺盛求知欲的,能夠改正錯誤的。
2.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
要善于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在語文課堂上通過音像、動畫、顏色等形象化教學手段,使學生在多種媒體信息作用下進行有效的學習。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運用多媒體,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它能增強語文教學的直觀性、形象性、生動性,一改傳統(tǒng)沉悶的課堂面貌,使學生的興趣大增,有助于實現愉快教學,落實素質教育的要求。
3.上好語文活動課
其目的是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性思維,增強實踐能力?;顒诱n不管是學習目標,還是具體活動內容、活動過程的推進,學生都是絕對的主角。需要學生在活動中開動腦筋、開拓思維。比如在學習《沁園春·雪》時,可以做成活動課。學生通過詩歌朗讀、演講比賽,發(fā)揮個人才藝,并在詩歌的寫作、欣賞方面提出自己的意見建議?;顒诱n還可以使學生樹立競爭意識,發(fā)展個性特長。在活動課中,每位學生都受到同樣的重視,不同的特點都受到尊重,并在教學形式、評價方式等方面為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創(chuàng)造條件。在活動中,一些學生的特長得到了進一步鍛煉,綜合素質得到極大提高。
二、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中職學生不斷成熟,主觀思想和能力已經占有一定優(yōu)勢。而現代教育要求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課堂是基礎教育的主陣地,也是當前素質教育不能脫離的教育模式。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是我們熟知的“填鴨式”講授教學,學生是被動的,處于學習環(huán)節(jié)的接受角色,課堂成了教師表演的舞臺,這完全背離了教育規(guī)律,素質教育提出:要轉變學生學習地位,還他們主體地位,發(fā)揮其能動作用。
1.有效引導,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
轉變學生的角色,恢復其學習主體地位,不是忽視教師的作用,而是同樣轉變其教學功能,在課堂教學活動過程中,教師不再是學生學習的監(jiān)督者、駕馭者,要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用科學的引導情感、設計成功的情景,激發(fā)學生強烈的主體地位意識,使學生主動感知本課堂的主旨,明白這節(jié)課的學習內容,要達到的目標。學生主動意識越強,他的學習參與積極性也就越高,就能主動克服種種障礙和阻力,去實現預期的教學目標,最終使學生獲得教育教學成果。
2.強化實踐,培育學生的綜合能力
要讓學生成為學習主體,不是單方面的問題,是一個綜合工程,課堂模式的轉變是重點,同時也要在評價方式、課程設置、甚至教學大模式上有所轉變。而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把學生從刻板的課程、過多過死的考試中解脫出來,讓他們有更多時間、更多機會參與實踐,展示自我。從課堂教學上講,高中語文課堂傳統(tǒng)上要求遵守課堂秩序,按照教師要求和課程,在教學事實和教學效果上更完善,但學生學習有所偏離,能真正接受教師講解的比例并不高,如果還給學生學習主動權,給他們更多時間去討論、去發(fā)揮,也許課堂是另一個模式,但學生的能力卻是不同的,學生逐漸形成的素質是不一樣的。比如在學習《再別康橋》一課時,教師完全可以先拋開文章本身的語言、語境和基礎知識的訓練,讓學生以徐志摩為話題,以浪漫主義現代詩人為話題展開聯想、討論,集思廣益,活躍了課堂,豐富了知識,為接下來的課文學習奠定基礎。
3.鼓勵學生提升自學能力
職高學生已經有很強的自學能力,但如何克服學生自制力差,對語文缺乏興趣等也很關鍵。一要合理預習課文,讓學生養(yǎng)成自覺預習課文的習慣。預習要有基本的方法和要求,主要內容是了解作者、背景、辨認文章體裁、劃分段落,歸納中心、段意、摘抄名言警句等,通過這些預習使學生僅養(yǎng)成預習習慣,無意中形成自學能力。二是在課堂教學中利用多種途徑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課堂教學是教學過程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學生的聽課質量就是關鍵。也許有人說聽課就不是自學,其實不然,聽課只是學習的一個步驟,在聽課過程中,學生如何消化講解內容,課后如何補充,遺漏了什么內容,找出困惑,并及時記在筆記本上進行對照反思就是一種自學。三是加強對學生課外閱讀的指導。比如給學生推薦閱讀書目。首先要求學生通讀與高中語文課本配套的內容,再結合一些中學課外閱讀必讀的文學名著書目。指導學生制定讀書計劃,根據不同年齡層次的學生,按其語文理解能力閱讀不同讀物。
三、有效實施小組討論教學
小組討論教學是當前比較現代化的一種教學模式,在普通高中處于試驗階段,通過實施,發(fā)現在中職學生中更為適合,此種模式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個人學科素養(yǎng),也符合中職學生比較喜歡寬松自由的學習狀況。
1.師生協調,突出學習角色
小組討論教學最大的特點就是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所以,用什么方式打造這個學習平臺非常重要。首先,教師要正確引導學生進入這種教學模式的思想境界,從傳統(tǒng)的思維模式中走出來。雖然這種模式已經出現很久,但真正實施并沒有普及,高中語文課還算比較先進,利用率比較高。教師要為學生做好學習方案,分組細節(jié)和具體方式方法。當學生漸入佳境時,慢慢退出學習平臺,轉化成為輔導角色。其次是教授學生小組討論教學的方式方法。討論的形式和方法是多樣的,但針對具體學科、不同學生,同樣存在內在的規(guī)律和方法。如預設話題、信息收集、情景設置、片段準備等,還有就是教會學生怎么臨場發(fā)揮,怎樣抓住主題,找準方向。另外,在實際小組討論過程中,如何調節(jié)氣氛,協調小組間的矛盾和共同處,使氣氛更融洽,又不會失控,既不偏離主題,又不失生動形象,這也是小組討論實際操作的技巧。
2.科學整合,巧用文本
小組討論教學并非散亂的學生發(fā)言和行為,它也是課堂教學的一種形式,文本參照依然是主要的,但小組談論絕不能復制傳統(tǒng)的講述課,不然就會失去意義,只是換湯不換藥。所以,不能完全按照課本推進,又要將文本的內容全面貫徹,更重要的是將文本知識傳遞給學生,將技巧傳授給學生,這樣,就必須對原有文本進行有效整合。這種整合,一方面是對教師的考驗,要求教師對文本思想有精準的把握,并能提煉、提純,并形成對原有文本組織再加工的能力。比如《包身工》一文,本文的主要學習要點有兩大內容,一個是語言能力,一個是思想傳達,要求學生掌握對事物的描述方法,并能明辨是非,能產生對舊社會的厭惡之情,也能產生對新社會的憧憬和感激。但對于小組討論模式來講,學生不可能長篇閱讀,再進行話題演繹,更要注意對舊社會的深刻剖析,所以在整合文本時要注意以課文為中心,搜羅相關文本和話題,發(fā)揮烘托作用和學生能動性,既提高了課堂的活躍度,又沒失去課堂意義。
中職語文教學要將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具體情況相結合,將教育發(fā)展大方向與教學技術新發(fā)展相結合,不斷改進策略,協調發(fā)展。
參考文獻:
顧黃初.貼近生活:語文教學改革的一種趨勢[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1994(10).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