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
[摘 要]目前,在我國農村地區(qū),家庭暴力仍普遍存在,群眾對家庭暴力的認識存在誤區(qū),且在家庭暴力發(fā)生后仍以私力救濟為主。導致家庭暴力發(fā)生的原因包括了經濟、文化、法律等方面的原因。針對家庭暴力問題,我國亟需制定一部反家庭暴力法,并完善相關立法,同時要加大基層執(zhí)法機構的作用。
[關鍵詞]家庭暴力;產生原因;法律對策
[中圖分類號]D91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5)04 — 0030 — 02
所謂家庭暴力, 是指家庭成員之間的暴力行為, 即一個人為了控制和支配與之具有或有過某種親屬關系的另一個人所使用的任何暴力的或者欺辱性行為; 廣義的家庭暴力包括夫妻之間以及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暴力行為, 狹義的家庭暴力僅僅指夫妻之間的, 尤其是丈夫對妻子的施暴行為。①后一種家庭暴力是最常見,也是最難以治理的一種家庭暴力形式,尤其是在我國廣大的農村地區(qū),丈夫針對妻子的家庭暴力依然時有發(fā)生。因此,本文的研究所針對的僅是狹義的家庭暴力。
一、農村地區(qū)家庭暴力現(xiàn)狀
(一)家庭暴力仍普遍存在
目前,針對婦女的家庭暴力已成為一個嚴峻的社會問題,也是近年來國際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之一。據(jù)全國婦聯(lián)2007年的一項調查表明,中國2.7億個家庭中大約有30%的家庭存在家庭暴力,且施暴者90%是男性。②筆者于2012年7月在云南省彌渡縣紅巖鄉(xiāng)針對200名村民進行了有關家庭暴力的問卷調查,根據(jù)調查顯示,61%的被調查者表示,近年來,其身邊有親人或朋友遭受過不同程度的家庭暴力,有17%的被調查者承認,自己曾經遭受過家庭暴力的侵害。由此也可以看出,家庭暴力在農村仍然普遍存在。
(二)群眾對家庭暴力的認識存在誤區(qū)
1.對家庭暴力的概念沒有正確理解。在筆者所做的調查中,僅有25%的被調查者認為家庭暴力是“家庭成員間的暴力行為”,而其他人分別選了“丈夫對妻子的暴力”、“妻子對丈夫的暴力”、“父母對子女的暴力”、“成年子女對父母的暴力”等。而在我們所列出的家庭暴力行為備選項中,75%的被調查者選擇了“毆打”,有40%的被調查者人為“捆綁”也是家庭暴力行為,有超過20%的被調查者認為“辱罵”、“強迫過性生活”屬于家庭暴力,而對于“長期不理睬對方”、“無端猜忌懷疑”等屬于精神暴力行為的項目,人們的認可率還不到20%。由此可見,群眾對于家庭暴力的概念仍缺乏正確理解,對于家庭暴力中常見的毆打、捆綁等行為的認知度較高,但對于一些精神暴力行為的認知程度仍然不夠。
2.對家庭暴力的性質認識不準確。在筆者所做的調查中,對家庭暴力的性質,雖然有63%的人認為是違法行為,但仍有18%的人認為不違法,還有19%的人認為說不清違不違法。而當被問及“家庭暴力是不是家庭私事”時,61%的人選擇了“是”。由此也可以看出,傳統(tǒng)觀念對人們的思想影響很大,大部分人仍然認為家庭暴力是家務事,而對于家庭暴力違法性的認識仍然不夠。
(三)家庭暴力發(fā)生后的救濟途徑仍以私力救濟為主
在筆者所做的調查中,對于“家庭暴力發(fā)生后會如何做”一題, 21%的被調查者選擇了“找親友求助”,30%的被調查者選擇了“找村委會、鄉(xiāng)政府幫助”,12%的被調查者選擇了“向公安機關報案”;11%的被調查者選擇了“向法院起訴”,還有26%的被調查者選擇了“盡量不讓外人知道”。由此也可以看出,在家庭暴力發(fā)生后的救濟途徑選擇上,雖然仍然有很多人持有家丑不可外揚的觀點,不愿意讓外人知道自己遭受家庭暴力的事實,而尋求救濟的途徑也依然以私力救濟為主,但亦有50%以上的被調查者愿意尋求村委會、鄉(xiāng)政府或公安機關、人民法院的救濟,這表明在我國農村地區(qū),公權力介入家庭暴力已有一定的群眾基礎。
二、農村家庭暴力的產生原因
(一)傳統(tǒng)觀念的影響
雖然我們身處21世紀的文明時代,但中國幾千年的傳統(tǒng)思想至今仍然有很大的影響,尤其是在我國廣大的農村地區(qū),男尊女卑、夫為妻綱的傳統(tǒng)思想仍然根深蒂固,婦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往往較男子要低,因此,當家庭矛盾發(fā)生時,男子對女子施以家庭暴力,常被視為是正常的事情,而婦女也往往心甘情愿地受制于男性,當遭遇家庭暴力時,常采取逆來順受、息事寧人的態(tài)度,這也使得男子更是肆無忌憚地實施家庭暴力。
(二)經濟地位的不平等
在農村,大多數(shù)家庭中依然延續(xù)著“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tǒng)家庭模式,家庭的主要收入來源往往依靠男性,女性缺乏獨立的經濟來源,這種經濟地位上的弱勢,使得農村婦女在夫妻關系中亦居于弱勢地位,容易成為家庭暴力的受害者。而由于經濟上的不獨立,婦女只得依附于男子存在,在遭受家庭暴力之后,往往不敢反抗,只能選擇忍受。
(三)個體文化素質的低下
在我國農村的很多家庭,受經濟以及傳統(tǒng)觀念的影響,往往認為讀書無用,特別是對于女性,有的甚至連基本的九年制義務教育都無法保障。在筆者所做的調查中,200位被調查者中,受教育程度為小學的占25%,初中的占47%,高中的占18%,大專及以上的僅占8%,還有2%的文盲。由此也可以看出,農村人口的受教育程度依然很低,而這也必然導致農村家庭當中個體的文化素質低下。文化素質的低下,導致農村男性往往以控制妻子、打罵妻子來體現(xiàn)自己的能力,將自己大男子主義的自尊心建立在對妻子的控制、打罵之上。而文化素質的低下,導致農村女性一方面不太懂得溝通技巧,在遇到家庭矛盾時常常抱怨、不滿,另一方面,在遭受家庭暴力之后往往不懂得如何維護自己的權益,只能屈服于家庭暴力之下。
(四)法律意識的淡薄
農村地區(qū)由于受到本身文化素質低下的條件限制,加之沉重的農業(yè)生產壓力,以及相對封閉的環(huán)境,使得農村婦女很少有機會學習法律知識,更毋庸談什么法律意識。因此,自身法律意識的淡薄,很多人不能夠正確認識家庭暴力的違法性,在遭受家庭暴力之后也不懂得尋求救濟的途徑,不懂得用法律來維護自己的權益,既使有一部分農村女性已經認識到家庭暴力是違法行為,卻依然因為缺少相應的法律知識而不懂得如何尋求救濟。
(五)立法的不完善
除了上述原因之外,我國關于家庭暴力的立法不夠完善,對家庭暴力的制止不力,也是導致我國農村家庭暴力日趨嚴重的原因之一。根據(jù)筆者所做的調查顯示,72%的被調查者認為應該建立一部專門針對家庭暴力的法律,對施暴者進行懲罰。但到目前為止我國還沒有一部專門的家庭暴力防治法律,關于家庭暴力的法律規(guī)定散見于《憲法》、《刑法》、《婦女權益保障法》、《婚姻家庭法》、《治安管理處罰法》等法律當中,且現(xiàn)行法律對家庭暴力的規(guī)定過于籠統(tǒng),可操作性差。
三、農村家庭暴力防治的法律對策
(一)制定反家庭暴力法
目前我國尚沒有一部專門針對家庭暴力的法律,關于家庭暴力的法律規(guī)定散見于《憲法》、《刑法》、《婦女權益保障法》、《婚姻家庭法》等法律中,缺乏完整的體系,且現(xiàn)行法律對家庭暴力的規(guī)定過于籠統(tǒng),可操作性差。我國《婚姻法》第三條規(guī)定:禁止家庭暴力,禁止家庭成員間的虐待和遺棄。但對于由誰制止、怎么制止,對于家庭暴力的主體以及內涵,對于家庭暴力的具體懲罰措施等均沒有做出明確的規(guī)定。這在很大程度上使得我們的司法機關在處理案件時無法可依,而許多家庭暴力行為由于沒有達到法定的刑事犯罪的程度,最后不了了之,施暴者得不到懲罰,這一方面導致了法律對施暴者缺乏震懾力,無法有效地預防和遏制家庭暴力行為,另一方面也導致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對法律的信任程度大大降低,當其再次遭受家庭暴力時,往往不愿意尋求法律救助。因此,筆者認為,我國目前亟待制定一部專門的反家庭暴力法,以彌補法律的空白。
(二)完善現(xiàn)行刑事立法
我國現(xiàn)行刑法當中并沒有專門懲治家庭暴力犯罪的條款,一直以來,我國在處理因家庭暴力引發(fā)的犯罪時,只能參照刑法當中規(guī)定的一些其他罪名和罪狀來進行處罰,主要包括虐待罪、故意傷害罪,但這樣的做法是存在問題的。首先,根據(jù)我國刑法的相關規(guī)定,故意傷害罪的主觀上必須有傷害他人身體的故意,且必須造成了輕傷及其以上的傷害后果。而在我國農村地區(qū),很多家庭中丈夫對妻子施加的暴力可能并沒有達到輕傷的程度,但其長期、反復實施的暴力行為也足以對妻子造成嚴重的身體及精神損害,但這樣的行為卻不能夠定罪量刑。其次,根據(jù)我國現(xiàn)行刑法第規(guī)定,家庭暴力達到情節(jié)惡劣的程度,可以虐待罪懲處,但刑法僅規(guī)定情節(jié)惡劣,對何種程度算情節(jié)惡劣并無明確規(guī)定。且根據(jù)我國刑事訴訟法的規(guī)定,虐待罪屬于告訴才處理的案件,若當事人不起訴的話,檢察機關亦不會提起公訴,但在現(xiàn)實中存在一些家庭暴力的受害者不懂得如何尋求救濟,或是不敢提出訴訟的情況,司法機關的被動介入可能會導致一些施暴者因不會被追究責任而有恃無恐,肆無忌憚地實施家庭暴力。因此,筆者認為,應完善我國關于家庭暴力的刑事立法,可在刑法中新增家庭暴力罪罪名,以更好地實現(xiàn)法律對家庭暴力的預防、懲治、教育等作用。
(三)積極發(fā)揮基層執(zhí)法機構的作用
首先,應端正基層執(zhí)法者的思想,不再持“清官難斷家務事”的思想,不再抱著“旁觀者”的態(tài)度對待家庭暴力事件。遇到家庭暴力事件時,基層執(zhí)法者應正確認識家庭暴力的性質,杜絕執(zhí)法者介入家庭暴力事件不及時、不積極的現(xiàn)象。當接到當事人報案時,基層警察應積極介入,及時制止家庭暴力行為,對家庭暴力的施暴者進行批評教育及相應的處罰,基層政府、村民自治組織,基層婦聯(lián)等機構亦應當對家庭暴力行為進行及時制止、對家庭矛盾積極進行調解,基層政府還應當在農村設立婦女救助站,有條件的還應設立心理咨詢機構、家庭暴力電話專線等,以便對家庭暴力行為能夠及時掌控,并為婦女提供一個方便的救助途徑。
(四)加強普法宣傳、提高維權意識
在我國農村地區(qū),要想消除家庭暴力現(xiàn)象,其根本在于轉變公眾對家庭暴力的認識,使農村群眾明白家庭暴力不僅僅是夫妻二人的家務事,它是一種違法行為,是一種嚴重侵害婦女人權的行為。因此,地方政府應加大普法宣傳力度,在農村開展全民性的法制宣傳教育活動,同時亦舉辦可以專門針對農村女性的普法教育,提高婦女的維權意識,宣傳維權途徑。使得農村婦女在婚姻家庭中的權益能夠得到充分保障,家庭暴力行為能夠得到有效遏制。
〔責任編輯:陳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