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瑞軍
【摘 要】數學復習課,不僅僅是所學知識的重現,更是所學知識的升華。這就對數學教師提出了一個很高的要求:努力進行新課改,精心設計,不僅使教學過程具體、豐富而充實,而且使教學過程充滿詩意和靈動,充滿智慧和創(chuàng)造。使之達到高效。
【關鍵詞】初中數學;復習課;高效;方法
伴隨新課程改革的深入,課堂教學正在悄悄地發(fā)生著可喜的變化,關于課堂教學改革研究的成績也令人鼓舞,然而,當我們反思時,也會發(fā)現我們中的部分教師只是給現在的課堂教學套上了新課改的面具,把舊“產品”換上新包裝,讓 “舊船票”登上了課改的“新船”。
現在的復習課教學,大多數還是以教師講解為主,以總結概念、精講例題來完成,這樣的演繹體系存在種種弊端:①缺少調動學生情緒、進入學習角色的興奮點,不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fā)和求知欲望的發(fā)生和發(fā)展。②限制了部分學生的表現欲和成就感,不利于學生的人格發(fā)展和個性發(fā)展。③缺少小組合作,不利于全班團結合作能力的培養(yǎng)和智能水平的發(fā)展。如何克服上述弊端,實施初中數學復習課的有效教學,使不同層次學習水平的學生提高學習效率,是非常必要的。
一、了解學生學習狀況是復習課有效教學的“探路燈”
“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拉姆斯登認為,教是一種理解學的活動,為了促進學生學習的發(fā)展,教師必須對學生的學習進行研究,弄清楚學生思考問題的過程,成為學生學習的專家。新教材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生活經驗,這就要求教師要深入了解學生,探明學生現在的智力基礎、生活經驗、個性差異,充分掌握每位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現有觀念和概念模式,了解學生對教育背景的知覺狀況等,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
了解學生學習狀況這一工作雖然量大,但非常重要。學生是一個需要被鼓勵的群體,在兩年多的數學學習過程中,有些學生對數學已經產生麻木心理,興趣下降。教師在復習初始的這一行為會使學生意識到總復習的重要性??吹嚼蠋煹年P心和重視,學生對復習也充滿信心,這無形中堅定了學生的復習信念。
二、優(yōu)化完整教學設計是復習課有效教學的“立根之本”
1.確定恰當教學目標
促進學生學習和發(fā)展是有效教學的基本價值和根本目的。有些教師認為,新課教學結束后,學生基本掌握了知識,復習課是一個“炒冷飯”的過程,只要喚起學生對已有知識的記憶。殊不知這樣往往會導致教師備課時忽視教學目標的制定,結果導致課堂復習內容的選擇偏離教學方向。復習課的有效教學,仍然要在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教育理念指導下,以新課程的知識和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三維目標為學生精心設計每一課的教學目標。
要做到例題的有效教學。例題是一堂課的精髓,還是課后學生練習的模板,如果學生課聽懂了,但是作業(yè)大部分不會做,或者書寫格式都不規(guī)范,那這樣的例題教學就沒有起到作用,根本談不上例題教學的有效性。
2.創(chuàng)設合理教學情境
數學復習課不是新授課,是不是不需要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呢?其實,復習課更需要創(chuàng)設合理的教學情境以保證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在情境中串起一堂課的主線,緩緩鋪來,讓學生自然進入深一步的學習。但情境的創(chuàng)設并不是處處需要,而應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具體分析,有些時候通過現實情境引入數學內容反而引起邏輯的混亂。所以,在選擇是否創(chuàng)設情境,創(chuàng)設什么樣的合理情境時,應該以此情境能否很好地承載數學知識作為標準,否則將是舍本逐末。
例如:在復習“勾股定理”時,我把教學情境設計以折紙為引入,要求折疊長方形ABCD使點D與點A重合,其中AB=8cm,BC=10cm,求折痕EF的長。課堂上我給每人下發(fā)一張白紙,要求學生小組合作折疊,然后計算回答。但實際教學后,我發(fā)現這里的情境創(chuàng)設顯得我過于擔心學生的能力,對已經學習過勾股定理的學生,這個問題應該并不難,完全沒有必要通過小組合作親自折疊,而且數學是訓練學生思維的學科,應該讓學生通過思維訓練解決。后來我反思,若創(chuàng)設下面這個情境就比較合理,也容易引起學生的注意,進而引出勾股定理的復習:一個人拿著長3m、寬2.2m的薄木板能否從一個寬1m、高2m的門框里通過呢?
初中學生已步入少年時期,對社會熱點的關注程度不亞于成人。適時地收集一些時事事件,用數學的眼光加以整理,作為學生數學學習的素材,既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又能讓學生學會用數學思想去觀察、分析和解決社會問題。
3.設置有序知識拓展
數學被稱為“思維的體操”,數學復習課注重進行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才是數學課堂有效教學的根本目標,也只有在每節(jié)課中都注重滲透數學思想方法,揭示數學思維活動的全過程,拓寬解題思路,幫助學生培養(yǎng)思維的發(fā)散性,努力培養(yǎng)學生合理的數學思維方式,最終使學生掌握那些在變化過程中始終不變的因素,從而透過現象看到本質,才能真正對學生的發(fā)展產生積極的影響。
如:操作與說理:如圖1所示,O是邊長為a的正方形ABCD的中心,將一塊半徑足夠大,圓心角為直角的扇形紙板的圓心放在點O處,并將紙板繞點O旋轉。
探索1、當扇形的半徑與正方形ABCD的對角線AC、BD重合時,如圖1,正方形ABCD的邊被扇形紙板覆蓋部分的總長度為多少?
探索2、當扇形的半徑與正方形ABCD的邊垂直時,如圖2,正方形ABCD的邊被扇形紙板覆蓋部分的總長度為 多少?
探索3、當扇形紙板旋轉到任意位置時,上述1、2的結論是否還成立?若成立,給予證明;若不成立,說明理由。
探索4、一般地,將一塊半徑足夠長的扇形紙板的圓心放在邊長為a的正n邊形的中心O點處,并將紙板繞點O旋轉,當扇形紙板的圓心角為多少時,正n邊形的邊被紙板覆蓋部分的總長度為定值a。這時正n邊形被紙板覆蓋部分的面積是否也為定值?若為定值,寫出它與正n邊形面積S之間的關系;若不是定值,請說明理由。
三、以生為本
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珍貴的生命和一幅生動的畫卷。一切為了每位學生的發(fā)展,這是新課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新課程下,教師應把學生看成發(fā)展的、獨特的、完整的個體,要遵循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面對有差異的學生,實施有差異的教育,關心每一位學生的發(fā)展,讓學生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
四、實施分層作業(yè)和考試是復習課有效教學的“成長地”
傳統復習課、特別是中考復習課的作業(yè)布置,教師往往“一刀切”統一布置,如每天下發(fā)一張各地中考或者模擬考試卷一張,規(guī)定他們在相同的時間內完成同樣數量和同等質量的作業(yè),可這樣做忽視了學生的個性特點,造成了“優(yōu)生吃不飽,差生吃不了”的局面。因此,教師在布置復習課作業(yè)時,更需要精心選題,實施分層作業(yè),針對性地調控作業(yè)難度,使作業(yè)既有統一要求,又能照顧不同類型的學生的實際,讓每個學生在適合自己的作業(yè)中取得成功,獲得輕松、愉悅、滿足的心理體驗。
在學業(yè)考試復習期間,我每天把作業(yè)設計成難度有別的基本題、綜合題、提升題三個層次,讓位于不同成績檔次的學生做適合自己的題目。每個學生每天必須完成基礎題,中等生還要完成綜合題,提升題是針對智優(yōu)生而言的。同時,鼓勵每個學生去嘗試挑戰(zhàn)提升題。
“數學是枯燥的,但也是鮮活的,學生在課堂上不只是聽數學、看數學、練數學,而是更多地做數學、玩數學。”提高復習課的有效性,把復習課當作新授課來上,讓學生在更多地數學思維活動中經歷、體驗、探索數學,從而獲得廣泛的數學的價值和意義,是我們的數學教學永恒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