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秀蘭
中考英語復習一般采取課本話題梳理、專項復習和綜合模擬的三輪復習方式。在話題復習過程中,由于課本梳理的內容很多,時間緊,任務重,不少畢業(yè)班老師為了追求大容量、高密度、快節(jié)奏,課堂上極少提問學生,整節(jié)課不是學生做題,就是老師評講。這樣的復習課的確容易使學生覺得身心疲憊。因此,要提高英語復習課的有效性,英語教師就要想方設法讓自己的復習課盡可能保持活力。準確、恰當的課堂提問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誘發(fā)學生的思維,集中學生的精力,提高課堂的效率。故在中考話題復習課中,九年級英語教師有必要重視師生間的“提問”互動。
“提問”互動包括“師—生”提問,即老師向學生提問模式;“生—師”提問,即老師給予學生一定的幫助,引導學生自主地發(fā)現問題,并敢于向老師提問的模式;“生—生”提問模式等三種。如何提高“提問”互動的有效性?陶行知先生說過:“發(fā)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智者問的巧,愚者問的笨。”可見,提高“提問”互動有效性的關鍵,在于如何巧問,以及懂得“提問”互動的三種模式如何啟用。
一、如何巧問
考慮畢業(yè)班學生的心理特點以及九年級英語話題復習課的要求和目的,筆者覺得:要提高課堂提問互動的有效性,提高復習課的課堂效果,教師首先要把握一些問題設計的基本原則和提問技巧。
1. 問題要問在關鍵處,能體現目標性
課堂的教學是圍繞教學目標展開,而課堂提問是為達成教學目標而服務的。這就決定了課堂上的問題必須是緊緊圍繞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熱點、考點來進行設置,切忌不分主次輕重,為提問而提問。例如:《計劃與愿望》這一話題的學習目標之一是讓學生能用“plan to do,be willing to do,hope to do,would like to do,be going to do,will do,dream of doing”等描述自己的計劃與愿望。針對這個目標,在引導學生明白生活中有哪些計劃后,我用了“What are you doing for the coming entrance exam?”(見PPT1)引導學生直入本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達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2. 問題要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并具有啟發(fā)性
在話題備課過程中,教師必須要有意識地找適合于學生的材料,然后根據話題設置學生感興趣的問題,以激起學生學習的高漲情緒。例如,在話題復習《飲食與健康》中,我設置了一篇關于香港著名演員沈殿霞生前生活方式的閱讀文章并根據文章提問,從而大大提高了學生的興趣和學習主動性。
《學記》中提出:“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意思是:教師引導,但又不牽著學生的鼻子走;督促勉勵,又不勉強、壓抑;打開思路,但不提供現成答案。這就要求在復習課堂上,教師要善于創(chuàng)設最佳問題情境,用富于啟發(fā)性的問題刺激學生的思維,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梳理出知識的要點并能靈活運用。當然,在提問的過程中,我們要根據初中生的認知特點,盡量借助圖片或詞語的提示等形式保持學生的興趣,減少學生的畏難情緒,幫助學生展開聯(lián)想。例如,在話題復習《飲食與健康》中,當出示圖片問學生:Whats wrong with him/her?”學生都能答出來時,又問:“Can you give he/she some advice?”學生能答。然后繼續(xù)發(fā)問:“How can we keep healthy?”就這樣,教師層層深入進行啟發(fā),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復活舊知識和活用舊知識。
3. 問題要循序漸進
《學記》中說:“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后其節(jié)目?!边@句話道出了"問"的技巧和藝術。會提問的人,像木工砍木頭,先從容易的地方著手,再砍堅硬的節(jié)疤。因此,在課堂上,教師的問題要注意前后銜接,循序漸進,先易后難,層層遞進,使每一個提問都能恰到好處地引發(fā)學生積極思維。這不僅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而且能有效地引導學生不斷總結和提高語言綜合運用能力。
此外,課堂提問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來確定問題的難易程度。所提的問題不能過難或過易,盡量使學生“跳一跳”或適當努力就能夠摘到“果子”。
二、“提問”互動的三種模式如何啟用
1.“提問”互動中不能只是老師提問
一直以來,課堂上的提問是老師才有的“專利”,“師問生答”似乎天經地義。然而,《英語課程標準》強調要“以學生發(fā)展為中心,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美國的布魯巴克認為:“最精湛的教學藝術,遵循的最高準則就是讓學生自己提問題。”因此,在現代課堂教學中,不能只有教師的提問,教師必須要想辦法幫助學生,引導學生提問,讓他們“會問”“敢問”和“樂問”。
2. 正確把握師、生“提問”時機
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發(fā)揮著主導的作用,因此,在各項活動或任務進行前應有教師的提問。這時教師的提問起著推動各項活動或任務進行的作用。然而在每項活動或任務中,教師應把“提問權”交給學生,引導學生向老師“提問”或設置小組活動引導學生之間提問。如:在話題《旅游與交通》這節(jié)復習課中,因為學生小學時就學過《桂林山水》,因此當筆者告訴學生自己喜歡的城市是桂林時,他們就議論紛紛,有的贊嘆,有的羨慕……于是,我就抓住這一瞬間,把學生領進了另一個活動中:讓學生圍繞我的桂林一游展開提問:
T:Do you want to know about my travel to Guilin? Any questions?
S1:When did you go?
S2:Did you go with your family or friends?
S3:Who did you go with?
S4:How did you go there?
S5:Where did you visit in Guilin?
S6:How much did the travel take?
S7:What do you think about the travel?
……
如此,學生不需要刻意去思考如何提問,而是在這樣的生活情景中自然滾動舊知識。通過這一活動任務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循序漸進地提問互動,推動了學生對知識的總結和運用,為學生寫有關介紹景點的作文(見PPT3)提供了“支腳架”(見PPT2),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高效性。
3. 重視評價,激勵學生“樂問”和“樂答”
及時適度的評價有利于激勵學生、調動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所以教師對于學生的回答,要給予及時的點評。當學生回答完全正確時,教師要及時給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揚,使學生充分享受到成就感。當學生回答有疏漏或回答凌亂時,教師要耐心給予引導,幫助學生把答案補充完整或梳順條理。當學生回答完全不正確時,教師除了及時給予糾正外,還要給予鼓勵。總之,教師要重視對學生的評價,使學生時時有一種愉悅的心理體驗,感受思維勞動本身的樂趣,從而激發(fā)了思考和發(fā)問的熱情,養(yǎng)成了“樂問”和“樂答”的習慣。
(作者單位:廣東江門市新會華僑中學)
責任編輯 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