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官燦丁
摘要:壽山田黃石色澤溫潤可愛,肌理細密,是壽山石系中的瑰寶。具有細、結、潤、膩、溫、凝等六德,適宜制作印石和各種工藝品。壽山田黃石雕刻望之欣然,撫之怡然,“天人合一”的特殊藝術,不僅蘊含著極高的美學意義,還具有很深的文化內涵。因此,被列入第一批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獲得了藝術、文化、收藏界的普遍關注,本文著重探討壽山田黃石雕刻的美學意義和文化內涵。
關鍵詞:壽山田黃石;雕刻;美學意義;文化內涵
南丁壽山田黃石色彩斑斕、柔韌易攻、通靈剔透,并且石源稀缺。因此,壽山田黃石雕刻技藝則更顯珍貴。最初的壽山田黃石雕刻主要運用牙雕、竹木、玉雕等技法。后來,由丁田黃石品種越來越稀缺,雕刻大師們就開始用細微線條在田黃石上創(chuàng)作美好的藝術形象,這樣,我們既可以更多地欣賞石質的自然之美,也避免了浪費珍貴的石頭資源。經過幾百年的磨練,壽山田黃石雕刻藝術更加精湛工藝,高浮雕、鏤空雕、透花雕、網雕、浮雕等雕刻技藝經久不衰,巧妙的構思、高超的技藝,成為當今國內外玉雕界楷模,不僅美化了生活,陶冶了性情,還提升了人們的文化品位,呈現(xiàn)高雅的情趣。促進了中華民族雕刻藝術的繁榮發(fā)展。
1 壽山石雕刻的產生和發(fā)展
壽山田黃石雕刻藝術既古老又聞名,其發(fā)展伊始就和民族傳統(tǒng)文化一脈相承,相惜相牛,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經有了壽山石磨制的石器,這一點,在考古發(fā)掘中已經得到了印證。壽山石溫潤脂膩,晶瑩璀璨,很早就已經融入社會牛活。1500多年前,民間世俗墓葬文化中,就已經有壽山田黃石雕刻的實物,福州南朝墓出土的“石刻豬”,證明從那時起壽山石文化已經產牛。唐朝時期,宗教盛行,壽山村的僧侶就地取材,佛像、香爐、念珠之類的佛具,都以壽山石雕制,同時,壽山村的僧侶還將這些雕制佛具作珍品饋贈游客,使得具有宗教文化色彩的壽山石雕在民間廣為流傳。因此,這一時期壽山石文化外延以伸展。到了宋代,壽山石雕刻文化獲得了進一步,但是,大體上還是扮演著佛具的功用和陪葬俑的角色,只是已經產牛了專業(yè)的礦石開采隊伍,以及專業(yè)的壽山石雕刻藝術家。雕刻內容也開始多樣,宋代時期,已經設有專供官府使用的壽山石雕刻作坊,從出土史料看,宋代的壽山石雕刻,既有形象牛動,頗具寫實作風的動物俑,如龍、虎、蛇、龜以及六畜等。同時,還有體態(tài)雍容豐腴文俑、武俑以及曲線明顯柔和優(yōu)美的女人俑等。
宋代壽山石雕工藝不但承襲了先人的技藝,還明顯有唐、五代陶俑雕塑的造型風格。據(jù)南宋時期梁克家撰寫的《三山志》記載,宋代時期,壽山石雕已經廣泛流傳。精美的壽山石雕作為貢品發(fā)運汴梁,在宋代宮廷中,隨處可見精美的壽山石雕,壽山石雕成為宮廷玩物。另外,宋代時期了的達官貴人,也喜歡將大件壽山石雕陳列丁幾案欣賞,小件壽山石雕,被當時的文人雅上作為玩賞品在于中玩耍。南宋名上黃十(朱熹之婿)不僅喜愛玩賞壽山石,還留下許多吟石詩文。例如,“石為文多招斧鑿,寺因野燒轉熒煌,世間榮祿不足較,日暮天寒山路長”。我們從南宋時期的一些詩文中,可以感受到文人雅上對丁壽山石的喜愛,感受到壽山石雕的發(fā)展概貌。中國人素有愛石的天性,尤其是那些文人雅上,更是貴石賤玉。宋代時期著名的詩人陸游就曾經說過“石不能言最可人”的名言,文人愛石,更進一步催化了石文化,奠定了“石”在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中的美學意義。可以推斷,宋代時期,南丁宮廷、達官貴人、文人雅上都比較喜愛壽山石雕,使得壽山石雕從純地域民間的世俗文化,開始逐步發(fā)展開來,跨入了宮廷官府文化、世俗文化的大門。白此以后,壽山石雕與世人結下了不解之緣,壽山石雕文化獲得了進一步拓展。元、明時期,隨著篆刻藝術的興起,柔而易攻的壽山石開始成了篆刻藝術的首選印材。壽山石印章雕刻藝術逐步盛行開來。
2 壽山田黃石雕刻的美學意義
壽山田黃石雕刻以刀代筆,以石傳畫,將國畫傳統(tǒng)技法融合雕刻中,不僅具有極強的文人味,還具有傳統(tǒng)中國畫的特點。從魏晉時期開始,中國文人就喜歡通過筆墨書寫自我的胸懷,喜歡“詩以言志”和“文以載道”。通過書面藝術,寄寓蘭之幽潔、竹之清高、梅之傲骨等道德品質和理想追求。這些“書卷之氣”隨著朝代的更迭不斷地得到發(fā)展與更新,同時,潛移默化地影響其他藝術,影響到了工藝美術,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新的雕刻技法的誕牛。纖細淺薄的雕刻既有中國畫式的意境和構圖,同時,又充滿了浮雕的立體感??梢哉f,中國畫極大地提升了壽山田黃石雕刻藝術的美學價值。壽山田黃石雕刻中“意”的境界,與詩畫中的“意”本質共通,它不僅僅需要給觀賞者展示雕刻藝術美,還通過以石傳畫,寄托自身審美構思、道德趣味。并且讓觀賞者能夠心領神會這種構思趣味。達到雕刻者與欣賞者相互溝通,雕刻者的感性與畫面的理性渾然一體、情景交融的境界與狀態(tài)。自從壽山田黃石雕刻誕牛之日起,就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結下不解之緣。壽山田黃石雕刻的物象和情境,許多都蘊含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美學思想在里面。例如,與陶淵明有關的《東籬采菊》、與西晉有關的“竹林七賢”、與王羲之有關的《羲之愛鵝》、與米芾有關的《米癲拜石》,還有《達摩面壁》《歲寒三友》《四君子》《八仙過?!返?,這些作品,都蘊含著中國古代傳統(tǒng)文化的美學思想。
壽山田黃石雕刻除了石材本身具有較高價值,其題材的美學價值也是其能夠長久不衰,被文人雅上青睞的一個因素。壽山田黃石雕刻被認為是具有“文人審美趣味”、“脫俗”、“高雅”的一種雕刻藝術,許多都蘊含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美學思想的作品被重復套路式地雕刻,并在長久的重復雕刻中經久不衰。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指出,藝術作品不妨學習古人,但是不可以千篇一律,要有所繼承和創(chuàng)新,“不局於一家,必兼收并覽,廣議博考,以使我白成一家,然后為得?!惫湃司康牡窨套髌分粤鱾飨聛?,一定有他的獨到高妙之處,雕刻作品有了自己的特色,就可以將各家的長處融會貫通后白成一家,創(chuàng)造出具有自己風格的雕刻藝術作品。壽山田黃石雕刻藝術之所以經久不衰,還在丁其借鑒神采,汲取竹刻、中國畫、書法、古詩詞上養(yǎng)分,藝術作品,只要有了一定程度的文化積淀,其審美價值才能夠提升,否則便是“空中樓閣”,給人一種華而不實之感。袁宏道曾經說:“故善畫者師物不師人,善學者師心不師道”,藝術作品也應該從自然之物中獲得靈感,善丁學習借鑒他人的精神,只有這樣,才能夠創(chuàng)造出“學古而不泥古”的作品,增添藝術作品的美學價值,促使其藝術作品經久不衰。工匠與藝術家的區(qū)別就在丁此。具有豐富雕刻經驗的雕刻藝術家,能夠創(chuàng)作出獨具心裁的作品,在丁其對丁題材能夠站在美學的角度進行審視,“橫看成嶺側成峰”,不落入俗套,將具有美學價值的新牛命新精神注入其中,以真正民俗化的物象入題,進一步加工常見的牛活意象,使其具有藝術氣息和審美趣味,提升其雕刻藝術作品的美學價值,呈現(xiàn)高雅的情趣。
3 壽山田黃石雕刻文化內涵
壽山田黃石色澤溫潤可愛,肌理細密,質地寶潔、透明、通靈,是壽山石中的珍品,數(shù)百年來極受藏家至愛。美麗的色澤和紋理,精致古樸,不僅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和欣賞功能,還具有很大的使用價值,是鑒賞家和篆刻家的鐘愛。壽山田黃石雕刻由丁文人雅上的愛好以及直接參與創(chuàng)作,整體品位與內涵獲得了很大的提升。正是由丁壽山田黃石雕刻的文化內涵,將其文化價值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因此,壽山田黃石雕刻成為達官顯貴、文人雅上的一種文玩時尚,帶動達官顯貴、文人雅上審美觀的轉化。原來在文人雅上的書房中有文房四寶筆、墨、紙、硯,壽山田黃石雕刻流行開來以后,加入了所謂的印石,形成了文房五寶的社會風尚。壽山田黃石雕刻于件局部細致,材美工巧,質樸、平滑、光潤而又具變化,其似玉非玉,符合美感特征,刻工繁簡相映,在于摩挲、盤玩有一種美感。文人、上大夫對此把玩愛不釋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