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明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學家王守仁在講學中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思想。含義為“認識事物的道理與在現(xiàn)實中運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在我們的音樂教學中也存在著這一思想。即,如何去教?教師分析教材時,要整理自己的音樂知識、教學理念,根據(jù)具體學情設(shè)計恰當?shù)慕虒W思路,是一個知識梳理的過程,是將音樂的一般知識用于開解個別作品的演繹過程,即 “知”的過程。 “行”的過程是我們“教學設(shè)計”的過程,它與“知”過程恰恰相反,是教師想象將個別作品中的現(xiàn)象作為例子,通過教學活動引導(dǎo)學生探究該作品的特點進而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了解音樂的一般知識、學會分析作品的方法等。這個過程,是一步步抽象、歸納的過程。這里的“知”和“行”的關(guān)系是“知”指導(dǎo)“行”,“行”體現(xiàn)“知”。
關(guān)鍵詞:中小學音樂;新課程體系;課堂教學
1 新課程體系中的音樂教師要“知”什么
1.1 理念 音樂教師要在熟悉、深度理解《音樂課程標準》基本理念的基礎(chǔ)上進一步了解世界上其它的音樂教學理念,并使二者在教學中有機的結(jié)合。
課程標準的理念界定的很清楚是“課程基本理念”,“基本”二字清楚地告訴我們這五條理念中的每一條都涵蓋很多內(nèi)容,所以教師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教師的理解要系統(tǒng)、全面、深層,不能零亂、片面、膚淺。
當今世界各地的音樂教育專家都在研究三大國際著名的音樂教學理念、教法(雅克-達爾克羅茲、科達伊和奧爾夫),及在不同國家和文化背景下的運用。這三位教學理念的創(chuàng)始人都是卓越而且著名的作曲家、教育家,他們?nèi)送瑯佣家笤谡n堂教學中要提高音樂審美素養(yǎng),這和我們課標“以審美為核心”一致。筆者個人認為我國音樂教育是世界音樂教育的一個分支,其目的都是以樂育人。所以教師應(yīng)學習了解世界其它先進的教學理念。在理解多種教學理念的基礎(chǔ)上使之與“課程基本理念”有機的融合,指導(dǎo)課堂教學。
1.2 知識 “知識”包括音樂專業(yè)知識、音樂教育心理知識、教法知識三個方面。新教學理念下,音樂教材設(shè)計給予教師廣闊的發(fā)揮空間,方便教師根據(jù)學情靈活使用。這就要求教師要有能力充分分析、解讀、駕馭音樂材料,才能更好的理解運用教材。在音樂專業(yè)知識方面教師要具備:視唱練耳;唱歌(聲樂、發(fā)聲原理與訓練);合唱指揮;鋼琴即興伴奏;音樂作品欣賞分析(基本作曲知識、中國民族音樂知識、外國音樂知識);舞蹈(基本舞蹈、體態(tài)律動);小型打擊樂器編排等知識。
音樂教育的對象是不同年齡的學生,教師要了解各個年齡階段學生對音樂的接受能力,要在學習《教育心理學》的基礎(chǔ)上進一步延伸拓展學習《音樂教育心理學》,了解學生音樂知識掌握、技能形成、形象思維訓練中的心理規(guī)律等。
“教學有法”這里的“法”是指音樂教育先軀們總結(jié)出的教學方法及其指導(dǎo)思想。教師在師范職業(yè)教育中已學習了基礎(chǔ)“教學法”,其作用是“拋磚引玉”為教師學習新的教法奠定基礎(chǔ)。建議教師學習了解達爾克羅茲、科達伊和奧爾夫三大教學法。
1.3 教材 對于教材教師要“知”什么?首先,教師要知道所教學段教材在整體教材體系中所處的位置,本學段要教授的音樂知識;培養(yǎng)的音樂能力。其次,進一步分析得知每冊教材中要教授的知識與培養(yǎng)的能力。最后,分析每課教材內(nèi)容,根據(jù)設(shè)置目標有梯度的對教材進行組合,得知教材組合形式。
1.4 學情 課堂教學的實施對象是學生,教師對學生的了解決定著教學的成敗。首先,教師要分析得知所教學段學生的音樂心理特點。其次,分析得知具體班級學生在音樂素養(yǎng)方面的不同程度極其興趣愛好、需求、思想狀況及養(yǎng)成的學習習慣。最后,了解學生已掌握的知識與能力,以便在教學中對學生可能遇到的困難和障礙,有個大致的估計,從而有針對性地組織課堂教學。
2 新課程體系中的音樂教師要如何“行”
2.1 “以知為行”確定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出發(fā)點和歸宿點,是教學活動的靈魂。教學中要設(shè)置宏觀和微觀(課時)兩個目標。宏觀目標是整個學段要達到的情感、知識和技能目標。微觀目標是為完成宏觀目標設(shè)置的每課時的三維目標。課時目標是在對教材完全解讀的基礎(chǔ)上,根據(jù)學情設(shè)計的目標,是在學生原有知識“生長點”上設(shè)計的“跳一跳”就能完成的目標。每課時目標之間是由易到難、環(huán)環(huán)相扣、循序漸進的過程。
2.2 “以知為行”確定教學材料 這里的教學材料是指課堂教學中需要的素材,包括課本材料和補充材料。教學材料選擇時可根據(jù)已確定的本課教學目標在教材及教材外材料中進行整合、刪減、補充等。例:教學目標——了解蒙古族長調(diào)、短調(diào)的音樂特點。教師可搜集具有這一音樂特點的材料(課本材料、課外材料)然后根據(jù)作品具備這一音樂特點的鮮明性對材料進行篩選、刪減(包括對整體材料及一首作品中的部分材料刪減)作為課堂素材。教材的使用是個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要源于教材,高于教材,但不能脫離教材。
2.3 “以知為行”設(shè)計教學路徑及方法 教學路徑是由兩條線索支撐而成。一條是“明線”人文性情感主線,包括:作品的主旨,學生興趣的激發(fā)。一條是“暗線”情感、知識、技能主線。“明線”是學生情感興趣激發(fā)的主線,學生活動創(chuàng)設(shè)的主線?!鞍稻€”是教師教學目標完成的主線。眾所周知,音樂知識與技能的學習是一個枯燥的過程,在載體“明線”的幫助下可將枯燥的知識在快樂的情景中順帶著、捎帶著解決。
新課程下的教學方法是教師引導(dǎo),學生發(fā)現(xiàn)、感知、實踐、創(chuàng)造,師生聯(lián)系互動的方法。故,教師要在已掌握的“教法”及“工具”中從“學情”出發(fā),根據(jù)目標、路徑、內(nèi)容,提取可用的方法及工具作為本課的教法?!敖虒W有法但無定法”具體的教學方法是教師個體和所教學生相互多年磨合的方法,教法運用的是否合理要看課堂教學目標的完成情況。
如何能在音樂課堂教學中做到“知”與“行”的融會貫通是一個長期的實踐課題,只要我們不斷努力,不斷探索使之有機的融合,就能有效的完成音樂育人的教學任務(wù)。讓音樂屬于每一個人!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基礎(chǔ)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12.
[2]教育部基礎(chǔ)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音樂課程標準解讀2011年版[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2.
作者簡介:劉瀅(1979-)女,河北涿州人,張家口市教育科學研究所音樂教學研究員,研究方向:中小學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