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霞霞
摘 要:對于學生而言,英語課堂便是他們學習英語和掌握、運用英語的主要場所。因為,英語學習屬于一種語言學習,而學生所處的環(huán)境恰好限定了他們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語言范圍。同時,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點決定了他們對生活毫無壓力、貪玩、不好學的學習本質。毫無疑問,教師的英語課堂教學比起其他學科尤為重要。
關鍵詞:英語課堂;教學活動;有效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3.3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5)09-0084-01
做教師的都知道,英語作為一門語言,要讓學生去學習和運用,那只能是我們在屬于自己的母語環(huán)境中的習得與學習,特別對于那些生活在農村的學生,因為條件的局限性,課堂學習便是他們唯一的學習時間和地點。由此可見,課堂學習是學生習得與學習英語的主陣地。那么,作為英語教師,是否應該動動腦筋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設計出一些有效的、適合全體學生學習的英語課堂教學活動呢?我認為,新課程標準下的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活動必須體現“以人為本”的教學思想,以活動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本文從以下幾方面談如何設計有效的英語課堂教學活動。
一、活動設計應遵循學生的心理、生理以及年齡特點
教育心理學家皮亞杰曾經說過:“一切有效的活動,必須以某種興趣為先決條件。”我們也經常聽到這樣一句話: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毫無疑問,學習興趣是學生學習英語的動力。作為小學教師,教授小學英語時總是面對著那些活潑、好動又沒有學習壓力的小朋友,這些生理、心理及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在課堂上的注意力不集中或集中注意的時間很短。面對這種現象,教師應多動腦筋嘗試設計一些新穎有效的、令學生感興趣的英語課堂教學活動。就我的教學經驗,我覺得以下教學活動很適合小學三至六年級孩子活潑、好動、好勝的生理、心理及年齡特點:(1)看動作,猜單詞(looking? action and guessing words);(2)發(fā)指令,做動作(order and make action);(3)比眼力,找單詞(missing game);(4)角色朗讀(dividing role read)。
二、活動設計應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使活動便于在課堂上實施
比如,我們在教學陜旅版小學四年級英語“Traffic lights”一課時,將其中的重點句子“Turn left、Turn right”設計為一種指令似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毫無疑問,將是學生樂于而且容易掌握的課堂活動方式。然而,有的教師卻采取不合理的指令方式,用長段的英文去解釋,發(fā)指令,孩子們聽完之后呢,僅僅跟著老師follow了“Turn left、Turn right”,而不做動作。接下來教師繼續(xù)用英文解釋時,孩子們還是似懂非懂。無疑,這樣的課堂教學活動設計反而使我們的教學效果事倍功半了。相反,如果教師在說英文的同時,加上適當的動作,學生很快就會明白教師所發(fā)的指令,并按我們的要求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所以,在設計活動時,一定要用最簡潔的語言加之適當的動作,讓學生覺得易懂而且有趣,這樣才能使設計的活動便于在課堂上有效實施。
三、我們要設計全體學生參與的活動
在課堂教學活動時,不能只叫一個或幾個學生與老師反復進行交流活動,或者,讓一個學生與老師示范后,再叫兩個學生上臺模仿,而讓全班其他學生坐在下面觀看。比如,上面所提到的教學活動,在讓一個學生與老師示范后,叫一個學生上臺發(fā)指令“Turn left、Turn right”,全班其他學生做動作,或叫一些學生上臺做動作,全班其他學生一起發(fā)指令,并認真觀察臺上做錯動作的同學,逐個被淘汰,這樣,在激烈的競爭中,學生就會采取積極主動的學習態(tài)度,從而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動機。而動機對于英語學習來說特別重要。學習是學生的任務,然而為了完成任務而應付學習的動機始終使學生覺得乏味、無趣,甚至厭惡。但如果我們設計出全體學生都感興趣、都能積極參與進來的課堂活動,相信我們的教學將會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活動應指向語言,不應為活動而活動
英語作為一門語言課的學習,其本質是要運用于語言交際,而英語課堂教學中,怎樣通過語言交際來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這是我們英語教學的目標。特別是在英語對話教學中,教師必須要設計出能充分體現學生語言運用的活動,使學生在具體場景中,在體會、理解、感悟中學習和掌握英語。顯然,我們的英語教學目標如果只拘泥于教材是遠遠不夠的,因為教材只提供給我們一個簡單的學習范例,與生活實際相差甚遠,如果只是將課本知識反復講解,要求學生死記硬背,學生不但覺得英語學習困難,而且會產生厭學的心理。所以,教師應該在教學生基本掌握教材內容后,讓他們根據教材內容自編一些貼近自己生活實際的情景對話,這樣,既拓展鞏固了所學內容,又培養(yǎng)了學生在不同場景當中運用語言知識的靈活性。作為教師,我們又何樂而不為呢?
總之,就像人們常說的“教無定法,貴在得法”。興趣是我們每個人學習、做事最好的老師,同時也是教師的專業(yè)化成長的一種有效途徑。相反,如果我們每次課堂教學只是停留在模仿復制階段,不僅不利于持續(xù)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而且對教師本身的才智和創(chuàng)造力也是一種損傷。任何活動與游戲設計都有很多可以拓展的空間,希望教師們每天能夠用心反思、精心設計,做到觸類旁通,機變百出,讓英語課堂煥發(fā)出生命的活力!
參考文獻:
[1]葉瀾.教育理論與學校實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程曉堂,劉兆義.小學英語[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