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正確理解文本,提高學生對文本分析、鑒賞和評價的能力,“知人論世”應成為教師教學不可或缺的一種方法?!爸苏撌馈弊钕扔擅献犹岢觯喉炂湓?,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鼻宕聦W誠也說過:“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論古人之文辭也。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處,亦不可以遽論其文也?!笨梢姡斫馕恼滦枰爸苏撌馈?。簡單地說,“知人”是指在閱讀作品時必須了解作者的身世、經(jīng)歷、性格、志趣、思想狀況及創(chuàng)作動機等;“論世”是指聯(lián)系作者所生活的時代去考察作品的內容。
新課改的蘇教版語文教材所選的都是經(jīng)典之作,編者又以人文性來安排專題。在教學過程中,強調學生與文本對話、與作者對話,師生對話、生生對話的對話模式,同時強調個性化的解讀。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有些文本的解讀出現(xiàn)了一些失誤,有些甚至是錯誤的。究其原因,筆者想是教師缺少“知人論世”方法的指引。筆者以聽課中的幾個案列來談談“知人論世”在閱讀教學中的重要性及其如何運用。
《鴻門宴》是《史記》中的名篇,也是蘇教版語文必修三第四專題第二板塊“仔細理會”中的教學文章。在這篇文章的教學過程中,很多老師都有設計對人物形象的討論、分析,筆者在聽課中發(fā)現(xiàn)一些學生和老師對樊噲這一人物形象分析時說:“樊噲闖帳,見其忠勇;與王對答,可見精明。樊噲——勇而有謀?!狈畤埵欠窬饔兄\略,我們不能單看其與項王的一段對話,應當參看《史記》,知人論世,才能給出正確的評價。
其一:《鴻門宴》中有一段劉邦對項伯說的話:“吾入關,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日夜望將軍至,豈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p>
拿此處與樊噲對項羽所言相比,如出一轍。為何劉邦和樊噲所說的話是如此相似呢?細看文章2個段落,發(fā)現(xiàn)這兩人說話之前,都出現(xiàn)一個人物——張良。劉邦面臨大敵,一再追問張良“為之奈何”,而后才有了行云流水的博辯之詞。樊噲進賬前,也是得到了張良的授意,才會有了在項王面前的精彩發(fā)言。
其二:《淮陰侯列傳》:“信嘗過樊將軍噲,噲跪拜送迎,言稱臣,曰:‘大王乃肯臨臣!連韓信也引之為知己,出門后,笑曰:‘生乃與噲等為伍!”
此時的淮陰侯因劉邦猜忌而被軟禁在京城,而身為劉邦連襟的樊噲卻“跪拜送迎”,足見其卻反政治眼光。
其三:《季布欒布列傳》上將軍樊噲曰:“臣原得十萬眾,橫行匈奴中?!敝T將皆阿呂后意,曰“然”。季布曰:“樊噲可斬也!夫高帝將兵四十馀萬眾,困於平城,今噲奈何以十萬眾橫行匈奴中,面欺!且秦以事於胡,陳勝等起,于今創(chuàng)痍未瘳,噲又面諛,欲搖動天下?!笔菚r殿上皆恐,太后罷朝,遂不復議擊匈奴事。
這件事發(fā)生在劉邦死后,單于寫信騷擾侮辱呂后,呂后大怒,召諸將商議策略從呂后最終的決定可以看出樊噲是多么的魯莽。這個情節(jié)與當年鴻門宴上“與之同命”極其相像。
通過以上的故事情節(jié),會讓我們更正確地去看待一個人物,說樊噲精明有謀,不免覺得太過了。
對樊噲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并不是《鴻門宴》教學的重點,很多老師也沒下多大功夫備課,出現(xiàn)了這點小小的瑕疵,尚可原諒。不過有些篇目的內容主旨都搞不清了就是犯錯了。比如筆者在聽《我與地壇(節(jié)選)》時,有些老師認為史鐵生在第二部分著力歌頌“母愛”。筆者認為這是一種嚴重的誤讀、誤導。
魯迅先生曾說:“我總以為倘要論文,最好是顧及全篇,并且顧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處的社會狀態(tài),這才較為確鑿。”這里提到的“顧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處的社會狀態(tài)”就是“知人論世”的方法。
解讀《我與地壇》前,先看看史鐵生的個人遭遇: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畢業(yè)于清華大學附屬中學,1969年去延安一帶插隊。因雙腿癱瘓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來又患腎病并發(fā)展到尿毒癥,靠著每周3次透析維持生命。從21歲開始,史鐵生就沒有站起來過。年經(jīng)的史鐵生面對生命的重創(chuàng),他在想人為什么要出生,現(xiàn)在是否應該馬上去死?他痛苦、失落、傷心,他也多次選擇自殺。可他最終還是選擇了活下去,并開始去思考人要怎樣地活著這一問題,就是去探索“生命意義”。正如薩特所言:“雖不死,但無意義地活著,依然是非生存?!睘榇?,史鐵生開始尋找生命的真諦,對生存的極限體驗和死亡的自覺意識尤使史鐵生感到自身對于生命的本質含義的渴望與追求。他開始寫作,“寫作就是為生存找一個至一萬個精神上的理由,以使生活不只是一個生理過程,更是一個充實、旺盛、快樂和鎮(zhèn)靜的精神過程?!倍@篇《我與地壇》是作者“對于過去十年寫作在內容、思想、形式和寫作行為本身進行解剖,為寫下去(活下去)尋找理由”。第二節(jié)內容是史鐵生終于在母親“艱難的命運,堅忍的意志和毫不張揚的愛”中領悟到:永不放棄的愛——那份來自生命本然的犧牲精神——這是無論怎樣脆弱的生命個體的價值所在,以母親的言行來表現(xiàn)生存的道理。
北大陳貽先生總結自己治學說:“根據(jù)作家的生活和思想感情,盡可能設身處地,從理解一個人的角度出發(fā),把古人還原成活生生的社會現(xiàn)實中的人;像修復一個打碎了的古董花瓶那樣,完整地展現(xiàn)作家的生活背景和時代風貌”。身在教學一線的老師要利用好“知人論世”,才會讓我們對文本有更深層次的感悟和體會,才能給學生講出文本的深味。教師要用好這一閱讀原則,更要引領學生去學習“知人論世”的閱讀方法,激起閱讀的興趣,培養(yǎng)探究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孟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司馬遷.史記[M].中華書局,2010.
[3]戴元枝.處理節(jié)選的課文應顧及全篇、知人論世[J].中學語文,2004,(15).
[4]陳順馨.論史鐵生創(chuàng)作的精神歷程[J].文學評論,1994,(2).
(鄒從平 ?南京市六合區(qū)程橋高級中學 ?21150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