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階段是學生獲取知識和成長養(yǎng)分的重要階段。在這一階段中,學生對知識的需求量不斷增大,但生理的青春期又導致他們的需求多變,因此,中學生常常在“樂學”與“厭學”的兩界間徘徊。把握中學生的心理特點,剖析學生“樂學”與“厭學”的成因,糾正學生的錯誤心理,讓學生在學習的軌道上不斷前行,是教師的重要責任。在實踐中,學生的“不滿”是“樂學”的外在表現(xiàn),而“滿足”中則不僅包含了“厭學”,也有著更深層次的意義,如他們已發(fā)現(xiàn)語文的魅力,對自己的所學感到滿意,等等。結(jié)合中學生的心理特點,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yīng)致力于剔除學生的厭學情緒,構(gòu)建滿足學生學習的教學模式,同時大力開發(fā)學生的“不滿”情結(jié),引導學生在語文的海洋里遨游、探索,不斷成長,提升他們的語文素養(yǎng)。
一、運用多元手段,激發(fā)學生的“不滿”情結(jié)
“不滿”表現(xiàn)的是學生對自身知識量不足的理性認識,對學習成績的認真態(tài)度,以及對語文學習的渴求?!安粷M”情結(jié)的前提是興趣,只有讓學生對語文課程滿懷興趣,對課堂學習滿懷期待,才能使學生不滿于自身現(xiàn)狀,激發(fā)他們不斷探索的意識和精神。在教學實踐中,要引發(fā)學生的“不滿”情結(jié),教師就必須要采用多元手段,激勵學生不斷學習和發(fā)展。
首先是把握學生的心理,利用學生的好奇心,布置一些學生感興趣的學習任務(wù)[1]。如在《一面》課文的教學中為學生設(shè)疑:課文描述的核心人物是中國文壇中的一顆最閃亮的明星,他有最硬的骨頭,最鋒利的筆端,那么,他是誰?他還寫過哪些著名的文章?再如利用課文的拓展引導學生去課外閱讀,如由課文“范進中舉”而拓展閱讀《儒林外史》,由課文“在烈日和暴雨下”而拓展閱讀《駱駝祥子》等等。
其次是把握中學生的好勝心理,定期組織開展活動來激勵學生學習,引發(fā)學生的“不滿”情結(jié)。例如,以《論宋江的‘真善美和‘假惡丑》為題,將學生們分成兩組,第一組以“宋江的真善美”為觀點,第二組以“宋江的假惡丑”為觀點,給學生一周的準備時間,利用周末組織學生開展辯論活動。如此,以辯論對抗為引,抓住學生的好勝心理,則能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探索興趣,提升學生的辯證能力。
此外,教師還需要讓學生切實看到語文的魅力和實用價值。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將學生的錯誤表現(xiàn)記錄下來,總結(jié)學生的學習障礙,并將其作為影響學生學習成績的重點要素來渲染,讓學生發(fā)現(xiàn)自己的問題。那么,解鈴還須系鈴人,解決的對策還需要從語文學習中去尋找。在提出問題的基礎(chǔ)上,教師可同時為學生制定解決方案,即大量閱讀和寫作。最后學生會發(fā)現(xiàn)這能夠消除他們的學習障礙,形成學習的動力,如此,則有效激發(fā)了學生的“不滿”情結(jié)。
二、培養(yǎng)學生的自信,讓學生理性認識語文的工具性
對于中學生來說,“滿意”是一種動力,它所表現(xiàn)的含義,主要在于所學知識能夠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問題,并由此而發(fā)現(xiàn)學習語文的好處,最終形成探索意識,推動學生不斷的成長。語文是一門學習任何課程都需必備的基礎(chǔ)學科,長期以來,很多學生都認為語文知識僅是單純的理論,事實上這是一種錯誤的認識。語文知識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其他課程中的課題知識,通過文本閱讀來準確把握課題的含義,而這即是一種語文的工具性體現(xiàn)。要讓學生認識到語文的工具性,激發(fā)學生對語文課程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滿意”自己所學,并樹立自信,能夠用所學來解決實際問題,教師可從兩個方面來組織教學。
第一,在課堂上引入大量關(guān)于詩、文或漢字的典故,讓學生用自己的能力水平來思考并代入角色,從而對自己所學有一個客觀的認識。
例如,在《泊秦淮》一課中,首先點出詩中的重點漢字,如“籠”、“泊”和“猶”,讓學生結(jié)合自身所學,用其它漢字將這幾個字替換,替換后再次解讀詩的意境,看與詩原文的意境有什么差別。當學生真正看到自己的水平,無論漢字代入成功與否,都會激發(fā)他們的學習信念;最后,再由教師向?qū)W生們講述“推敲”的典故,并以“推敲”為題,讓學生們討論,究竟該用“僧推月下門”還是“僧敲月下門”,或是用別的字來代替,說一說他們的感想。如此,這會進一步鞏固學生的所學,幫助他們樹立自信,提升學習熱情。
第二,優(yōu)化課堂教學模式。傳統(tǒng)的語文課堂無非是教師講,學生學,嚴格來說,這僅能增長學生的知識,而不能改變學生的意識。對此,教師可創(chuàng)新教學理念,采用“找關(guān)鍵詞”的方法來組織課堂。
當面對一篇課文,首先是組織學生略讀與精讀,而這種“精讀”并非全體朗讀,而是默讀。在默讀的同時,讓學生邊讀邊勾出課文中的關(guān)鍵詞,最后用關(guān)鍵詞來解構(gòu)課文脈絡(luò),把握中心思想。在課堂的最后,比一比學生們誰找的關(guān)鍵詞最準確、最能代表課文的中心思想,如此,長此以往,則能夠鍛煉學生形成一雙“慧眼”,樹立自信,客觀認識語文的工具性特點,從而提升語文素養(yǎng)。
結(jié)語
總之,“滿足”與“不滿”都是學生學習心理的重要表現(xiàn),教師要能夠抓住學生的心理,制定具有高度針對性的教學模式,只有這樣,才能切實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讓語文課程推動學生不斷成長。
參考文獻:
[1]肖文娟.初中語文教學改革下的學生學習心理的理論研究[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14,(3):248.
(陳彩明 ?江蘇省淮安市淮陰區(qū)吳集中學 ?2233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