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馨予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知道24時計時法,會用24時計時法表示時刻,并且能與普通計時法進行轉換。
2.讓學生在探索、認識24時計時法的過程中體會24時計時法在生活里的應用,幫助學生建立時間觀念,養(yǎng)成珍惜時間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難點:
24時計時法和普通計時法的區(qū)別及互相轉換。
教具學具:
課件、實物鐘表。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確定目標
教師播放《熊出沒》動畫片的片段。
師:同學們都很愛看《熊出沒》這部動畫片,如果還想看,得先幫老師解決一個問題才行。大家都知道熊大熊二與光頭強總是有沖突,有一次他們約好第二天7:00一較高下,可是第二天熊大和熊二7:00準時到達約定地點,等了好久光頭強也沒去,到了晚上7:00光頭強去了,這時熊大和熊二早就走了。有誰知道這是怎么回事?是哪里出錯了呢?
師生交流:原來,他們沒說清楚比賽時間是早上的7點還是傍晚的7點。
師:為了避免這樣的情況在我們的生活和工作中發(fā)生,我們這節(jié)課就想個辦法解決這個問題。
[設計意圖:通過電視熱播的動畫片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為引出新課做鋪墊。]
二、生成問題,啟發(fā)思路
課件出示《新聞聯播》和《大風車》的片段。
師:同學們,有誰知道這兩個節(jié)目什么時間播出?
生:晚上7:00、晚上6:30或19:00、18:30。
師:說得都對,像晚上7:00、晚上6:30這種計時法要指出是上午、中午、下午、晚上,叫做普通計時法。像19:00、18:30這種計時法叫做24時計時法。
教師板書。
師:同學們觀察一下,24時計時法與普通計時法有什么區(qū)別?怎么區(qū)分?
[設計意圖:采用生本課堂形式,讓學生在對兩種計時法比較的過程中,自己發(fā)現它們的區(qū)別,以加深印象。]
三、互動展示,引導歸納
小組討論、匯報、補充教師提出的問題。
學生匯報:普通計時法有表示時間的前綴,并且表示整時的數字不能比12大,而24時計時法恰恰相反。
練習:找出用普通計時法表示的時刻。
上午10時 13時 凌晨3時 16時 17時30分
教師出示24時實物鐘表。
師:大家看看老師手里的鐘表和你們平時看到的一樣嗎?有什么區(qū)別?
生:鐘表有內外兩圈,共24個數字,平時看到的鐘表只有一圈,共12個數字。
師:那么這24個數字是怎么表示時間的呢?究竟什么是24時計時法呢?同學們先來看一段視頻,看一看一日是不是24小時。
課件演示一日內鐘面時針和分針轉動的過程,要求學生仔細體會一天有兩個12小時,時針一天共轉了兩圈,共24小時。
生總結:1日=24時(板書)
師:繼續(xù)觀察鐘表,討論以下兩個問題:第一,外圈的數表示什么?第二,外圈的數和相對應的內圈的數之間有什么關系?
小組討論、匯報,完成上述兩題。
[設計意圖:通過視頻讓學生親身感受一日內24時的變化,從而激發(fā)興趣,形成對時間的直觀印象,并且通過24時時鐘內外圈的對比,讓學生自己發(fā)現24時計時法與普通計時法的區(qū)別,從感受對比中真正區(qū)分兩種計時法,加深印象。]
四、加強練習,鞏固新知
1.完成第53頁的“做一做”。
2.完成第54頁的第一題。
3.判斷以下的時刻是否正確,如果不對,說明原因。
晚上10:00 下午17:00 26時 上午1:00
[設計意圖:通過各種形式的練習,讓學生更好地掌握兩種計時法的區(qū)別與聯系,并更好地鞏固兩種計時法的轉換方法。]
五、拓展應用,創(chuàng)新思維
1.教師出示甜甜在學習了24時計時法之后為自己的暑假生活制定的作息時間表,請學生幫助甜甜修改這份作息時間表中不合理的地方。
2.請學生說自己一天的作息時間。
[設計意圖:這兩道題都是開放型問題,可以讓學生更好地感受一天中時間的變化,也可激發(fā)興趣,活躍課堂氣氛。]
六、小結新知,提升歸納
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引導學生總結出24時計時法的特點和普通計時法的特點,怎樣進行24時計時法與普通計時法的互化。)
[設計意圖:通過歸納和總結,讓學生對新知識有系統(tǒng)的認識與了解,檢測學生都學會了什么,培養(yǎng)學生的表達能力。]
(責任編輯 馮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