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蕾
“師者,傳道授業(yè)解惑也?!惫磐駚?,正確處理好師生關系是一個亙古不變的話題。但在提倡素質教育、推進新課程改革的今天,為師者僅僅能“傳道授業(yè)”已經(jīng)遠遠不夠了。在新課改的形勢下,教師更要處理好教學過程中的幾種關系,營造良好的師生共同成長的環(huán)境,努力提高教育教學效果。
一、處理好教師的主導與學生的主體關系
學生的知識大多是在課堂上獲得的,其學習素質、學習能力、思維品質等也大多是在教學過程中逐步形成的。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進行,學生的主體作用越來越突出,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早已被大多數(shù)教師接受,但真正落實到教學實踐中去的并不是很多。這就要求教師要及時、徹底地更新教學理念,擺脫傳統(tǒng)的教學思想和教學模式的束縛,要放下架子,以愛為紐帶,與學生朋友式的相處。這種“朋友式”的關系絕不應是膚淺的、表面的,而是教師發(fā)自內心深處的一種行為自覺,是針對任何一種學習方式、教學狀態(tài)下的情感自發(fā)。只有這樣,師生關系才會融洽,教學氣氛才會輕松,學生才能主動思考和提問。記得有一天,上課鈴響了以后,我走進高一(2)班,喊叫聲便傳進了我的耳朵:“朱老師,超然打人了!”我立刻意識到事態(tài)的嚴重性,于是把相關同學叫到談話室,逐一了解情況。原來是超然知道這節(jié)是我的課,要把多媒體打開,便找班長要鑰匙,班長沒有給,兩個人就吵了起來,超然用拳頭打了班長一下。得知事情的來龍去脈后,我一一給他們講道理,還批評了超然,讓他給班長道歉。他很不樂意也不同意道歉,我很生氣:“做錯了事情被批評了還不服氣?!庇捎谶€要上課,我讓超然先回教室,他卻說:“我就在談話室呆著,才不回去呢!”我一股火上來了,要發(fā)脾氣,突然想起李鎮(zhèn)西老師的一句話:“教育的美,美在機智。”于是我決定改變主意不批評他,而是對他說:“沒關系,你暫時還沒想清楚,等想清楚了再向班長道歉,今天你還要給同學們唱歌呢。”然后我就轉身往教室走,他也乖乖地進班級上課了。下課后,超然主動來找我承認了錯誤,還向我保證會誠心地向班長道歉。靈活運用教育手段,讓學生消除了對抗情緒,改善了師生之間的對立關系。也正由于此,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充分的發(fā)揮,教師的作用也從“授業(yè)”轉換,實現(xiàn)多次主導與主體的轉換,并使學生逐步明辨是非,自行解決疑難,思維能力得到調動和發(fā)展。
二、處理好教法的選擇使用與學生的接受關系
教師的主導地位在我國的教育中曾一度被尊奉為師道尊嚴,于是就有了教師的嚴肅、冷峻,就有了教師怎么說、學生怎么做的“填鴨式”教學,有時學生的思維方式與教師的教法不符而被訓斥、諷刺,甚至被視為異端,這樣就造成了極大的認知障礙。要改變這種情況,教師就要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將枯燥的知識賦予鮮活的生命,喚起學生的激情,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如今,電腦已走進萬戶千家,多媒體教學已進入課堂,這些現(xiàn)代化的教學手段具有傳統(tǒng)的教學手段不可比擬的優(yōu)勢,比如原來的黑板變成了實物展臺,原來的粉筆使用也轉化為目前的圖形、線條等等。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隨時都可以用實物展臺將學生做題的過程和結果在大屏幕上呈現(xiàn)出來,把原來枯燥、乏味的知識傳授變成直觀性、趣味性的教學,學生的參與意識、創(chuàng)造能力被進一步激活,其進取心和求知欲會不斷增強,創(chuàng)造能力有所提高。
教師是教學活動的設計者和主導者,教學過程中針對課的類型不同,學生接受能力的差異,課堂教學方法也要靈活多變。教師應堅持學生是探究的主體的思想,讓學生根據(jù)教材,伴隨知識的發(fā)生、形成和發(fā)展的全過程進行探討和思考,不僅要教會他們怎樣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而且要讓他們學會如何學習,根本上就是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的全過程,了解知識的發(fā)生與發(fā)展。
三、處理好教學過程中智商與情商的開發(fā)關系
生活不是一帆風順的,學生的學習生活也如此,他們常常會因為生活或學習中的一點小事而懊惱,為了一點點的不如意而沮喪,這些情況不是僅僅用智商理論就可以解決的,特別是在教學活動中,師生雙方的行為都不僅限于智力活動,其非智力因素即情商也參與并影響著教學活動的進行和效率。教師只有關注學生智商和情商的和諧發(fā)展,才能使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教學也會充滿文化魅力和生命力,推動教育邁上一個新臺階。應該看到,注重學生情商的培養(yǎng),是值得教師認真探索的重要心理問題之一。
誠然,教學過程中要處理好的關系不止以上幾種。從某種意義上講,處理好師生關系比教學本身還要重要得多。作為教師,我們要努力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樹立現(xiàn)代教育觀念,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培養(yǎng)出優(yōu)秀的、多層次的、社會需要的人才。
(責任編輯 付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