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娜 莫林
【摘 要】復習課是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容、形式、操作方法都與新授課有著鮮明的不同之處。本文從現階段復習課的“教師講解,學生題海苦戰(zhàn)” 的單一教學模式出發(fā),思考、探究初中數學復習課的有效教學。
【關鍵詞】初中;數學;復習課;有效教學
現階段的初中數學復習課,往往是教師主講,學生被動接受, 機械式的記憶知識、模仿練習,再不斷重復以達到熟練掌握知識技能、學習方法。這樣的復習課難以調動學生的情緒,使得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喪失求知的欲望,學生學得無力,教師教得無味,所以我們要改變復習課的教學模式,賦予它多樣的形式,豐富的內涵,讓學生在復習過程中樂于學習,主動探索,勇于創(chuàng)新,提高教學質量。
一、了解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
學生是一個需要被鼓勵、被重視的群體,在復習課之前,教師必須深入了解學生數學知識的掌握情況,了解哪些知識掌握的比較好,哪些知識還存在問題,哪些知識可能有遺忘,清楚學生思考問題的過程,耐心引導學生解決遇到的問題、疑惑,充分掌握每位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現有觀念,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有針對性的組織復習,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提高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師在復習前的這一行為會使學生看到教師的關心和重視,進而意識到復習的重要性,對復習也提起興趣。
二、設計合理的復習方案
1.認真鉆研教材,確定復習的教學目標和重點
《數學新課程標準》對教材有四個層次的基本教學要求,即了解、理解、掌握和熟練掌握,這是確定復習重點的依據和標準。初中數學的復習時間短、內容多、知識面廣,為此教師在復習課前要認真?zhèn)湔n、認真鉆研教材,熟識每一個知識點在初中數學教材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在近年來考試中出現的概率,確定復習課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對教材要求“了解”的,讓學生知道即可;要求“理解”的,要加深印象并領會其實質;要求“掌握”的,要鞏固加深,對相關各種類型的習題,能盡快解答;要求“熟練掌握”的,要歸納方法,熟練解題。
2.創(chuàng)設有效的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興趣
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數學復習課不是新授課,更需要創(chuàng)設合理的教學情境以保證課堂教學的新穎性、有效性,在情境中串起一堂課的主線,緩緩鋪來,讓學生自然進入復習節(jié)奏。
很多教師上復習課先羅列知識點,按部就班的分析每個知識點的定義是什么、內容是哪些,結果放眼一看,課堂氣氛沉悶,復習效果低下。為防止數學復習課枯燥乏味、簡單重復,可以先用提問的方式引出要復習的問題,為問題飾以背景,在知識的重點和難點處為學生的思維留下點棱角,布下思維的空缺,敦促學生在交岔口形成迫切心理,這樣能使學生對舊知識產生別樣的新鮮感,催發(fā)學生探索的欲望。再通過小組合作探究使學生學習的熱情在交流討論中被激發(fā)起來,人人參與到解決問題的隊伍中。不僅鞏固了相關知識點,還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對學生思維的培養(yǎng)及多角度、多方向的思考問題也提供了一定的空間。在這樣的情境教學下,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有了很大提高,學習效果也會比較理想。
3.精選例題,充分消化
根據新課程標準,中考70%-80%的試題考查的是人人必須掌握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為此,教師選擇例題時要符合考試大綱要求也要有針對性。例題要選擇最常見、最普通的、學生易接受的簡單題型,即可以用基本知識、基本方法解決的題,題的量不可過多過難,要少而精,既有“面”的覆蓋,也有“點”的深化,能夠延伸。同時,知識的消化需要時間,所以,在課上給學生留足思考時間,復習的效果也會提高。
4.拓展練習,填“陷阱”
事實上,許多復習題目是從同一道題中演變過來的,其思維方式和所運用的知識完全相同。如果不掌握它們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就題論題,那么遇上形式稍為變化的題,便束手無策,教師在講解中,應該引導學生對有代表性的問題進行靈活變換,使之觸類旁通。拓展練習時,題目的數量要有“度”“量”,不能過多、過難,否則,不僅會加重學生的學習負擔,還會使學生產生逆反、厭煩情緒。恰當合理的拓展,有助于學生培養(yǎng)“舉一反三”的能力;有助于學生總結一題多解或多題一解的技巧;有助于學生提高數學的學習信心。
另外,數學的教學不僅要培養(yǎng)學生應變的能力,還要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陷阱”的能力,同時培養(yǎng)學生填“陷阱”的能力。教學中通過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多方位觀察、辨析,能使學生學會發(fā)現“陷阱”,再通過教師的多次糾錯訓練,不斷刺激學生接受相關信息的正向性,能使學生具備掉入“陷阱”后掙扎出 “陷阱”的能力,逐步養(yǎng)成看待數學問題的辯證思維習慣。
三、引導學生點面整理,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
初中數學復習并不是對以前所教的知識進行簡單的回憶和再現,最主要的是要通過對知識系統(tǒng)的復習,使每一章節(jié)中的各個知識點聯(lián)系起來,找出其變化規(guī)律、性質相似之處及不同點等,從而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
因此復習課能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系統(tǒng)整理,使之“縱能成線”,“橫能成片”。按一定的標準把有關知識進行整理、分類、綜合,形成完整的網絡,構建完整的模塊知識體系。
如“特殊的四邊形”的復習課,可以通過下面的問題幫助學生理清知識脈絡:問題1:請你說說平行四邊形、矩形、菱形、正方形、梯形彼此之間有何聯(lián)系?問題2:如何判斷一個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等?通過這些問題的思考并畫圖讓學生形成清晰的概念,清楚各種四邊形之間的內在差異和變化聯(lián)系,把握內涵。在這樣的復習課上學生溝通了知識間的內在聯(lián)系,在原有的知識系統(tǒng)中納入了“散裝”的知識,認知模式得到了重組整合,充分感受到了數學知識的承前啟后和邏輯性,更加完善了自己的認知結構,實現網絡基礎知識和熟練基本技能的雙贏效果。
復習課是教學過程一種非常重要的課型,對夯實學生的基礎、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教師只有認真?zhèn)浜妹恳还?jié)復習課,用大量的知識充實自己,精選習題,合理分配時間,并將學生放在主體地位,做到分層提問,引導學生將所學的有關知識進行歸納、整理,進行縱、橫向聯(lián)系,因材施教,學生才能變枯燥的被動學習為積極的主動學習,教學效果和學習效率才能大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