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婷
安徽省明光方言說略
□郭 婷
明光方言屬于江淮官話中洪巢片部分,緊鄰中原官話信蚌片的鳳陽縣。由于兩地地理距離較近,且近年來人員交往頻繁,明光方言在保持自己方言特色的同時兼有臨近方言的語言特點。本文從語音、詞匯、語法三方面分別介紹了明光方言的大致情況,以期為今后明光方言研究提供材料。
明光方言 語音 詞匯 語法
明光市(原嘉山縣)位于皖東北部邊緣,南枕江淮分水嶺,與滁州南譙區(qū)接壤,北臨淮河,與五河縣接壤,東與江蘇盱眙、泗洪等縣相鄰,西為定遠(yuǎn)、鳳陽兩縣,是淮北平原與江南水鄉(xiāng)的過渡的丘陵地帶。明光方言屬于江淮官話中的洪巢片。淮語洪巢片,又稱寧盧方言,在語言學(xué)上是淮語以中國五大淡水湖(“五湖”)之洪澤湖和巢湖為兩端的大片區(qū)域,分布在連云港至安慶廣大地區(qū),是典型的江淮官話。明光市所處區(qū)域與中原官話信蚌片在地理位置上相距較近。由于筆者對市區(qū)內(nèi)部的方言較為熟悉,因此全篇將圍繞明光城區(qū)方言進行概述,而對市區(qū)周邊鄉(xiāng)鎮(zhèn)方言暫不考究。
明光話的發(fā)音總體特點是:發(fā)音時舌位多半居中偏前,口腔開合不夠明顯,唇形不圓不展,鼻邊音聲母不分,零聲母濁化,不分平翹舌音,舌面音因舌位趨前而有發(fā)成舌尖音的趨勢,部分前、后鼻韻尾不分,語調(diào)、語勢揚少降多,兼有南腔北調(diào)碰撞對壘的特點。[1]
(一)聲調(diào)
明光方言聲調(diào)相對簡單,遵循“平分陰陽、濁上變?nèi)?、去聲一律讀去聲”[2]的規(guī)律,一共有四個。其中,陰平大部分由古平聲清母組成,也有部分古入聲清母以及部分古入聲全濁母,調(diào)值為21;陽平多由古平聲全濁母、次濁母以及部分古入聲組成,調(diào)值同普通話相同,調(diào)值為35;上聲大部分由古上聲全清母組成,也有部分古上聲次濁母,還有由少量的古入聲組成,調(diào)值為213;去聲多由古去聲和入聲字母組成,還有部分上聲平聲字母,調(diào)值為53。
陰平調(diào)的大部分調(diào)值較低,從調(diào)型上看為低降調(diào);偶爾會有曲折調(diào),即調(diào)值為212,此類情況一般出現(xiàn)在口語交際中,即當(dāng)單字使用并表示某種強調(diào)的語氣時會產(chǎn)生如此調(diào)值。
“個”在疑問句中調(diào)值為213,而單獨作為量詞時調(diào)值為53,與數(shù)詞連用則為輕聲。
此外,上聲調(diào)值還有一個特殊情況:例如“雪”“渴”調(diào)值為21?!吧健薄瓣儭痹诿鞴庠捴姓{(diào)值分別為21、213,但“陜西”“山西”連讀時,兩字發(fā)生音變,全部讀成34。
(二)聲母
明光方言聲母有20個(包括零聲母)。比普通話少3個舌尖后音[t?][t?‘][?],多出1個唇齒濁擦音[v]。
說明:
1.舌尖前音[ts][ts‘][s]和舌尖后音[t?][t?‘][?]無對立,舌尖后音全部讀成舌尖前音。
2.泥來母字今聲母讀[l][n],“腦=老”,聲母為[l],“女=呂”,聲母為[n];與韻母的組配關(guān)系是:逢舌尖前元音[?][?]時聲母為[n],逢其他韻母為[l]。[3]
3.發(fā)“隨”字時,聲母[s]發(fā)成[ts‘],例如“隨便”[ts‘ei][pi?n];
4.“街”保留古音,大都源于古開口二等見系字,[kai];此外“牛角”“羊角”“豆角”“菱角”,“角”同“街”一樣都源于古開口二等見系字,保留古音。
5.明光方言與所屬江淮官話皖中小片一樣,都有文白異讀字,其表現(xiàn)形式為文細(xì)白洪,白讀音為滯古形式。還有表現(xiàn)為文洪白細(xì)。例如:
文細(xì)白洪:解[t?i?]文讀/~鞋帶[k?]白讀
街[t?i?]文讀/上~[k?]白讀
蟹[?i?]文讀/螃~[xai]白讀
文洪白細(xì):喊[xan]文讀/[?i?n]白讀[4]
6.“祥”,普通話讀擦音聲母[?],方言讀成清塞擦音送氣聲母[t?‘];“鼠”“暑”普通話讀擦音聲母[?],方言讀成清塞擦音送氣音[t?‘]。
7.普通話合口呼零聲母介音[u],方言讀成唇齒濁擦音聲母[v]。
(三)韻母
明光方言韻母有34個。具體如下:
1.端系合口字今讀洪音時失去介音,特別是臻攝合口字,幾乎沒有例外,例如“頓”“村”“論”“孫”韻母都讀成[?n];蟹止合口字也大多如此,如“對”“最”韻母均讀成[ei]。[5]
3.無兒化韻尾;
4.后鼻韻尾[i?]全部讀成前鼻韻尾[in],例如“因=英”“清=親”;后鼻韻尾[?n]全部讀成后鼻韻尾[??],例如“文[v??]”“門[m??]”;區(qū)分[an]和[a?],例如“糖[ta?]”“談[tan]”。
5.無入聲韻(城區(qū)內(nèi)由于受普通話的影響,喉塞韻尾脫落,目前只保留在城區(qū)周圍部分鄉(xiāng)鎮(zhèn)的方言中)。
6.合口呼一列,除了[uo][u]韻,例如“我[uo]”“物[u]”,其余均無零聲母。(上文說過普通話合口呼零聲母介音[u],方言讀成唇齒濁擦音聲母[v]。)
7.臻攝合口一等見系中的“昆”“棍”“滾”以及溪系中的“捆”“困”,韻母全部讀成[u?]。
此外,明光方言中還有字隨音轉(zhuǎn)現(xiàn)象,比如“呢”做句尾語氣詞時讀成[ni];音變現(xiàn)象,如“干什么”變成“該帶”;合音現(xiàn)象如“不要”說成“表”[piau](調(diào)值是53),“哪兒”說成“拈”[ni?n](調(diào)值是55)。
注:“——”橫線前為普通話詞匯,橫線后為明光方言詞匯。(一)語素特征
1.方言語素同普通話部分相同。例如:
毛巾——手巾;巷子——巷道;自行車——撅(腳)達(踏)車;西紅柿——洋柿;回家——杠家;吃飯——尅飯;跌跤——栽跤。
2.方言語素與普通話完全不同。例如:
廚房——鍋屋。
(二)詞類特征
有些詞不僅具有同普通話一樣的語法功能,在方言中還有其他語法功能,詞義也不同。例如:
肉:①名詞,詞義同普通話中“肉”的詞義相同; ②形容詞,在明光方言中表示磨蹭,辦事行動沒有效率。
交:①動詞、副詞,詞義與普通話相同; ②量詞,在明光方言中作量詞表示次數(shù)。
(三)詞義特征
1.同義異名
1)明光方言詞匯非常豐富,同普通話相比較有很多意思相同而說法不同的詞匯。例如:
2)親屬稱謂中的不同說法。例如:
爺爺——爹;姥姥——外婆;姥爺——外爹。
3)動植物名稱的不同說法,一般這類詞相對于普通話更具有形象生動性特點。例如:
狗尾草——毛菇菇;七星瓢蟲——花大姐;蛤蟆——癩咕子;鯽魚——草魚。
2.同名異義
鼻涕——鼻子;不可以——不管;糟糕——家敗。
明光方言語法雖與普通話方言差異較小,但在重疊詞、名詞后綴、動詞結(jié)構(gòu)疑問句的特殊表達方式以及特殊語氣詞上仍有自身特點。
(一)疊音詞
1.AABB式
和和撒撒,意思是做事情不穩(wěn)重;失失霍霍,意思是做事情不穩(wěn)重;規(guī)規(guī)矩矩,表示說話人對某事很認(rèn)真地談?wù)?,例如“?guī)規(guī)矩矩地講,他做事真的很認(rèn)真”。
2.AAB式:別別竅,同普通話中“竅門”同義。
3.ABB式:老格格,意思是很老練。
4.ABAC式:假模假樣,意思是做事說話很會裝;老里老氣,意思是穿衣服很不適合年齡;
土里土氣,意思是過于陳舊,不時尚,比“老里老氣”適用范圍廣。
(二)名詞后綴
1.名詞+“子”
1)時間名詞+“子”:明年子 一下子 多然[?an213]子(什么時候)
2)事物名詞+“子”:信封子 胃子 夜貓子 鹽粒[li21]子
3)方位名詞+“子”:東頭子 西頭子
4)名詞性詞組+“子”:脊梁骨子 腦袋瓜子 耳朵眼子
2.名詞+“頭”或“頭子”
東頭(子) 褲頭(子) 手指頭(子)
(三)動詞結(jié)構(gòu)
1.V1V1+“就”
1)表示一種持續(xù)式,但時間不長,相當(dāng)于“一會兒”。例如:
(1)他說說就走了。(他說一會兒就走了)
2)表示動作的幅度很小。例如:
(2)她笑笑就離開了。(他微笑了一下就離開了)
2.V1V1+“看(瞧)”
雖然結(jié)構(gòu)一樣,但二者所表示的意思有區(qū)別。
1)V1V1+“看”
a.表示一種善意的勸說。例如:
(3)試試看,這衣服合適我們就買下。
b.表示一種威脅的色彩。例如:
(4)你要敢動一下試試看!
2) V1V1+“瞧”
表示一種威脅的色彩。例如:
(5)你試試瞧,看誰能過哪個!
3.動詞(形容詞)+“得慌”
“得慌”主要加在單音節(jié)動詞或形容詞之后。如:懶得慌、憋得慌、急得慌、餓得慌、熱得慌、顛得慌等。
加在單音節(jié)動詞后的一般表示人的心理活動,含有一種不如意、反感的意思其中,有些動詞表示怨恨、煩惱等不愉快的含義,如愁、煩、惱等;有些表示生理、心理上不舒服的感覺。如:憋、撐、喘、顛等。
加在單音節(jié)形容詞充當(dāng)詞干的單音節(jié)形容詞,一般與人的主觀感覺有關(guān),其中,有的表示積極的感覺,如喜、親等;有的表示消極的感覺,如臭、腥等;有的表示客觀屬性,如熱、干、累、困等;有的表示面貌特征,如丑等;還有部分形容詞表示人的惡劣的德性,如懶、笨等。
此外,“得慌”也可以加在少數(shù)雙音節(jié)詞后面。如:興奮得慌、癢癢得慌、難受得慌、滋潤得慌、委屈得慌等。
“得慌”加在形容詞和動詞后面,一般表示程度高得太過,使人感覺意外或接受不了。如“悶得慌”表示“太悶、悶得難受”。
“動詞(形容詞)+得慌”在句子中既可作補語也可以做謂語,但是不能做定語。[6]例如:
(6)我困得慌。(作謂語)
(7)我感覺冷的慌。(作補語)
此外,明光方言中“一點格”或“一滴[ti35]滴[ti21]”同普通話中“很少”意義相同。在表示對某件東西數(shù)量少的事實確定不疑時,一般會同表“只有”的副詞“就”連用。例如:
(8)——“米個[k?213]多了?”(米多不多了?)
(9)——“就一點格了?!保ㄖ挥幸稽c了)
(四)疑問句特殊表達方式
“個[k?213]”+動詞(形容詞)表示商量的疑問語氣,例如:
(10)“個對?”(對不對)
(11)“個管?”(可不可以)
(12)“個走?”(走不走)
(五)特殊語氣詞
明光方言中有一個特殊語氣詞“喊[xan43]”,在祈使句里表示催促,放在疑問句末尾時有表示某種不耐煩的意味,也有表示對消息來源的真實性持有不確定態(tài)度。例如:
(13)“走喊!”(快走?。?/p>
(14)“個吃喊?”(吃不吃呀)
(15)“個是真的喊?”(是真的嗎)
第(13)句祈使句,表催促;第(14)句表疑問,帶有不耐煩的意味;第(15)句表疑問,對事情來源的真實性表示懷疑,屬于是非問這個疑問句類型。
[1]李芳.淺談江淮方言的的地域特點和地理歸因[J].皖西學(xué)院學(xué)報,2007,(1).
[2][3][4]貢貴訓(xùn).安徽淮河流域方言語音比較研究[D].保定:河北大學(xué)博士學(xué)位論文,2011.
[5]劉祥柏.江淮官話的分區(qū)(稿)[J].方言,2007.(4).
[6]解長霞,袁光.來安方言語法初探[J].現(xiàn)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09.(4).
(郭婷 浙江寧波 寧波大學(xué)人文與傳媒學(xué)院 315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