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勇,卲川強,陳長春,張國華,任海霞,蘭天亮,高浩
(寶雞市中心醫(yī)院骨科,陜西寶雞 721008)
下位頸椎是脊椎活動度最大的部位,也是頸椎損傷最常見的部位。下頸椎骨折脫位多為直接或間接暴力所致的第4~7頸椎序列異常,生理曲度中斷;椎體或關節(jié)突骨折、脫位;椎間盤撕裂、脫出;脊髓前方或后方受壓?;颊叱:喜⒉煌潭燃顾钃p傷,四肢及軀干感覺、運動障礙等,往往病情危重,處理棘手,預后效果欠佳,是一種影響脊髓功能,危及生命的嚴重損傷。本文回顧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我科采用不同手術方式治療96例低位頸椎骨折脫位伴脊髓損傷患者的臨床資料,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患者全部來自寶雞市中心醫(yī)院,共96例,其中男67例,女29例,均為新鮮損傷;年齡18~50歲,平均33.6歲;車禍傷53例,高處墜落傷31例,重物砸傷12例。頸椎損傷節(jié)段:C4~5椎體36 例,C5~6椎體38 例,C6~7椎體22例。臨床表現(xiàn):頸肩部劇烈疼痛;四肢及軀干不同程度的疼痛、麻木及運動障礙,病理征陽性等。其中21例合并有不同程度的四肢、骨盆、顱腦及內(nèi)臟損傷。頸椎損傷程度按Frankel分級A級12例,B級17例,C級27例,D級32例,E級8例,其中Frankel分級A、B、C者采用大劑量甲基強的松龍沖擊和神經(jīng)節(jié)苷脂治療。入院均行X線片、CT、MRI檢查,X線片主要表現(xiàn)為椎體骨折塌陷、移位,Meyerding分級頸椎滑移在Ⅱ度~Ⅳ度[1],生理曲度異常,后凸成角畸形,損傷節(jié)段椎間高度降低。CT平掃及三維重建發(fā)現(xiàn)頸椎序列不連續(xù),不同程度椎體、關節(jié)突、棘突、椎板、椎弓根骨折,椎管相對狹窄。MRI檢查示脊髓完全橫斷者12例,32例合并損傷節(jié)段椎間盤髓核突出或脫出,壓迫硬膜囊或神經(jīng)根,脊髓高信號改變。所有病例無凝血功能障礙、腫瘤、嚴重感染及心腦血管等內(nèi)科疾病。受傷至手術時間2~7 d,平均4.8 d。
1.2 手術方法 所有患者依據(jù)傷情分為3組進行對照研究:前路手術組(n=36)、后路手術組(n=20)和前后聯(lián)合手術組(n=40)。三組患者性別構成比例、年齡分布、受傷原因、骨折類型、脊髓損傷情況等一般資料經(jīng)過統(tǒng)計學分析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1 前路手術組 本組36例患者,術前常規(guī)顱骨牽引復位,手術仰臥位,做常規(guī)頸椎前路胸鎖乳突肌內(nèi)側緣橫切口暴露椎體,透視下確定病變椎間隙及上下椎體后進行充分減壓。對于單純脫位患者,先行撐開復位再行環(huán)鋸法椎體間鉆孔減壓;若單純骨折患者,行椎體次全切除聯(lián)合上下相鄰椎間盤摘除達到減壓目的;若為骨折脫位患者,則先行復位后再行骨折椎體次全切除予以減壓。椎體間自體髂骨塊植骨或鈦籠植骨,帶鎖鋼板作內(nèi)固定處理[2]。
1.2.2 后路手術組 本組20例患者,俯臥位,持續(xù)顱骨牽引,后路顯露絞索的關節(jié)突,加強顱骨牽引力量,適度屈曲,用小骨剝緩慢撬撥,并輔助提按上下棘突,一般可復位成功,依據(jù)術前MRI,必要時行頸椎后路椎板切除減壓術,減壓范圍應超過傷椎上下各一椎體。若仍復位困難,可切除單側或雙側關節(jié)突即可復位,復位成功后行頸椎側塊或椎弓根釘板/棒內(nèi)固定術。
1.2.3 前后路手術組 本組40例患者,先俯臥位行頸椎后路手術,暴露傷椎及相鄰上下椎體棘突及相應椎板側塊區(qū),先行牽引撬撥復位,側塊或椎弓根釘板/棒固定,必要時切除椎板,擴大椎管,脊髓減壓,去除后路壓迫,C型臂透視滿意后,沖洗傷口并逐層縫合,再行頸椎前路手術:仰臥位,做胸鎖乳突肌內(nèi)側橫切口,徹底清除傷椎椎間盤、上下終板及椎體后緣占位,依情況置入鈦網(wǎng)或自體髂骨植骨,前路鎖定鋼板內(nèi)固定。
1.3 觀察及評價指標 以平均Cobb角、椎體間滑移距離(標準側位片椎體前緣相對下位正常椎體前緣前移距離)評價損傷節(jié)段椎體復位情況,以日本整形外科學會JOA評分系統(tǒng)評價患者神經(jīng)功能恢復情況[3]。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對同組術前、術后所得數(shù)據(jù)采用t檢驗,組間兩兩比較采用LSD-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所有患者隨訪6~24個月,平均15個月,手術時間50~180 min,平均100 min,出血量100~500 mL,平均輸血量150 mL。術中無血管、神經(jīng)、食管、硬脊膜損傷,無感染、肺炎發(fā)生,有8例咽喉疼痛,5例聲音嘶啞,經(jīng)對癥處理后均好轉(zhuǎn)。早期1例傷口血腫,經(jīng)局部清理后愈合良好。定期X線片檢查,植骨均在術后4.2個月達到臨床愈合,無假關節(jié)、骨不連、骨吸收發(fā)生,無內(nèi)固定斷裂、松動及脫出,無鈦網(wǎng)塌陷。90例(93%)患者術后獲得完全復位,恢復正常頸椎序列,頸椎生理曲度保持良好,無頸椎后凸。術后頸椎損傷Frankel分級A級12例,B級13例,C級22例,D級25例,E級24例。三組患者手術末次隨訪神經(jīng)功能評分與術前比較,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前路組與后路組末次隨訪神經(jīng)功能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前后路聯(lián)合組與單純前路組、后路組術后神經(jīng)功能評分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三組術后椎體復位(Cobb角和椎體間滑移距離兩項指標)均較術前得到顯著改善,與術前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三組手術方式相關參數(shù)(術前與末次隨訪)比較(±s)
表1 三組手術方式相關參數(shù)(術前與末次隨訪)比較(±s)
?
典型病例1(前路手術):33歲男性患者,外傷致C5椎體骨折脫位,手術前后影像學資料見圖1~4。
典型病例2(后路手術):45歲男性患者,外傷致C7椎體骨折,手術前后影像學資料見圖5~8。
圖1 頸椎側位X線片示C5椎體前脫位,無關節(jié)突交鎖
圖2 CT矢狀位片示C5椎體前脫位,無關節(jié)突交鎖,C6椎體后上緣壓迫頸髓
圖3 MRI見C5~6椎體間不穩(wěn),椎間盤損傷,C6椎體后上緣壓迫脊髓,相應節(jié)段椎管狹窄
圖4 術后正側位X線片示前方復位,C6椎體次全切除,脊髓減壓,鈦籠融合前路鋼板固定
圖5 術前X線片示C2椎體發(fā)育畸形,C7椎體前部骨折
圖6 CT矢狀位片示C7椎體前部骨折,C2~5椎管狹窄
圖7 MRI見C2~C5椎管狹窄,頸髓受壓,C6、7椎間盤水腫,C7 前部骨折
圖8 術后正側位X線片示C2椎板下緣至C5全椎板切除減壓,C3~5側塊螺釘,C7椎弓根釘固定
典型病例3(前后路聯(lián)合手術):40歲男性患者,外傷致C6椎體骨折脫位,手術前后影像學資料見圖9~13。
圖9 術前頸椎側位X線片示C6椎體骨折脫位
圖10 CT矢狀位片示C6椎體骨折脫位,關節(jié)突骨折交鎖
圖11 MRI見C6~7節(jié)段椎管狹窄
下位頸椎骨折脫位是一種非常嚴重的損傷,可影響頸椎的穩(wěn)定性,易造成患者出現(xiàn)四肢癱瘓,并常影響患者的呼吸功能、循環(huán)功能和植物神經(jīng)功能,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早期病死率較高[4]。保守治療很難使脊髓損傷有實質(zhì)性改善,所以,在治療時應把握“恢復頸椎正常排列、徹底脊髓減壓、恢復椎間高度和生理曲度,重建頸椎穩(wěn)定性”的基本原則[5]。三種入路各有其優(yōu)缺點,脊髓受壓方向、頸椎骨折的部位及外傷后殘留的脊柱穩(wěn)定性是選擇手術入路的關鍵,要嚴把手術指證、適應證,術前仔細分析影像學資料及患者癥狀,特別是椎間盤損傷情況及不穩(wěn)定節(jié)段和部位,進行有針對性的減壓、復位、固定,既減少手術創(chuàng)傷,又能達到手術目的,可為患者中遠期恢復效果提供可靠保障[6]。
圖12 后路解鎖復位,前路C6椎體部分切除術后頸椎正位X線片
圖13 手術后頸椎側位X線片示椎體復位
以往多采用單純前路或者后路手術,前路手術能夠充分解除脊髓前方的壓迫,徹底減壓,恢復頸椎序列以及椎管有效容量等,椎間盤或椎體切除后三面皮質(zhì)髂骨植骨,鋼板內(nèi)固定可為頸椎提供一個穩(wěn)定的前路支撐結構。特別適用于前方結構為主的損傷,如椎體骨折,椎間盤撕裂;單節(jié)段新鮮骨折脫位,可顱骨牽引復位;致壓因素在脊髓前方的下頸椎骨折脫位;椎體爆裂骨折,骨塊突入椎管,椎間不穩(wěn),頸椎后凸畸形。前路手術的優(yōu)點為入路簡單,出血少,易于顯露,體位變動少,前方脊髓減壓徹底,可恢復頸椎生理曲度及椎間高度,短節(jié)段固定,對頸椎活動影響少,殘留頸痛發(fā)生率低。但前路手術無法解除后方關節(jié)突交鎖及椎板、關節(jié)突骨折對脊髓的壓迫。而后路手術可直接解除關節(jié)突交鎖,清除凸入椎管內(nèi)的椎板,關節(jié)突碎塊及斷裂褶皺的黃韌帶,尤其適合于一側或雙側關節(jié)突骨折脫位并頸椎脫位不穩(wěn);關節(jié)突、椎板骨折,骨折片突入椎管并神經(jīng)根損傷或壓迫脊髓;多節(jié)段頸椎管狹窄,后方結構牽張性損傷并后凸畸形[7]。但是單純頸椎后路手術,椎板切除、椎管探查減壓,不能直接切除損傷椎間盤和椎體,減壓不徹底,不能恢復椎間隙和椎體高度,易導致局部后凸畸形,且后路復位有加重脊髓繼發(fā)損害的風險[8]。
臨床上大部分頸椎骨折脫位病例存在椎間盤撕裂損傷,椎體骨塊突入椎管,又合并關節(jié)突交鎖、椎板骨折,椎體復位后仍存在不穩(wěn),有向前移位的趨勢。這些就需要前后路聯(lián)合手術來達到治療目的,適合于下頸椎爆裂骨折同時累及前、后柱,椎管內(nèi)前方有骨塊、破裂突出的椎間盤,后方有關節(jié)突交鎖、椎板骨折伴有血腫、皺褶的黃韌帶;下頸椎骨折脫位合并后縱韌帶骨化或發(fā)育性椎管狹窄;頸椎前方骨折脫位伴后方關節(jié)突關節(jié)絞鎖。其優(yōu)點為可一次性使脫位頸椎復位,去除破壞并突入椎管的椎間盤及椎體后緣骨塊,減壓徹底,固定牢靠,使頸椎前后柱獲得遠期穩(wěn)定;植骨充分,利于骨性融合[9]。我們認為具體操作應注意以下事項:a)患者入院后即行顱骨牽引,牽引不但可制動,便于搬運,防止繼發(fā)性脊髓損傷,而且有利于術前及術中復位;b)先后路關節(jié)突解鎖,椎體復位,側塊或椎弓根釘板/棒固定,椎板或關節(jié)突切除,維持頸椎后路牽張力及弓弦狀穩(wěn)定,即使存在前方椎間盤突出,后路復位時椎管容積相對擴大而不是縮小,脫位椎體后移,椎間盤相對前移,增加了脊髓的緩沖空間,不會加重脊髓損害,再前路椎間盤切除植骨或椎體次全切除減除前路脊髓壓迫,植骨鎖定鋼板固定;c)積極有效的圍手術期管理,充分的術前準備和良好的術后護理不但可為患者早期手術、爭取脊髓功能最大程度恢復創(chuàng)造條件,還減少了術中術后并發(fā)癥,促進康復,也是保障手術成功的關鍵[10]。
近年來雖有多數(shù)學者認為單純前路手術治療下頸椎骨折脫位并脊髓損傷效果良好,但我們認為與病例選擇,手術指證掌控有關,單純頸椎前路手術,雖較大程度減壓解除脊髓受壓,但頸椎滑脫復位困難,后側關節(jié)突絞鎖解除困難,頸椎序列恢復較差,行頸圍領長期固定,且鋼板螺釘松動、斷裂及植骨不融合等情況發(fā)生率較高,往往不能達到充分減壓和恢復脊柱穩(wěn)定的臨床目的[11-12]。對復雜性損傷應用前后路聯(lián)合手術不僅可解剖恢復頸椎的結構,還能徹底解除脊髓前后雙方的壓迫,彌補因單純前路或后路手術而造成的不足,促進患者脊髓功能的恢復。從一定程度上,前后路聯(lián)合手術內(nèi)固定治療使損傷節(jié)段減壓、復位、固定更加可靠,而無需擔心復位后再脫位及植骨塊移位和塌陷等并發(fā)癥,可早期功能鍛煉,康復快,減少了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值得臨床廣泛推廣。
[1] 鄭華斌,伍光輝.不同術式對頸段骨折伴脊髓損傷的影響觀察[J].云南中醫(yī)中藥雜志,2013,34(3):24-25
[2] 陳又年,徐麗軍,劉莉,等.鎖定型頸前路鋼板固定治療下頸椎骨折脫位[J].實用骨科雜志,2009,15(8):563-566.
[3] Bono CM,Vaecaro AR,F(xiàn)elllings M,et al.Measerement technlques for lower cervical spine injuries[J].Spine,2006,31(5):603-609
[4] Hasler RM,Exadaktylos AK,Bouamra O,et al.Epidemiology and predictors of cervical spine injury in adult major trauma patients:a multicenter cohort study[J].J Trauma Acute Care Surg,2012,72(4):975-981.
[5] 王拯,樊濤,王慶鋒.下頸椎骨折脫位合并脊髓損傷的不同手術方法療效比較[J].寧夏醫(yī)學雜志,2009,31(4):372-373.
[6] 桑宏勛,雷偉,陳志文,等.頸椎骨折手術入路的選擇策略[J].中華創(chuàng)傷骨科雜志,2009,11(4):314-318.
[7] 金大地,魯凱伍,王吉興,等.下頸椎骨折脫位合并脊髓損傷的外科手術入路選擇[J].中華外科雜志,2004,42(21):1303-1306.
[8] 郝定均,賀寶榮,許正偉,等.下頸椎骨折脫位并脊髓損傷的前路手術治療[J].脊柱外科雜志,2009,7(5):266-268.
[9] 胡勇,徐榮明,顧勇杰,等.Ⅰ期前后聯(lián)合手術入路治療嚴重下頸椎骨折脫位[J].脊柱外科雜志,2009,7(5):281-285.
[10] 張宏其,向偉能,陳靜,等.Ⅰ期前后路聯(lián)合手術治療嚴重下頸椎骨折脫位[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7,15(10):727-730.
[11] Mizuno J,Nakagawa H,Watabe T.Combined anterior and posterior instrumentation in severe fracture-dislocation of the lower cervical spine with help of navigation:a case report[J].J Clin Neurosci,2001,8(5):446-450.
[12] Sehultz KD Jr,McLaughlin MR,Haid RW Jr,et al.Singlestage anterior-posterior decompression and stabilization for complex cervical spine disorders[J].J Neurosurg,2000,93(2):214-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