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英
【摘 要】課堂教學反饋,是特指課堂教學過程中,教與學雙方的各種信息的相互傳遞和相互作用。經(jīng)過多年的教學實踐,我認為要想取得教與學的最佳效果,師生之間雙邊的信息反饋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教師要找準影響課堂的教學反饋信息,采取相應的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把學生的“負反饋”信息調(diào)整為“正反饋”信息,形成正確的知識架構(gòu),真正體現(xiàn)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學質(zhì)量,推進素質(zhì)教育。下面我從四個方面來談一談小學數(shù)學課堂的教學反饋與教學策略。
【關(guān)鍵詞】教學課堂 ? ?教學反饋 ? ?教學策略
一、差異性的教學反饋與針對性的教學策略
我們現(xiàn)代教育理念要求以學生發(fā)展為本,我們應將學生看成是有個性的學習者,承認差異、尊重差異、科學處理差異,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得到最大限度地發(fā)展。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針對學生的特點與個性采用對應的反饋策略,對學困生多提供實踐學習的機會,學習內(nèi)容要難易適度,增強他們的學習勇氣;對于尖子生,教師要設計有深度、有廣度的問題,開啟他們的智慧,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精神;對于中等生,就讓他們“跳起來摘桃子”,體驗成功后的喜悅與滿足。
在《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的教學中,我們把教學活動分解成幾個不同層次的階段,與此相對應設計四個探討問題。一是:這個由七巧板拼成的圖形變換成另一個圖形以后,什么變了?什么沒有變?二是:為什么長方形數(shù)方格的結(jié)果和鄰邊相乘一樣,而平行四邊形卻不一樣?難道它們有什么不同嗎?三是:為什么你想到要把平行四邊形變成長方形?四是:能從長方形的面積計算方法中發(fā)現(xiàn)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方法嗎?教師精心圍繞教學內(nèi)容設計四個不同層次的問題,同時,教師在不同層次學習中獲得的反饋信息有機融合,相輔相成,根據(jù)本班學生的學習思維的差異,有針對性地采取相應的教學策略,使學生人人樂于參與課堂活動,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和能力。
二、爭辯性的教學反饋與導向性的教學策略
爭辯性的反饋信息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衡量學生學習質(zhì)量的尺度。當學生在課堂實踐中遇到知識模模糊糊,不能很好地掌握時, 面對學生七嘴八舌的語言信息反饋和各種神態(tài)的表情,教師就應采用導向性的教學策略,誘導學生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巧妙點撥,為學生順利解決疑難指明正確的方向,再次引導學生揚帆啟航,直至達到知識海洋的彼岸。
在教學《圓的認識》時,為了幫助學生更深刻地理解“半徑” “直徑”“圓上”這幾個概念,我設置了一系列的問題。
師:我們先來看看“直徑”(課件演示),你們覺得什么是“直徑”?
生:我認為直徑就是圓里的一條線段。
師:哦?那這條是直徑嗎?(課件演示一條不穿過圓心的直線)
生(馬上補充):啊,不對 ,應該是經(jīng)過圓心的直線。
師(笑):你們確定了嗎?
師:好,要經(jīng)過圓心。(師再畫一條:穿過圓心,沒到圓上)那這條肯定就是直徑了!
生:不對,不對,還沒到呢!老師你應該再畫長一點。
師:要多長?
生:要畫到圓上。
師:現(xiàn)在誰能來總結(jié)一下,到底什么才是直徑?
生:只有兩端都在圓上的經(jīng)過圓心的線段我們才能把它叫作直徑。
在這個例子中,學生剛開始對什么是“直徑”,只理解了片面,這完全是正常的。教師充分尊重了學生的原認知,從學生的基點步步為營,不斷追問,不斷讓學生圍繞“什么是直徑”這個概念進行爭辯。學生的思維馬上受到了沖擊,直覺性地通過觀察進行補充,并最終在自己的頭腦中建立了“直徑”的正確概念。
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要感受到問題的存在性,還要不斷生成新的問題,不斷解決新的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深入思考,積極主動地探索學習,最終得到正確科學的概念。
三、預設性的教學反饋與動態(tài)生成的教學策略
動態(tài)生成是新課程倡導的一個重要教學理念,它要求教師充分關(guān)注學生的個體活動,尊重學生的差異,注意張揚學生的個性。預設與生成是相輔相成的,是一對矛盾的統(tǒng)一體。預設是教師如何準備教材的問題,生成是在預設條件下而產(chǎn)生的動態(tài)教學效果。一個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教學是靈動的,往往會出現(xiàn)許多意外,甚至是瞬息萬變。針對課堂教學中出現(xiàn)的各種生成教學資源,教師應進行有效引領,抓住這些意外,進行即興預設,讓教學更有效地向縱深推進,實現(xiàn)持續(xù)生成,使課堂呈現(xiàn)“柳暗花明”的精彩畫面。
如:在教“乘法應用題”時,我出了這樣一道題:一個小汽車最多可以坐5個人,一個旅游團包了這樣的6輛小汽車,這個旅游團共有多少人?學生思考后,列出了算式:6×5=30(人),5×6=30(人)。我問:“你是怎么想的?”學生答:“要求這個旅游團一共有多少人,就是求6個5是多少?!崩蠋煗M意地讓學生坐下,我們也從沒懷疑過答案的正確性。當我準備下一環(huán)節(jié)時,有一個學生突然問:“老師,有可能這個旅游團只有29人呢?”“這怎么可能呢?”我愣了一下說:“你能說說你的想法嗎?”“其實,我也沒有太多考慮,我只是想汽車為什么一定要坐滿呢?!睂W生的一席話使大家豁然開朗?!澳俏覀兙蛠碛懻撘幌?,根據(jù)我們生活中的實際情況,有多少種可能性?”
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的學習熱情一下子迸發(fā)了出來,于是就出現(xiàn)了以下的精彩場面。
生1:我覺得可能是26人,算式是5×5+1=26(人)。第6輛汽車只坐1人。(有學生插話:那多浪費)
生2:有可能27人,算式是5×5+2=27(人)。第6輛車只坐2人。
生3:有可能是28人,算式是5×5+3=28(人)。第6輛車坐3人。
生4:有可能是29人,算式是5×5+4=29(人)。第6輛車坐4人。
……
這節(jié)課,雖然沒有按照我預設的教學程序進行,但我能及時抓住學生的閃光點,把這些有用的教學資源開發(fā)、放大,讓它“臨場閃光”,一次次讓學生思維迸發(fā)出奇異的火花,學生的個性得到了張揚,課堂更加充滿生機。
數(shù)學課堂作為教師與學生智慧生成的生命場,教師應注重預設。預設是生成的基礎,也是生成的前提,沒有開放的預設,就不會收獲精彩的生成。
小學數(shù)學課堂是師生共同參與的雙邊活動。教師在課堂上傳播知識、進行技能訓練時,總是伴隨著一些影響學生學習的信息。教師只要找準負反饋信息,根據(jù)課堂出現(xiàn)的不同情況及時做出正反饋,采取正確的教學策略,就會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