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 金
曉蘇老師在給我們上寫作教學課時說,教學生寫作文應強調(diào)有意思而非有意義。這里并不是說有意思的文章就沒有意義,只是很多時候,我們刻意追求有意義而讓學生作文染上成人化、政治化的弊病,寫出來的作文往往就是我們說的“假、大、空”,因而我們有必要加強學生寫作有意思文章的意識。
《現(xiàn)代漢語詞典》 “意思”一詞,有“情趣、趣味”的含義,因而可以說追求有意思的作文,即追求有趣味、有美感的作文。有意思的作文主張讓學生快樂地收獲,而不是沉重地吸收,它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與學生獨特的生命體驗,給學生更多抒發(fā)自我的空間,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相對于多數(shù)有意義作文主題的教育性、集中性和明朗性而言,有意思的作文更多體現(xiàn)出審美性、開放性與模糊性的特點。
1.審美性。有意義作文多帶有赤裸裸地說教色彩,而有意思的作文將教育性附著在審美之上,通過審美來實現(xiàn)文章的教育意義,有著“潤物無聲”的妙處。海明威《橋邊的老人》,全文沒有一字一句描寫戰(zhàn)爭場面,卻深刻地揭露了戰(zhàn)爭的殘酷。老人心心念念著他看管的動物,擔心它們的安危,這點文本不止一次地提及,可見對生命的珍視,與殘酷戰(zhàn)爭對比,從而批判戰(zhàn)爭,其反戰(zhàn)主題更顯深刻。
2.開放性。每個人各時各地的經(jīng)驗、學問和心性不同,對某一特定場景的感受自然也不一樣,由此而生發(fā)的主題也是不同的。從海明威的《老人與海》中,我們可以讀出作者“人可以被消滅,但不可以被打敗”的硬漢精神,也可以看到人與自然的對抗,甚至探尋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tài)理念。
3.模糊性。有意思的文章的主題是隱約、模糊的,本來是愁苦,我們可以認為是歡樂,本來是歡樂,我們也可以理解為愁苦,換句話說,我們可以同時看到事物的美與丑。老舍《駱駝祥子》 中的虎妞,我們在指摘她粗俗丑陋、蠻橫潑辣、精明自私的性格的同時,我們也肯定她的敢愛敢恨、真誠執(zhí)著。
1.整體把握。一篇好的文章一定是一個完整的有機體,一字一句都可看出全篇精神的貫注。如陶淵明的《飲酒》本來是“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假如把“見”替換為“望”,原文的自然與物相遇相得的神情便完全喪失。
這種完整性還體現(xiàn)在人物刻畫上。不肯為五斗米折腰,是陶淵明的生命史中應有的一段文章,如果他錯過了這一小節(jié),便有失為陶淵明。所以,在進行人物刻畫的時候,要抓住符合人物個性的言行,這許多個言行加在一起,便塑造出了一個完整的人物形象。
2.切忌俗濫。俗濫就是自己沒有本色而蹈襲別人的成規(guī)舊矩。西施患有心病,常常捧心顰眉,這是自然的流露,因而更能增加她的美艷。東施沒病,卻刻意學著捧心顰眉的姿態(tài),只能惹人嫌惡?!帮L行水上,自然成紋”,刻畫人物時尤其要注意這一點,在什么地位,是怎樣的人,便表現(xiàn)出怎樣的言行。
3.至情至誠?!靶揶o立其誠”,好的文章一定是至情至性的流露,是物我交感共鳴的結(jié)果,而不是移植過來的。至情至誠就是用自己的語言說自己想說的話,用自己的語言,才會不同的人寫出不同的文,體現(xiàn)創(chuàng)作的個性。
1.欲言又止。有意思的文章,往往富有張力,而要想做到這一點,就要學會對材料進行恰當?shù)娜∩?,尤其要懂得舍,這里說的“欲言又止”就是舍的智慧。欲言又止展現(xiàn)的是一種無言的美,所謂無言,不是不說話,而是注重含蓄不露、不多說,可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中國有一句諺語“金剛怒目,不如菩薩低眉”,所謂怒目,便是流露;所謂低眉,即是含蓄。西方的關于愛神的雕刻,男女都是瞎的,這是因為愛情通常都在眉目間流露,而流露愛情的眉目是最難比擬的,索性雕成盲目,反倒令人印象深刻。文學作品也是一樣,說出來的越少,所引起的美感就越深切。
2.設置反轉(zhuǎn)。人生是不確定的,多變的,寫文章就好比書寫人生。反轉(zhuǎn),指轉(zhuǎn)向相反的方向。作文中,設置反轉(zhuǎn),就是設置令人意想不到的情節(jié),往往這類的文章更能發(fā)人深思。如作家曉蘇的短篇小說《陪讀》,小說題目叫陪讀,作為讀者,我們會習慣性地期待作者將如何敘述主人公陪讀的過程,但實際上,作者并沒有如我們所愿。小說女主人公進城的初衷固然是為了陪讀,可她從頭到尾都沒見過女兒的面,而是在這過程中邂逅了一段浪漫,邂逅的終結(jié)就是小說的結(jié)尾。作品顛覆了讀者的接受慣性,給讀者創(chuàng)造了一種陌生化的閱讀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