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紫芳 潘 維
古詩詞,具有無窮的思想價值和藝術魅力,是我國文學寶庫中一顆璀璨明珠,是每個中國人不宜錯過的靈魂驛站,也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由此可見,教學中有效地促進學生理解、記憶古詩詞,對學生夯實語文基礎,增強鑒賞能力,深刻感悟人生,大有裨益。故此,有效整合各具特色的古詩詞常規(guī)教學方法,優(yōu)化教學效果,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以下內容,是整合部分常規(guī)方法巧用實踐。
興趣是學習的前提。以興趣為基礎的學習結果,與僅僅以努力為基礎的學習結果有質的不同。教育心理學認為,興趣是學習的催化劑,是學生從事學習活動的內在動力。對于遠離學生生活的古詩詞,教師若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課堂教學有趣、有序地進行,會激發(fā)學生探究熱情,激勵發(fā)憤學習,促進系統(tǒng)學習,將對學習效果產(chǎn)生不可估量的作用。如執(zhí)教《望廬山瀑布》時,采用“興趣巧激發(fā)法”。新課導入用謎語“懸崖掛塊大白布,千手萬腳捉不住。遠聽千軍萬馬吼,遠看銀泉飛下谷。”激趣,使學生產(chǎn)生對瀑布的興趣,再導讀回憶有關瀑布的語段,使學生受到語言描繪的情境感染,從而進入瀑布的詩境。
背景是理解的前提?!霸姵鲇幸颉?,詩歌是詩人的心聲,總有時代烙印。古詩詞距我們遙遙千載,用現(xiàn)代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和認知解讀,很難透徹理解古詩文的內容和情感。因此,古詩詞教學恰當滲透時代背景,探求成詩緣由,有利于消除時空隔膜。如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作于唐代宗廣德元年正月,史朝義兵敗自殺,部將田承嗣、李懷仙相繼投降,河南河北先后被官軍收復,延續(xù)了七年多的“安史之亂”徹底平息。當時詩人杜甫正攜著妻子流落在四川梓州,聽到這一勝利喜訊不禁大喜若狂,在極度興奮中,一改過去沉郁頓挫、含蓄蘊藉的詩風,以輕快活潑、爽朗奔放的語言,寫下了這首膾炙人口的七律名作。當下和平時代的孩子,無法體會顛沛流離、失地光復后詩人悲喜交加的心情。為解決這些疑難,筆者詳細介紹“安史之亂”和當時關中饑荒、民不聊生等情況后,學生對詩文理解更加深刻,皆驚呼杜甫憂國憂民的博大情懷。
主題內容是文字的綱領。小學教材中的古詩詞,對小學生而言,全面理解并非易事。為了便于學生把握主題內容,找準關鍵字詞點,巧妙點撥后,對領悟詩意有醍醐灌頂之效。因為字詞是古詩肌體的“建筑材料”,深遠的意境和豐富的內涵均來源于此。故抓住“點”來巧撥,無需贅述,即可撥開學生心中迷云,以見天日。如張籍的《秋思》,“點”準詩題中的“思”字預測、探究古詩大意,緊盯“思”直接奠定古詩感情基調;巧撥“臨發(fā)開封”這個細節(jié),一睹“復恐說不盡”的栩栩如生心態(tài),實現(xiàn)意形相融;同時感悟作者:道盡人人意中常有之事,卻非人人皆有此傳神之能……
詩情畫意是詩詞的靈魂。有的古詩比較難懂,有時確實“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如果只要求他們死記硬背,會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時間久了,他們就會對古詩失去興趣。但巧用有效方法,創(chuàng)設多種情境,拉近古詩與生活的距離,使他們易讀、樂誦也是可能的。如《送元二使安西》等送別詩,播放《送別》等哀怨低沉的曲子,加上充滿離愁別緒的聲情并茂范讀,一下子把學生帶進回首傷心情難別的情境中,再配以適當?shù)膭幼?,邊吟誦邊表演,使學生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臨其境,達成“觸景生情”的效果,加深了對詩詞的感悟,促進了記憶。
拓展遷移是習得的延伸。古人云“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學會畫古詩詞,讓古詩與美術有機融合,不僅使孩子明白詩意,還通過繪畫、賞畫訓練了他們獨特的審美視角,使詩意、畫意相得益彰。有不少古詩詞給學生帶來強烈的畫面感,讓人一看字表,就能在腦海里勾勒出或沉郁、或華麗、或靈動的畫面。這樣的詩詞,可讓學生根據(jù)對詩意的感知和理解,自由、隨意地涂畫,動筆創(chuàng)作一幅畫。如杜甫的《絕句》不僅是描寫春色的好詩,更是一幅生機勃勃、情味雋永的春色圖。授后拓展延伸,讓學生將詩句變成圖畫,把“詩”與“畫”結合起來理解,通過作畫,具體而形象地再現(xiàn)古詩中的意境,喚起學生豐富的聯(lián)想,從而引導學生深入體會古詩的內容,實現(xiàn)“觸筆畫情”巧延伸。
我國的古典詩詞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文化源泉。因此在古詩教學中,教師根據(jù)不同的古詩詞特點,整合常規(guī)策略,巧妙運用有效教法,實現(xiàn)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讓古詩教學煥發(fā)出應有的生機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