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佳
(安徽建筑大學法律與政治學院 安徽合肥 230601)
?
女大學生網絡道德現(xiàn)狀調查分析與引導策略
束佳
(安徽建筑大學法律與政治學院安徽合肥230601)
摘要:通過對安徽省三所本科院校和兩所高職院校的問卷調查和對部分人員的深度訪談發(fā)現(xiàn):女大學生網絡使用率百分之百;女大學生思想道德和倫理道德素質較高,但對公共事務和政治時事關注度較少,辨別是非能力較低;女大學生網上交友和對戀愛的態(tài)度積極向上,不輕信虛渺的網戀。作為將來占主導地位的國家人力資源之一的女性,學校以及社會要采取相應措施,給予女大學生一定指導,以便她們合理有效的利用網絡。
關鍵詞:女大學生;網絡環(huán)境;網絡道德
2014年7月,中國互聯(lián)信息網絡中心發(fā)布了第34次《中國互聯(lián)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報告顯示,截至2014年6月,中國網民規(guī)模達6.32億,學生群體占25.5%。另據(jù)教育部報道,2012年,全國大學普通本專科生共有2391萬余人,其中女生人數(shù)超男生64.78萬人,占51.35%(浙江在線2013 年11月7日)。可見,女大學生網民在數(shù)量上是驚人的,是不容忽視的。作為網民龐大群體之一的女大學生,她們在生理、心理、性格上區(qū)別于男大學生,她們在婚戀家庭、社會角色、消費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學習生活態(tài)度等方面都有著特殊的需求、別樣的動機和不同行為表現(xiàn)。網絡對她們的行為模式、價值取向、政治態(tài)度、道德觀念等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但在當前的研究中,大多數(shù)專家學者雖然致力于大學生網絡道德研究,但卻忽視了大學生們的性別差異,使得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及相關研究缺乏對女性大學生專門的、有針對性的研究。因此,將女大學生作為特殊群體進行網絡道德等相關方面研究應該成為高校網絡道德教育研究的重要課題。
本文通過發(fā)放問卷方式對安徽省三所本科院校和兩所高職院校進行了調查。通過了解女大學生對政治和公共事物的關注度、女大學生對網絡不道德行為的參與度、女大學生網上交往形式和戀愛道德觀等方面進行分析,找出男、女大學生網絡道德行為的性別差異。從女性主義“社會性別”概念出發(fā),探索影響當前形成女大學生網絡道德的主要原因,依此提出相關引導策略。
本次調查共向安徽省三所本科院校和兩所高職院校發(fā)放400份問卷,回收390份,其中女大學生295份,男大學生95份,回收率為97.5%,有效率為100%。根據(jù)對問卷的有效分析,將男女大學生網絡道德進行比較研究,女大學生網絡道德現(xiàn)狀如下。
(一)女大學生網絡使用情況分析。根據(jù)本次調查,不難發(fā)現(xiàn)網絡已經成為大學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從收回的有效問卷中,100%的學生表示上過網,80%以上的學生認為網絡比較重要。從每日上網時間來看,每日上網時長超過5小時的占18%,每日上網超過2~3小時的占47%,每日上網超過1小時的占28%。
同時,根據(jù)數(shù)據(jù)顯示,男女生在網絡使用情況上有著很大差異。女生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明顯大于男生,除此之外,女生上網的場所會選擇在寢室、學校電腦室或圖書館閱覽室等相對比較封閉和安全的場所,而男生大多會選擇網速比較快、便捷的場所。女生上網關注的信息集中在朋友圈的交流、娛樂時尚、購物打折等信息,男生關注的信息集中在時政新聞、體育游戲、電影資訊等方面的內容。在網絡交友方面,女生更偏向與熟悉的人聊天,與陌生人聊天交友現(xiàn)象明顯低于男生。除此之外,大部分女生表示,網絡世界同樣需要自律。在網絡知識方面,女生明顯要差于男性,大部分女生表示自身網絡知識匱乏。
(二)女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現(xiàn)狀分析。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大學知識累計中重要的組成部分。網絡的信息量巨大,傳播速度迅速,言行的五花八門無非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開辟了一個新的領域。在此次調查中,涉及了一些網絡政治參與度的題目,例如,你是否瀏覽思想政治官方網站;是否關注國內國際時事;是否參與公共事件的討論;網絡言行是否會左右你的思維模式,這種模式能否對課堂上老師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的授課內容產生沖擊等一系列問題。從調查結果看,超過一半的女生對思想政治官方網站和國內國際時事不感興趣,她們更關心的是時尚、八卦新聞。而63%的男生表示對國內國際動態(tài)關注密切,私下討論的話題也會涉及到此類內容。但對待涉及國家利益與主權問題時,例如,釣魚島問題、南海問題等,80%以上的男生和女生會有強烈的愛國情懷和民族自豪感。同時,男生、女生都表示,網絡言論會對老師上課講授的思想政治理論傳統(tǒng)知識產生一定的沖擊,甚至有些大一、大二學生對老師的授課知識產生懷疑,但大三、大四的學生明顯有自己的辨別力,他們表示會根據(jù)自己的經驗結合老師的講解來辨別是非,不會盲從。在這點上,年齡差異的表現(xiàn)較大,男生女生之間沒有明顯差別。
由于男生、女生的天然性別差異和社會性別的差異,促使他們對網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參與度和關注度都是不一樣的。這些歸根結底與傳統(tǒng)的教育模式有著很大的關系,也體現(xiàn)了當下的男女不平等。因此,在學校和家庭的教育中,應當從小樹立女生的自強、自立的思想意識,教育和鼓勵女生參與到政治、公共事件的管理中,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女性思維模式差異于男性的問題。同時,網絡的一些夸大其詞、不符合實際的言行也給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一定的沖擊。大學思想政治課老師應當在課堂上給予學生一定的指導,讓學生有著辨別是非的能力,能自覺遵守網絡道德和法律條例,這不僅可以阻止學生犯罪,也能維護國家的長期穩(wěn)定與發(fā)展。
(三)女大學生網絡倫理道德觀分析。網絡發(fā)展至今,其包羅萬象的文化是有目共睹的。就當前情況來看,由于網絡自身的特殊性以及缺乏相應的法律約束性,利用網絡進行犯罪的情況時常發(fā)生。道德在網絡中的約束力更是處于真空帶。但從調查結果看,大部分的女生表示會將現(xiàn)實生活的道德規(guī)范帶入到網絡環(huán)境中,例如,不會在網上揭露他人隱私,不會有意識的窺探別人的聊天記錄、電子郵件等。但也有部分女生表示,由于網絡私密性較強,現(xiàn)實生活中會顧及顏面的不會說出口的不文明符號時常會在網絡用語中出現(xiàn)。而男生在網絡倫理道德自律方面明顯差于女生。女性天生較為敏感與感性,雖說網絡私密性較強,但大部分女生對網絡的信任度還是較低的。部分女生表示,不愿在網絡上表現(xiàn)自己不文明的一面主要是害怕自己的身份泄露,對自己的名譽產生一定的影響。而男生對這些方面考慮較少,會利用網絡隱蔽性的掩蓋說出或做一些不文明的事情,大部分男生表示甚少或從未考慮身份外泄的問題。
從對女生網絡倫理道德調查方面,我們不難看出,女大學生長期在現(xiàn)實中的所受的倫理道德的教育會不自覺得帶到網絡世界中,這種長期形成的固有的思維模式與行為,僅僅靠短期的網絡言行是很難改變的。一是因為大學生自身的涵養(yǎng)與素質,二是因為大學環(huán)境給予學生的自律。但在調查中也不難發(fā)現(xiàn),雖然女大學生網絡倫理道德和現(xiàn)實倫理道德能做到一致,但她們對網絡中一些違背道德事件的參與度卻是非常少的。女大學生看見社會不公正現(xiàn)象或尋求幫助的事例,大部分人會表示憤怒或同情,很少有人參與到事件其中。她們認為作為女性,本身就是弱者,沒有能力或辦法去解決此類問題,同時對事件的真實度也存在著一定的懷疑,從這些方面來看,女生的網絡事件的參與度相比較男生而言會更加的被動與保守。
(四)女大學生網絡交友現(xiàn)狀分析。在文章的一開始就已經介紹,網上聊天是女大學生上網的目的之一。在調查中和日常生活中我們都不難發(fā)現(xiàn)女生與男生相比較而言,女生交友的態(tài)度較為被動。對于這種被動,女生的表達的原因大致為,覺得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人不如網上的真誠、優(yōu)秀,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人總是表里不如一,對于這樣的看法,女生表示主要是大學猶如小社會,每個人都藏著秘密,不愿對他人推心置腹。同時,同學間存在著諸如獎學金評選、學生會、班干等方面的選舉,會多少給同學間的友誼帶來些許間隙。因此,女生更喜歡通過網絡進行交友。在調查過程中,極少數(shù)的女生表示在網絡中只會和男性或女性成為朋友,大部分女生則表示性別不限,但網絡交友,真誠為先。而男生則表示,更愿意和女性成為朋友。大多數(shù)學生表示,網絡聊天交友會給自己的現(xiàn)實生活帶來一些積極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但也會給現(xiàn)實生活帶來一些困惑。網絡交友會給學生現(xiàn)實生活帶來一些自信,但也讓學生感覺虛擬的網絡朋友更優(yōu)秀于現(xiàn)實中的朋友,會不自覺得將虛擬世界和現(xiàn)實世界混淆。在網友見面的問題上,多數(shù)女生表示不愿見面,而男生則偏向于將網絡朋友帶入到現(xiàn)實世界中。
網絡的隱秘性讓大學生在交友過程中找到了信心,有些學生現(xiàn)實生活中朋友寥寥無幾,但在網絡中四通八達,侃侃而談。與此同時,有些學生網絡交友無數(shù),也讓他們了解人性的復雜性。大部分女生表示,對網絡朋友也會保持一定距離,尤其是談到敏感的金錢、異性要求見面,自己現(xiàn)實世界的隱私等話題時,都會提高自己的警覺。但這種警覺會隨著聊天時間的增加和話題的深入而逐漸降低。對于聊天的話題,不同年齡段的女生會有些差異。低年級的女生喜歡有關生活、學習、戀愛等方面的話題,而高年級的女生更加偏向于就業(yè)、考研、以及對社會認知的一些話題。所以,低年級的女生交友對象往往都是在校的學生,而高年級的女生交友對象則會選擇有一定社會經驗的人群。
(五)女大學生網絡戀愛道德觀分析。隨著網絡的出現(xiàn),網戀也自然成為男女確立戀愛的關系的渠道之一。從問卷分析來看,5%的女生渴望網上戀愛,而男生渴望網戀的為6. 3%。在這些渴望網戀的同學中,大部分認為網絡戀愛最終還是要走入到現(xiàn)實世界中的,僅僅只是希望在網絡上尋求現(xiàn)實戀愛感覺的人不足1%。經過對一些學生面對面的深度訪談中了解,她們覺得網絡其實是個相識的契機,可以通過網絡相識,將這種想要確立的戀愛關系的想法再帶入到現(xiàn)實中的這種方式,大部分女生是可以接受的。但未曾見面,僅憑網上聊天與視頻就確立戀愛關系,她們表示是不切實際的。對于網上想要戀愛對象的條件,大多首選是感覺、品行和學識、才能,這與她們現(xiàn)實生活中的擇偶條件基本一致。這些方面與眼下媒體渲染的90后女大學生只看房子、車子、財力等物質條件還是相差甚遠的。作為一群90后的大學生,大部分從小就已接觸電腦和網絡,家長、學校、社會渲染的網絡交友,慎思慎行的觀念已根深蒂固,網絡對于她們已經不是新鮮物,因此,她們對待網上戀愛所持有的態(tài)度更加客觀,不會沉迷于網絡世界中。同時,作為大學生群體,大部分學生還是有著自己思考問題的方式,不會因為外界的宣傳而輕易改變自己的原則立場。
在網絡戀愛道德方面,很多女生表示,會忠實自己的戀愛對象,不會在有對象的情況下再進行網戀。但也有部分女生認為,網戀不是真正的戀愛,只要不把它帶入到現(xiàn)實生活中,就算不上是對現(xiàn)有對象的背叛。針對目前的同性戀問題,我們也在問卷中有所體現(xiàn)。在學生中,同性戀愛確實是存在的,部分女生男生對此持有的態(tài)度卻是寬容的,他們認為真愛無所謂男女,只要在一起就行。雖然自己可以理解同性的感情,但大多沒有同性傾向的女生表示會遠離同性戀者,主要是想省去給自己帶來的所謂的不必要的麻煩。
女性人才是現(xiàn)代社會人力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她們對科技、文化、社會的貢獻早已不輸于男性。而大學,正是女性人才培養(yǎng)和輸出的重要場所,女大學生理所當然的成為未來推動社會進步的主力軍之一。網絡已不可阻擋的成為一個社會文明與科技進步的重要因素,但它是把“雙刃劍”,如何讓女大學生合理、有效的利用網絡,提高女大學生的網絡道德素質關系著未來社會的進步與發(fā)展。因此,在現(xiàn)實的高校教育中,除了課本的理論與專業(yè)知識,也要把網絡因素考慮到其中,提出針對提高女大學生網絡道德素質的策略,為她們進入社會提前打下基礎。
(一)倡導女大學生合理利用網絡資源,自覺學習理論知識。在此次的調查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女大學生上網主要是以休閑娛樂為主,很少有人利用網絡強大的信息資源進行獨立自主的學習。這需要高校能夠發(fā)揮信息管理部門和圖書館等職能部門給予大學生入學前的培訓,讓他們能夠順利、合理有效的利用電子圖書室、專業(yè)網站等地址,合理利用網絡資源,自覺自主的進行專業(yè)知識的學習。讓大學生體會到大學知識的學習不僅僅在于課本與考試,更重要是知識量的儲備,是為了進入社會進行實踐活動的準備。
(二)加強網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提高女大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在網絡中,大部分的女生表示會將現(xiàn)實生活中的倫理道德帶入到網絡中,但網絡中的一些虛假事例和不切實際的評論會影響她們對現(xiàn)實社會的評判,甚至懷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言行和理論知識的真實性。作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多多關注網絡熱點話題,將理論知識與現(xiàn)實事例相結合,教會學生如何辨析事件的真實性和言論的狹隘性。與此同時,校園網站也可開設一些專欄,進行網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利用網絡的隱秘性,讓學生大膽的發(fā)表自己看法,但思想政治工作者自身要儲備豐富的專業(yè)知識,給予學生解答與指導,不僅提高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也可讓他們更好的學習思想政治理論知識。
(三)開展有關女性學為主題的選修課,強化女生獨立自主的觀念。通過調查,我們發(fā)現(xiàn)很多女大學生的道德素質還是挺高的,對社會的不文明現(xiàn)象和違背倫理道德的事件也是深惡痛絕的,但她們也只是在情感上表達自己的看法,很少有人參與到具體的實踐中,給出的理由只是簡單的一句話:我是女生。不難看出,受到傳統(tǒng)性別觀念的影響,女生從小就沒有一種獨立、自主的觀念。當她們有朝一日走向社會,也會不自覺的將自己列入或成為弱勢群體這一類。因此,在大學校園中,應當設立有關女性學的課程,扭轉大學生的思想意識,讓大學生了解什么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男女平等,這樣才能使得她們成為家庭的、社會的主力軍,為社會的進步,國家的發(fā)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四)營造五彩繽紛的校園文化,豐富女大學生的校園生活。女大學生的知性、優(yōu)雅和氣質往往都是從不斷的知識積累中所形成的。但在有些高校,尤其是以理工科為主的學校中,基本是以男性為主體,女生的這種特性往往被掩蓋住。學校應該積極主動的開展以女性為主題的活動,讓女大學生積極參與到活動中,也讓男大學生能夠了解女生的需求和想法,大家共同營造五彩繽紛的校園文化,不僅能夠增加男女同學之間的交流和感情,也能為女大學生的成長與成才提供一定幫助。
參考文獻:
[1]楊琴,馮開甫.網絡環(huán)境中的女大學生思想道德現(xiàn)狀調查與分析[J].西華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3).
[2]賈維等.女大學生網絡行為分析與引導策略[J].中華女子學院學報,2012(2).
[責任編輯王占峰]
中圖分類號:G4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 0438(2015)06- 0118- 03
收稿日期:2015-02-20
作者簡介:束佳(1981-),女,安徽合肥人,安徽建筑大學法律與政治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項目:安徽省社科聯(lián)2014年非資助課題(B20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