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林 于廣琮
(中國藥科大學團委 江蘇 南京 211198)
隨著微博、微信、QQ 等“微傳播”方式的普遍運用和4G 時代的到來,“微時代”正越來越清晰地呈現(xiàn)在世人面前。“微時代”具有微生產(chǎn)、微表達、微支付、微娛樂[1]以及全時空性、全互動性、“碎片化”、“去中心化”等特征。
當前,90 后大學生已成為校園主體,他們與“微時代”具有高度的契合性。90 后不僅僅是年齡上的界定,更是社會學或文化學意義上的定位,其代表的是具有某些共同價值觀念、 生活方式的“類”群體。90 后是伴隨著中國經(jīng)濟的迅速發(fā)展和物質(zhì)、精神生活的相對充裕而成長起來的,他們中許多人是獨生子女,父母寵愛有加,他們也是享受洋快餐、流行歌曲以及互聯(lián)網(wǎng)等時尚文化的“急先鋒”。相對于他們的“前輩”來說,90 后主動性強、大膽開放,更加注重個性、自我、自由等,社會往往給他們貼上另類、前衛(wèi)、非主流、個人主義等標簽。
作為最活躍的群體,90 后大學生身上具有鮮明的個性特點和時代特征。他們最樂于接觸和使用微博、微信等新媒體,也最易于被新媒體、微媒介影響,是“微時代”最前沿的“沖浪者”。信息傳播速度更快、傳播內(nèi)容更多元、傳播方式更全民的“微時代”對90 后大學生的戀愛觀、價值觀等產(chǎn)生著越來越大的影響。
何為戀愛觀?概括而言,即一個人對于愛情、婚姻等問題的根本看法、主要觀點以及在婚戀實際行動中所持的價值取向。戀愛觀由人生觀、價值觀決定,又影響著人生觀和價值觀。
“微時代”是一個蘊涵著文化傳播、人際交往、社會心理、生活方式等多種復雜語義的時代命題。[2]在“微時代”,90 后大學生戀愛觀主要表現(xiàn)出如下特征:
1.戀愛觀念:主動性、開放性、自我性較強。90后大學生對愛情的追求更加強烈、主動,更加注重以自我為中心。他們在戀愛、性等方面的觀念更加開放、超前,“傳統(tǒng)的‘從一而終’、‘貞操觀’等觀念已被很多大學生笑話為落伍”。[3]同時,他們的戀愛觀也表現(xiàn)出不成熟、不穩(wěn)定的特征,據(jù)一項網(wǎng)上調(diào)查,甚至許多人的初戀年齡都在初一初二。[4]
2.戀愛動機:五花八門,相對功利主義。既有為了追求純真愛情與幸福生活,彼此“ 情投意合”、“比翼雙飛”而戀愛;又有“為了消除寂寞而戀愛;為了滿足好奇心而戀愛;為了功利性、現(xiàn)實性目的而戀愛;為了滿足虛榮心而戀愛;為了滿足性的需求而戀愛”等情況。[5]
3.戀愛行為:重過程輕結果,重當下輕未來。不少大學生在戀愛中“跟著感覺走”,重過程和體會而輕結局和責任,他們對戀愛常常抱著“沒有什么大不了”的態(tài)度,比較貪圖兩個人在一起的快樂,對其他方面考慮較膚淺,甚至把愛情與婚姻形而上學地割裂開來看待,“只求曾經(jīng)擁有,不求天長地久”,婚戀的擔當意識較淡薄。
4.戀愛方式:快餐化、形式化、表面化較明顯。90 后大學生戀愛時往往追求快餐化、短平快,注重表面的轟轟烈烈,大捧的鮮花似乎比真誠的感情更能博得他們的心動,“立竿見影”似乎比好事多磨更能引起他們的興趣。有的人甚至將戀愛娛樂化,“拒絕崇高”,抱著游戲人生的心理。至于真正的戀愛、婚姻意味著什么?雙方要承擔哪些責任?他們就缺乏較深層次的思考與行動了。一項調(diào)查報告顯示:14.4%的未婚在校大學生承認有過性行為;有過性行為的學生中,有25%以上的學生都經(jīng)歷過意外妊娠。[6]不負責的戀愛行為給雙方特別是女方帶來的身心傷害不容忽視。
5.戀愛心理:相對滯后,不夠成熟?!扒嗄晡幕囊粋€普遍特征——成人生活方式的預演”[7],可以說,90 后大學生的戀愛有一種宣告自我成熟、長大成人的“預演”的意蘊。但是,他們生理發(fā)育和心理發(fā)育存在一定的脫節(jié),心理往往沒有足夠成熟到可以妥善處理戀愛、婚姻問題的程度。
1.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經(jīng)濟社會的迅猛發(fā)展,人們的價值觀念、婚戀觀念等發(fā)生了很大變化,社會上的各種思想觀念與文化沖擊大學校園,直接影響著大學生的戀愛觀,“以錢取人”、“以貌取人”、享樂主義等不良傾向有所泛濫。
2.網(wǎng)絡等媒體的影響。傳統(tǒng)德道逐漸淡化,網(wǎng)絡及各種媒體上呈現(xiàn)的戀愛價值觀正滲透著90后大學生,愛情影視、言情小說、流行歌曲等在消解傳統(tǒng)戀愛觀,潛移默化地重塑新的戀愛觀。
3.大學生身心特點的影響。90 后大學生思維活躍、個性彰顯、崇尚新奇,但是他們中許多人屬于獨生子女,從小嬌生慣養(yǎng),包容心、責任心不強,注重享受愛的“權利”,但對愛的“責任”、“義務”履行得不夠。他們處在后青春期,生理發(fā)育基本成熟,“我的青春我做主”,對情感、性的需求乃至沖動比較強烈,而社會閱歷、人生經(jīng)驗較缺乏,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不夠成熟。他們從中學應試教育的壓力下“解放”出來,離家在外上學,精神和情感出現(xiàn)一定程度的空虛,于是產(chǎn)生“以戀補虛”。
4.相關教育滯后的影響。長期以來,學校、家長對大學生婚戀觀念、生理衛(wèi)生、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相比于專業(yè)知識的教育嚴重滯后。多數(shù)大學生對婚戀、性等的認識也是零零散散,主要靠自己通過網(wǎng)絡、影視、報刊等途徑進行“科普啟蒙”,學校開展的正規(guī)的、系統(tǒng)的教育不多,相關教育引導工作沒有及時跟進。不少大學生婚戀觀出現(xiàn)偏差,戀愛與學習、生活、事業(yè)的關系處理不好,有的甚至釀成情感糾紛和人生悲劇。
1.積極影響
90 后大學生總體上是個性張揚、思想直白開放、崇尚自由獨立的一代,能相對現(xiàn)實、寬容地對待婚戀問題,具有沖破傳統(tǒng)婚戀“陋習”、“ 門第觀念”、父母偏見等壓力的勇氣,對喜愛的事情敢于追求,不輕易放棄,其戀愛觀在一定意義上有利于增強自身的主體意識、平等意識和探索精神。
2.消極影響
許多90 后大學生在很大程度上存在將愛情庸俗化、物質(zhì)化、隨意化、娛樂化、“相對主義”、“虛無主義”等不良傾向,這些錯誤、片面的戀愛觀給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社會主義道德觀帶來沖擊,削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給大學生的學業(yè)、生活乃至人生發(fā)展帶來誤導,致使大學生的“三觀”發(fā)生偏離;愛慕虛榮、物質(zhì)主義的婚戀觀也給大學生帶來一定的經(jīng)濟負擔等等。一些問題若處理不好,“為情所困、為情所傷”,甚至會給90 后大學生以后的生活留下“陰影”和“后遺癥”。
大文豪歌德說過:“哪個少年不鐘情?哪個少女不懷春?”大學生戀愛無可厚非。但是,要教育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戀愛觀,理性認識與對待戀愛問題。
“大學階段是追求學業(yè)的黃金時期,也是一個人事業(yè)成功的關鍵時期,卻不是解決終身大事的最佳時期。面對情感的沖動和相戀相愛的渴望,當代大學生應該善于用理智把握感性的風帆,正確處理愛情與學習的關系,樹立正確的戀愛觀,努力培養(yǎng)自己愛的能力,只有這樣,才能把自己的愛情之舟最終駛向成功和幸福的彼岸?!盵8]
1.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戀愛觀
大學教育要堅持立德樹人,育人為本。高校學生工作人員、“兩課”教師等要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導大學生理解愛情的本質(zhì),正確處理好戀愛與學習、戀愛與婚姻、戀愛與人生等的關系以及戀愛中權利與義務的關系。
小謀者謀其利,中謀者謀其器,大謀者謀其義。要教育引導大學生樹立積極的理性戀愛觀,端正戀愛態(tài)度,培育戀愛心理,規(guī)范戀愛行為。[9]要教育引導大學生對愛情懷有崇高定位,愛情的核心要素在于彼此的忠誠、包容、信任、奉獻乃至犧牲。戀愛充滿激情,但不能以激情代替理智,要將愛情升華,將戀愛的熱情、激情升華為奮發(fā)向上的動力,相濡以沫、相互促進,共同追求美好理想,創(chuàng)造幸福生活。戀愛是兩個人的個體性行為,同時又是社會性行為,戀愛中雙方要遵守法律法規(guī)、道德規(guī)范,強化安全意識,做到自尊自愛,學會識別、分辨真假愛情,遠離各種傷害。
2.開設相關課程,加強戀愛知識、生理衛(wèi)生等方面教育
受傳統(tǒng)文化觀念與應試教育的影響,高校對大學生的婚戀知識、生理衛(wèi)生等方面的教育基本處于“自發(fā)狀態(tài)”,許多大學生是通過網(wǎng)絡媒體、影視節(jié)目等渠道去摸索戀愛知識、性知識等問題的,而通過正規(guī)的課程教育、專題講座等對大學生加以指導的并不多。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該與時俱進,關注年輕人戀愛等方面的需求,進一步加強大學生戀愛觀等教育,引導他們樹立健康的戀愛心理,努力減少因該方面教育的缺失而導致的一系列問題。高??梢蚤_設(必要時可以男女生分開開設) 生理衛(wèi)生、心理健康、戀愛心理學、性健康性道德等方面的課程、講座及心理咨詢等,引導大學生正確面對戀愛,勇敢面對挫折。
3.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發(fā)揮對大學生戀愛觀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
文化育人往往比管理育人、制度育人的效果更深刻、更長遠,校園文化對于大學生的成長發(fā)展具有引導、陶冶、塑造等重要功能。要加強校園文化活動的頂層設計,弘揚主旋律、突出高品位、彰顯真善美,不斷增強校園文化活動對大學生的吸引力和影響力。要通過各種集體活動、文體活動等營造溫馨、和諧、文明、高雅的校園文化氛圍,發(fā)揮校園文化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促進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戀愛觀念,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實現(xiàn)思想道德水平、精神面貌和綜合素質(zhì)的整體提升。
4.適應“微時代”需求,運用新媒體平臺提升大學生戀愛觀教育的實效性
90 后大學生戀愛觀教育要體現(xiàn)“ 微時代”風格。美國社會學家瑪格麗特·米德在《文化與承諾》一書中提出現(xiàn)代社會已經(jīng)進入“后喻文化”時代,青年人在很大程度上掌握著文化的“先機”。我們的思想政治工作者不能再像以往那樣高高在上地進行“ 我說你聽”、“ 我打你通”式的教育,而要勇于、善于學習和使用當代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思政教育。要充分發(fā)揮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和微媒介的思想和道德教育功能,不斷加強新媒體工作人員隊伍建設和新媒體技術平臺建設。
微媒介的語言運用具有更大的靈活性和平實性?!岸?、平、快”的迷你風格凸顯了“快餐式”信息發(fā)布的力量,即短小不冗雜、平實不累贅、快速不拖延,大大降低了人人成為調(diào)查者和發(fā)言人的技術要求。[10]在發(fā)揮校園網(wǎng)絡、廣播、電視、報刊、櫥窗等輿論陣地的宣傳教育功能的基礎上,要注重運用新媒體、微媒介加強大學生戀愛觀教育,增強教育內(nèi)容的新穎性、趣味性和教育形式的互動性、多樣性,使戀愛觀教育易于被大學生接受,“ 入腦”“入心”,取得實效。
此外,要形成90 后大學生戀愛觀教育的合力。整個社會特別是各級部門、各種輿論媒體要共同營造綠色、健康的文化氛圍,傳遞婚戀觀的正能量,促進90 后大學生身心的健康發(fā)展。
[1]欒軼玫.新媒體2009:微時代的價值發(fā)現(xiàn)[J].新聞與寫作,2009(12).
[2]楊威.“ 微時代”中思想政治工作如何突破[J].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2010(4).
[3]孫瓊如.天使在墮落?——對女大學生被包養(yǎng)現(xiàn)象的社會學思考[J].中國青年研究,2008(5).
[4]http://news.sohu.com/20090417/n263452110.shtml.
[5]楊晏清.當代大學生戀愛目的多元化分析[J].學理論,2010(22).
[6]http://news.sohu.com/20100328/n271150435.shtml.
[7]劉禮明.大學生校外租房現(xiàn)象探討[J].青年研究,2000(10).
[8]http://www.docin.com/p-312605458.html.
[9]馬艷玲.大學生問題戀愛心理探析[J].中國大學生就業(yè),2008(4).
[10]王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適應“微時代”需求[J].半月談,201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