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秋娜
[摘要] 目的 探討疤痕子宮再妊娠分娩方式及臨床觀察研究。 方法 臨床納入該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90例疤痕子宮再次妊娠孕產婦,根據分娩方式分為試產成功組與剖腹產組。其中,試產成功25例,剖腹產65例。觀察兩組產婦子宮破裂、產后出血、發(fā)熱、產程時間、新生兒 Apgar評分以及住院時間等情況。 結果 試產成功組產婦產后出血(141.5±28.6)mL、新生兒 Apgar評分(9.2±0.7)分、產程時間(9.1±1.5)h、住院時間(3.5±0.6)d,剖腹產組產婦產后出血(432.8±268.9)mL、新生兒 Apgar評分(8.1±0.9)分、產程時間(11.5±2.2)h、住院時間(7.8±0.9)d,上述指標試產成功組均優(yōu)于剖腹產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試產成功組產后發(fā)熱率為8.00%,子宮破裂率為0%,剖腹產組產后發(fā)熱率為27.69%,子宮破裂率為13.85%,試產成功組均優(yōu)于剖腹產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疤痕子宮再妊娠分娩采用陰道分娩,產后出血較少,產后恢復較快,且各類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較低,值得推廣。
[關鍵詞] 疤痕子宮;妊娠;分娩方式;試產;剖腹產
[中圖分類號] R719.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4)12(a)-0067-02
疤痕子宮妊娠具有較大的潛在威脅,若不采取科學、合理的分娩方式。產婦在分娩過程中很容易發(fā)生大出血、子宮破裂以及新生兒窒息等危險[1]。因此,目前臨床上對于疤痕子宮妊娠孕婦,需要引起足夠的重視。為進一步探討疤痕子宮再妊娠分娩方式,該研究對該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住入院90例疤痕子宮再次妊娠產婦進行了臨床資料的回顧性分析,探討疤痕子宮再次妊娠產婦的合理分娩方式選擇,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該研究共納入疤痕子宮妊娠產婦90例,均為該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住入院的待產產婦。90例產婦均先進行試產,試產失敗者轉為剖腹產。經過統(tǒng)計,25例疤痕子宮妊娠產婦試產成功,65例疤痕子宮妊娠產婦試產失敗轉為剖腹產。試產成功組:年齡25~37歲,平均年齡(30.6±3.5)歲,孕周34~42周,平均孕周(38.5±2.6)周,再次妊娠時間距首次剖宮產時間0.8~7年,平均時間(3.9±2.4)年;剖腹產組:年齡24~38歲,平均年齡(30.9±3.2)歲,孕周34~42周,平均孕周(38.3±2.5)周,再次妊娠時間距首次剖宮產時間1~7年,平均時間(4.2±2.2)年。
1.2 分娩方式選擇
陰道試產:符合以下條件者可先行陰道試產:①產婦首次剖宮產位置在子宮下段,無切口感染及晚期產后出血,B超提示子宮下段無異常;②首次剖宮產時無頭盆不稱,再次妊娠入院后內診評估骨盆及胎兒入盆情況,無頭盆不稱;③B超提示胎兒體重2 500~3 500 g之間;④產婦及家屬同意進行陰道試產。剖宮產:符合剖宮產絕對手術指征、患者及家屬拒絕試產,可再次剖宮產。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產婦子宮破裂、產后出血、發(fā)熱、產程時間、新生兒 Apgar評分以及住院時間等情況。
1.4 統(tǒng)計方法
采用SPSS13.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處理,計量資料用(x±s)表示,計數資料用百分率(%)表示,組間計量資料比較采用兩樣本t檢驗,組間計數資料的比較采用χ2檢驗。
2 結果
2.1 兩組產婦產后出血量、產程時間、新生兒 Apgar評分以及住院時間比較
試產成功組產婦產后出血(141.5±28.6)mL、新生兒 Apgar評分(9.2±0.7)分、產程時間(9.1±1.5)h、住院時間(3.5±0.6)d,剖腹產組產婦產后出血(432.8±268.9)mL、新生兒 Apgar評分(8.1±0.9)分、產程時間(11.5±2.2)h、住院時間(7.8±0.9)d,上述指標兩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產婦產后出血量、產程時間、新生兒 Apgar評分以及住院時間比較(x±s)
2.2 兩組產婦產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
試產成功組產后發(fā)熱率為8.00%,子宮破裂率為0%,剖腹產組產后發(fā)熱率為27.69%,子宮破裂率為13.85%,兩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產婦產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n(%)]
3 討論
疤痕子宮再妊娠分娩方式的選擇,一直以來均受到婦產科醫(yī)務工作者的關注。但是,關于分娩方式的選擇上,亦長期存在較大的爭議。特別是在分娩過程中,如何有效保證子宮不發(fā)生破裂以及縮宮素的應用,已經成為國內外爭議的焦點[2-4]。就目前我國而言,臨床上對于疤痕子宮再妊娠,分娩方式往往選擇剖宮產。但是,再次進行剖宮產,手術具有較高的風險。其中,術中出血、羊水栓塞以及麻醉意外等發(fā)生的比例較高[5-7]。造成手術風險提高的因素主要在于首次剖宮產手術,能夠造成產婦的膀胱、腹膜、子宮之間發(fā)生粘連。因此,當再次妊娠進行手術分娩時,可能發(fā)生子宮周圍組織損傷,并引發(fā)更為嚴重的粘連[8-9]。因此,對于婦產科的臨床工作者而言,嚴格掌握剖宮產的手術指征,鼓勵疤痕子宮再妊娠產婦進行陰道試產。不但能夠減低剖腹產的比例,還能夠有效降低臨床醫(yī)療風險。
據一些臨床報道,有過剖宮產史的產婦,再次妊娠時進行陰道分娩,分娩的成功率約為60%~85%;而曾有過一次或一次以上的陰道分娩史產婦的試產成功率是沒有過陰道分娩史者的9~28 倍[10]。該研究就疤痕子宮再妊娠分娩方式及臨床觀察進行了臨床回顧性分析。在納入的90例疤痕子宮再妊娠分娩產婦中,25例成功進行了陰道試產,比例為27.78%。說明進行剖宮產后的產婦,再次妊娠時,還是能夠通過陰道分娩的。但是,并不是臨床上所有的疤痕子宮妊娠產婦都適合進行陰道分娩。所以,在分娩前,醫(yī)務人員應該嚴格掌握陰道試產的相關臨床指征,詳細了解疤痕妊娠產婦前次剖宮產手術指征、手術方式、手術時間、新生兒體重、術后出血量以及有無發(fā)熱等情況,同時還需要檢查產婦子宮疤痕部分的厚薄程度以及有無壓痛等。該研究觀察陰道試產產婦以及剖宮產產婦子宮破裂、產后出血、發(fā)熱、產程時間、新生兒 Apgar評分以及住院時間等情況。結果顯示,陰道試產組產婦產后出血量、產程時間、新生兒 Apgar評分以及住院時間等指標均明顯優(yōu)于剖宮產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陰道試產成功的產婦,產后恢復較快,新生兒情況良好。此外,并發(fā)癥方面,陰道試產組產后發(fā)熱率為8.00%,子宮破裂率為0%,而剖腹產組產后發(fā)熱率為27.69%,子宮破裂率為13.8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上述結果說明,順利進行陰道生產的產婦,產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較低,大大降低了產婦各類危險事件的發(fā)生。endprint
綜上所述,疤痕子宮再妊娠分娩采用陰道分娩,產后出血較少,產后恢復較快,且各類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較低,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HolmgrenC,ScottJ R,PorterTF, et al.Uterine rupture with attempted vaginal birth after cesarean delivery: Decision-to-delivery time and neonatal outcome[J].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2012,119(4):725-731.
[2] 楊桂香.剖宮產后疤痕子宮再次妊娠分娩方式的臨床探討[J].河北醫(yī)學,2013,19(11):1639-1642.
[3] 錢慧.疤痕子宮再次妊娠二次剖宮產與非疤痕子宮剖宮產的對比研究[J].河北醫(yī)學,2013,19(6):823-826.
[4] 張尊梅.剖宮產術后再次妊娠的分娩方式研究[J].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2013,17(17):179-180.
[5] 王富英.疤痕子宮再次足月妊娠的分娩方式選擇[J].中國美容醫(yī)學,2011,20(z2):347-348.
[6] 陳佩芬,李林娜.剖宮產術后再次妊娠經陰道分娩可行性分析[J].河北醫(yī)學,2014,(4):549-551.
[7] 陳靜.剖宮產術后再次妊娠陰道分娩的臨床分析[J].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2013,17(9):137-138.
[8] Neonatal brachial plexus palsy with vaginal birth after cesarean delivery. A case-control study[J].American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2013,208(3):229-230.
[9] HillJB,AmmonsA,ChauhanSP,et al.Vaginal birth after cesarean delivery: Comparison of acog practice bulletin with other national guidelines[J].Clinical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2012,55(4):969-977.
[10] MacDormanMF,DeclercqE,MathewsTJ, et al.Trend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home vaginal birth after cesarean delivery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selected states[J].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2012,119(4):737-744.
(收稿日期:2014-09-0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