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瀅
摘 要:新課程改革倡導“以學生為本”,把“教的課堂”轉變?yōu)椤皩W的課堂”,不論是課堂的預設、生成,還是課后反思,都應把學情研究作為構建有效課堂的首要環(huán)節(jié),充分認識學生作為完整的人的發(fā)展需求,真正促進學生的有效學習,幫助學生獲得最大的學習效益,實現(xiàn)學生自我發(fā)展的愿望。
關鍵詞:學情 課堂 有效 學生發(fā)展
無論是傳統(tǒng)課程所強調(diào)的“因材施教”,還是目前新課程改革所倡導的“以學生為本”,都明確了教學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學生的發(fā)展,這就意味著教師只有高度關注學情,全面了解學生,準確把握學生的真實學習狀態(tài)和需求,才能使教師的“教”更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學”。
課堂是學生求學的一個特殊場合。長久以來,課堂的功能被窄化,教師在課堂上把知識和技能機械地、僵化地傳授給學生,學生的學習生涯被禁錮在狹小的物理空間和精神空間內(nèi)。沒有依據(jù)學情的教學策略往往是教師一廂情愿的自我表演,因為沒有學生的知識經(jīng)驗做基礎,任何講解、操作、練習、合作都難以落實,更談不上對學生智力的開發(fā)、對創(chuàng)造力的發(fā)揮和對思維的訓練。正如特級教師于漪倡導的“教師為學而教”,她說:“學生的情況、特點要努力認識、悉心研究,知之準,識之深,才能教在點子上,教出好效果?!?/p>
作者僅以“相似圖形的應用”的教學予以舉證。
一、把握起點,有效預設
預設是課堂教學的藍本,它產(chǎn)生于對教材、教情和學情的深入研究,新課程改革倡導的以自主、探究為主的多樣化學習方式,對課堂預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引領學生到我們想讓他去的地方,首先必須知道學生現(xiàn)在到底在哪里。學生的起點能力需要高度關注,因為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教學的成效。比如,了解學生已經(jīng)具備了哪些知識與技能,推導出學生還沒有掌握的知識與技能有哪些;哪些知識是通過努力自己能學會的,哪些知識是需要在教師點撥和引導下才能學會的;怎樣的引導更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創(chuàng)設怎樣的情境更能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激發(fā)學生的內(nèi)在學習動機,等等。
例如,在“相似圖形的應用”的“新課引入”教學片斷中,曾有過兩種預設方案:
方案一:系統(tǒng)復習相似三角形的識別及性質(zhì),在此基礎上出示教材中的例題,教師板演構造相似三角形的方法,讓學生模仿構造相似平面圖形。
方案二:拿出一個不規(guī)則玻璃瓶(如圖1所示),讓學生利用有限的工具:刻度尺,1根橡皮筋和2根等長的木棒,比一比誰能用最快的速度測量出瓶的底面內(nèi)徑。
顯而易見,方案一是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的經(jīng)典做法,教學過程過于單薄,不夠豐滿,學生處于被動接受教師傳授的知識的狀態(tài)。而方案二是在充分摸清學生的起點能力的基礎上,依據(jù)學情,找準了學生的興奮點、教學的切入點與著力點,預設了一個學生可以直接感悟、形象生動的對象,吸引了他們的注意力,激發(fā)了他們的興趣,而且這個例子顯然是“跳一跳,就能夠得到”的,學生通過親身操作體驗,遠比教師機械傳授更能調(diào)動學生自主學習、勇于探究的積極性,促使學生獲得長遠的學習動力和學習效益。
二、隨“情”而變,有效生成
生成是預設的發(fā)展,是學生生命活力的體現(xiàn)。課堂上每個學生都是完整、鮮活的個體,所以學生往往會不經(jīng)意地出現(xiàn)一些狀況,不可能完全按照教師的設計意圖來進行教學活動。而教師若能在課堂教學中及時捕捉學情,準確了解學生所思、所為,并以此為依據(jù)適當提煉和加以有效利用,根據(jù)課堂生成的動態(tài)發(fā)展靈活調(diào)整教學預設,就能促使學生為自己在課堂上的靈感萌發(fā)和瞬間創(chuàng)造得到教師與同學的認可而自豪,從而樹立起學好數(shù)學的信心,提高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
例如,當學校旗桿AB有一段影子剛好落在一堵墻上時,利用同時刻長1米,影長1.5米的竹竿,測量AB的高度(如圖2所示)。
在這個問題中出現(xiàn)以下教學片斷:
生:過點D作BC的平行線(如圖3所示),將梯形ABCD分割成△ADE和矩形BCDE,從而找到與竹竿及其影長構成的三角形相似的△ADE,利用,并測出旗桿到墻的距離ED=21米以及落在墻面上的影長DC=2米,求出邊長AE,繼而就可通過AB=AE+DC求出旗桿AB的長為14+2=16米。
師:他們小組的方法大家聽清楚了嗎?同意他們的想法嗎?
生:同意。
師:有跟他們不一樣的方法嗎?
生:過點C作AD的平行線(如圖4所示),將梯形ABCD分割成△BCF和平行四邊形AFCD,從而找到與竹竿及其影長構成的三角形相似的△BCF,利用,并測出旗桿到墻的距離BC=21米以及落在墻面上的影長DC=2米,先求出邊長BF,繼而通過AB=BF+DC求出旗桿AB的長為14+2=16米。
師:大家覺得這組同學的想法如何?
生:我覺得他們兩組的方法是一樣的,都是利用了梯形添加輔助線平移一腰的基本方法,區(qū)別只在于他們平移了不同的腰。
師:你真是個善于思考的同學,表面上看是兩種不同的輔助線添加方法,但是你卻歸納出了兩者的共同點,并且總結了添加輔助線的基本思想。非常好!
生:我還有一個更好的方法。我設想并沒有這堵墻,這樣光線就可以直射到地面上了(如圖5所示),這樣我就可以得到旗桿的影長是BC+CM=21+2=23米,然后再找到與竹竿及其影長構成的三角形相似的△ABM,利用,就可以直接求出旗桿AB的長為米。
師:這位同學的想法非常巧妙、很有創(chuàng)造力,而且看似是一個相當簡單的方法,大家分組討論看看他的方法對不對呢?
(學生們興致很高地開始動手操作著,爭論著……)
生:不對,不對!如果CM=DC=2米,那么△ABM就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可是竹竿及其影長構成的三角形不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兩個三角形顯然不相似啊。
師:大家說他講的有沒有道理?。?/p>
生:有道理!
師:那么這個數(shù)學模型到底能不能測量出旗桿的高度呢?請仔細想一想,不妨看看圖中的三角形共有幾個?它們的關系是什么樣的?動動手,試一試。
(教師的問題使學生的思維達到了高潮,不一會有的學生就找到了轉化的方法)
生:哦,可以的,利用兩對相似三角形,建立方程組就可以了。具體應該是……
生成的課堂充分發(fā)揮了師生雙方的積極性,在學生提出亮點、產(chǎn)生異點、出現(xiàn)誤點時,教師及時洞察學情,即興創(chuàng)造,課堂就會成為學生凸顯智慧、發(fā)揮創(chuàng)造、訓練思維的場所,教學就會變得更完美。
三、 及時“思”情,有效改進
再完美的課堂教學總會有疏漏,而學生的思維非常寬廣、非常靈活,難以預料的問題非常多,因此教師在上完課之后,必須想想這堂課給學生帶來了什么,學生收獲了多少,自己在教學過程中,有哪些地方做得比較好,哪些地方還需要改進,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改進教學,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fā)展。
同時教師通過與學生課后的聯(lián)系和互動,從學生對待練習的熱情,從學生完成練習的質(zhì)量等方面,感知學生對所學內(nèi)容的興趣,觀察學生在課堂上的接受能力和學習態(tài)度,會對今后的教學產(chǎn)生許多新的感受和新的思考。及時總結、分析和記錄這些感受與思考,不僅對確定學生再學習的起點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也有利于及時補救教學中的不足,為今后的教學提供有益的借鑒。
例如,在“相似圖形的應用”的教學之后,可總結出如下感受:
(1)有步驟地預設了從簡單到復雜、從直觀到抽象的課堂學習模式,學生在“審題→畫示意圖→解決問題”的數(shù)學建模過程中充分發(fā)揮了自主性,切實提升了課堂學習的有效性。
(2)采取動手實驗等較直觀的教學方式,以富有現(xiàn)實性的多個不能直接測量的物體長度的問題情境為主線,使學生較直觀地理解教學內(nèi)容及其應用的廣泛性,留下較為深刻的印象,從而使學生掌握得更為容易而持久。
(3)沒有直接傳授方法來讓學生照搬,而是圍繞體驗學習,通過觀察與探索、討論與合作,發(fā)展學生從實際問題中建立數(shù)學模型的能力,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4)及時捕捉課堂上生成的“火花”,對學生獨到的見解、思路和好的方法給予充分肯定,同時也積極組織討論正誤之間的強烈反差,既糾正了學生的錯誤,又保護了他們的自尊心,還促進了學生的思維發(fā)展。
由此可見,從學情切入進行反思,從教學理念、方法、流程、效益等方面分析課堂教學現(xiàn)狀,不僅有助于師生構建有效學習課堂,有效改進教師的教學行為,更有助于幫助學生挖掘自身的學習潛力,讓學生在探索中找到適合自己發(fā)展的學習方法,獲得長遠的學習動力,實現(xiàn)其主動發(fā)展的目的。
新課程改革倡導“以學生為本”,只有充分認識學生作為完整的人的發(fā)展需求, 把“教的課堂”轉變?yōu)椤皩W的課堂”,把學情研究作為構建有效課堂的首要環(huán)節(jié),才能真正促進學生的有效學習,幫助學生獲得最大的學習效益,實現(xiàn)學生自我發(fā)展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