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岫泉
(北京市通州區(qū)潞河中學(xué),北京101100)
讀《故都的秋》兼談怎樣欣賞美文
李岫泉
(北京市通州區(qū)潞河中學(xué),北京101100)
《故都的秋》是郁達夫先生的抒情色彩濃郁的散文,更是一篇值得反復(fù)玩味的美文。美文目前沒有統(tǒng)一的標(biāo)準,不過有三點是達成共識的:一要有“味”,二要有“意境”,三要有文采。
“味”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它確乎實實在在存在著。這“味”是一種情緒,感染著你,是一種氣場,左右著你,這“味”是你說不出來的,它包含了五千年文化的多種元素,這“味”是不能分解的,你不能用什么科學(xué)手段化驗出它到底有什么元素。正如一鍋老湯,它獨有的味道,經(jīng)了千回熬,萬回煮,是根本不可復(fù)制的,你分不出哪是百年之前的那一瓢,哪是昨天新添一桶水。詩文好寫,韻味難求。我們常常批評某些作品說,意象不錯,可惜沒有詩味,說的就是這種現(xiàn)象。
“意境”是具象的,要鮮明。好的散文就是一首好詩。詩的核心是意象。散文的核心是意境。沒有意象就沒有詩,有的只是分行排列的文字,沒有意境就沒有散文,有的只是胡亂堆砌的辭藻。郁達夫絕對是詩人,他有一顆詩心,更善用詩的筆法。讀《故都的秋》,最深刻的感受便是它鮮明的意境。很多人談起這篇文章,都有一個共同的感受,小時侯讀過一遍,至今難以忘懷,甚至可以說出其中的幾個經(jīng)典的意境來:“租一椽破屋,站在院子里,聽馴鴿飛過的聲音?!薄坝旰?橋頭數(shù)影里一立,拖著悠長的聲音搭話:一層秋雨一層涼了——”那“了”字拖得很長,平平仄仄起來,倒來得正好?!边€有,“籬邊教長著幾根疏落的細草?!边€有,“還有秋雨哩,風(fēng)一過,便希列索落地下起雨來?!边@些殘缺的回憶,殘缺的是語言,留存的是意境。可見,好的散文,首先要有好的意境。
“文采”是一個很容易被誤解的詞。文采常被誤解為華麗的辭藻,其實不然。文采是一種語言能力,它不僅體現(xiàn)在詞匯的豐富上,更體現(xiàn)在文思、修辭、句式,尤其是語言的呈現(xiàn)方式上。
現(xiàn)在就以《故都的秋》為例略加說明。
如:“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p>
幾個短句,干凈爽口,三個“得”字構(gòu)成的補語并列句式,自然導(dǎo)引你在朗讀時把“清、靜、悲涼”頓開,既使得語氣柔軟連綿,又將重點鮮明呈現(xiàn),句子不華美卻詩意十足,詞匯很陳舊卻不落俗套,果是大家風(fēng)范。文中類似的句子還有多處,列舉如下(注意,這不是簡單的排比所能詮釋的):1.江南,秋當(dāng)然也是有的;但草木雕得慢,空氣來得潤,天的顏色顯得淡……2.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象樣。3.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與姿態(tài),總看不飽,嘗不透,賞玩不到十足。4.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看起來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閑,潛意識下并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
還有其他類型的句式,只列句子,不再分析。1.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2.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3.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4.也總以關(guān)于秋的部分。寫得最出色而最有味。
這種曼妙柔美的句式,在臺灣作家李樂薇的《我的空中樓閣》中也多見,但李于郁而言已分數(shù)后輩了。
依然以“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為例?!扒濉薄办o”“悲涼”者何也?怕是很難用定義法或同義詞解釋法說清楚的吧,即使用描述法也很難盡言其中意味。為什么?因為這三個看似普通的詞卻蘊涵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如果展開來,其中的思想內(nèi)涵、傳承脈絡(luò)、人物故事怕是不是這樣的短文所能承載的。這里只以最簡單的聯(lián)想為之做個注腳。
“清”是什么?“清”是“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的空闊清新幽寂,是一種氛圍。
“靜”是什么?“靜”是“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的安閑寧靜平和,是一種心態(tài)。
“悲涼”呢?“悲涼”是“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的宿命。試想,蘆花飄飛,清霜覆地,天地間一片蒼茫,身內(nèi)外一片清寂。此刻,一位瘦弱的女子,著一襲白衣,臨水而立。這時候你會有何感想?天地太大了,而人卻那樣渺小,那一襲白衣融進蒹葭世界,很快就被白色的光影淹沒了。這女子系誰?她為什么孤身一人?她為什么孤處異地?伊人昭示的將是怎樣一種命運?
一個詞就是一句詩,一句詩就是一個境界。達夫的文字,象一口咬破的草莓,這樣比方,你可感受到了它的味道?
“我的不遠千里趕上北平來得的理由,不過想飽嘗一嘗這秋,這秋的深味?!鼻也徽f整個句子的詩韻,僅以“飽嘗”兩個字來說,其凝練豐厚,便少有比肩了?!皣L”者,“君子略知其味”也,飽者,盡情,盡力,盡可能也。秋的內(nèi)蘊,包含了中國五千年文化內(nèi)涵,人生,命運,情感,國家,歷史,人文,豈是一介書生所能全部領(lǐng)會的?故曰“嘗”。這是從客觀效果上說的,而從主觀態(tài)度講,如此秋意,又怎能不投入全部精力全部情感下大氣力花大工夫去感受呢?故曰“飽”。兩個普通的字,卻被賦予了豐富深刻的內(nèi)涵,承載了深厚真摯的情感。古人“紅杏枝頭春意鬧”的鬧字大概也不過如此吧。金圣嘆說《水滸》“那雪正下得緊”,一個“緊”字境界全出,我想,達夫“飽嘗”二字又何嘗不是激情綻放?
文字是心靈的外化,文字的靈性來自主人的性情。達夫始終是個憂郁詩人,他的《春風(fēng)沉醉的晚上》《遲桂花》都采用了散文筆法,敘述小知識分子與弱女子的情感故事,那故事中我們都能感受到《故都的秋》所流露的情緒。
[責(zé)任編輯: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