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萬山
(湖北文理學院教育學院,湖北襄陽441053)
論教育中的絕對真理與相對真理
胡萬山
(湖北文理學院教育學院,湖北襄陽441053)
“師生對立統(tǒng)一”等命題是絕對真理,有助于從宏觀上澄清認識?!皩W生第二”和“沒有教不好的學生”等命題是相對真理,理論上有失偏頗,但能有效驅動實踐,并激活和發(fā)展絕對真理。教育實踐者應相信自己的直覺和判斷,同時保持開放性,把相對真理上升為絕對真理,追求更加理想的教育。
絕對真理;相對真理;教育哲學
馬克思有句名言:“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這就是說,理論的終極意義是實踐。教育學中不乏沉睡的理論,它們往往以“辯證”、“對立統(tǒng)一”等表述出現。這些四平八穩(wěn)的表述雖然正確,但卻缺少“生產性”,聽任教育實踐維持現狀。相反,一些不那么“辯證”的、有失偏頗的表述卻往往引領一線實踐者有所突破,比如李希貴的“學生第二”和洋思中學的“沒有教不好的學生”等??梢哉J為,前者是教育中的絕對真理,后者是相對真理。
李希貴先后出版了《學生第二》和《學生第一》兩書,并聲稱,“學生第二”是管理學的概念,而“學生第一”則是教育學的取向。我們可以質疑:學生到底第幾?從管理學角度學生就應該排在第二嗎?從教育學的角度教師就應該排在第二嗎?對于處于同一時空、面對同一事件的同一個校長,到底應該從管理學角度還是從教育學角度來思考和行動?
“學生第幾”在理論層面的解決需要借助辯證法。辯證思維表現為“圓圈”,與之相對立的是形而上學的“直線”式思維。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事物是普遍聯系的,事物之間相互中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成一個整體,即“圓圈”。比如哲學中,思維總是對存在的思維,沒有脫離存在的純思維,而存在又是思維建立起來的,沒有脫離思維的純存在,思維與存在形成一個密不可分的圓圈。
從辯證法來看,不管在管理學還是在教育學,師生始終是密不可分的統(tǒng)一體,沒有先后之分,只能并列第一。進一步說,在管理學中,教師、學生理應和管理者一起并列第一,因為師生主體地位的實現還依賴于教育管理者的主體意識和辦學自主權。
李希貴已經論及教師對學生的制約,“用幸福才能塑造幸福,用美好才能塑造美好”[1]。但學生同樣會制約教師,教師的成功必須通過學生來實現。從“學生第一”出發(fā),會發(fā)現:要成就學生,必須成就老師;從“學生第二”出發(fā),會發(fā)現:要成就老師,又必須成就學生。糾纏于何者第一何者第二,是形而上學的直線式思維,會陷入黑格爾所說的“壞的無限”。要終結這種糾纏,必須借助辯證的“圓圈”思維,承認師生間的對立統(tǒng)一。
以李希貴高密時期的管理實踐為例,他并沒有從片面的“學生第一”走向片面的“教師第一”,而是均衡地兼顧師生,使兩方面的工作相互促進。教師方面,從“分層聘任、雙向選擇”到“教師職務雙軌制”,再到“名師推動工程”和“成才加油站”,李希貴明確提出“一個教師在成就學生的同時也應該成就自我”,成功引導教師“從過去的爭時間、壓作業(yè)、壓學生轉到努力提高自身素質上來”[2],實現了教師工作對學生工作的促進。學生方面,他先后推出代理班主任制度和招投標制度,讓學生承包各種學校事務,讓班主任“無事可做”,還推出語文實驗室計劃和自修樓中的自主學習制度,減輕學生對教師的依賴,實現了學生工作對教師工作的促進?!秾O子兵法》中,“戰(zhàn)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奇正相生,如循環(huán)之無端,孰能窮之哉!”李希貴使教育管理從“單核”走向了“雙核”,讓師生工作“奇正相生”、相得益彰,幫助師生跳出精彩的“雙人舞”。
“學學半”,師生間的對立統(tǒng)一是顛撲不破的絕對真理,不管在管理學還是教育學中,師生始終密切相關,并列第一?!皩W生第二”則是一個有失偏頗、不夠嚴謹的命題,會讓人陷入不必要的糾纏和混亂中。但“學生第二”這一命題在實踐上打破了既有的教育僵局,使管理者更加人道、更加合理地對待教師,在理論上也激活和發(fā)展了對于師生統(tǒng)一關系的認識,所以算得上是相對真理。
從理論上看,學生的發(fā)展有四個主要影響因素:遺傳、環(huán)境(家庭和社會)、教育和主觀能動性。教和學是緊密聯系的兩個方面,師生對于教育教學效果都負有責任。教師要想發(fā)揮作用,需要借助環(huán)境的力量(比如學生年幼時借助家長的力量),更重要的是調動和依靠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是內因,對環(huán)境和教育影響有選擇、改造的反作用?!皼]有教不好的學生”有失偏頗,把責任全部歸給了教師,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及環(huán)境因素的作用,是對教師作用的無限夸大和對教師的苛求,當大部分學生都能學好,而個別學生學不好的時候尤其如此。
但這一有失偏頗的理念在洋思中學卻發(fā)揮了積極的作用。洋思中學通過“先學后教,當堂訓練”、“兵帶兵”、“教書育人責任制”和“四清(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和月月清)”等措施,取得了顯著的教育教學成效,而這些成效又進一步把該理念強化為全體師生堅定的信念,實現了理論與實踐的良性循環(huán)。
相比而言,“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更加公允,兼顧了教師和學生的責任。但這一觀點中,學生的責任比較明確,教師的作用則有些模糊,“領進門”是什么意思?教師需要在多大程度上對教育教學效果負責呢?總之,這句話也算不上絕對真理。但英國夏山學校的實踐卻可以佐證這一觀點。夏山學校有各種必要的設施、工具和材料(如美工室、木工室、鐵工室、化學實驗室、戲院、水池、沙坑等),也開設各種課程,學生有充分的自由,可以上課也可以不上課,所有的行為規(guī)則都來自自治性質的學校大會。這里,環(huán)境(物質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對學生發(fā)揮作用,教育者只起到了模糊的“領進門”的作用。
“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側重教師的主導作用,充分挖掘了每個學生的學術潛能。“修行在個人”側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充分自由地尋找和發(fā)展自己的興趣,從而培養(yǎng)了積極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這二者都不失為相對真理。
理論源自實踐,絕對真理源自對各相對真理的綜合,在一定時期內處于“正統(tǒng)”的地位,有助于從宏觀上澄清認識。但即便在絕對真理產生之后,相對真理仍發(fā)揮積極作用。由于客觀情境的復雜性和對絕對真理的不同解讀,個體用以指導實踐的觀點往往參差多樣,表現為常態(tài)化的“偏頗”和“偏執(zhí)”,它們能激活和發(fā)展絕對真理。激活是對既有真理的重新認識,由于“辯證”、“統(tǒng)一”等術語極大的模糊性和包容性,相對真理不管怎樣偏斜,似乎都不會挑戰(zhàn)正統(tǒng)的絕對真理。發(fā)展是指對絕對真理內涵的豐富和具體化,開創(chuàng)鮮活的案例和新的實施可能性。
哲學解釋學中,“偏見”(prejudice,又譯“前見”)獲得了合法的而且不可或缺的地位,它是理解活動的基礎和出發(fā)點。理解的過程是個體視域與書籍、他者的視域不斷融合的過程,也是不斷修正和去除偏見的過程,但離開了偏見,理解過程便無法展開。實踐者由于視域的限制,難免具有這樣或那樣的偏見,但這些偏見是個體直面實踐時真實的直覺和判斷,應該充分信賴。愛默生曾說,“相信你自己的思想,相信你內心深處所確認的東西,眾人也會承認——這就是天才?!碑斊娫趯嵺`中得到證實,它就上升為相對真理。
但相對真理必須具有開放性,而且開放的程度應越來越大,唯如此它才具有合法性。某農村中學實行封閉式管理,具有較高的中考升學率。學生在校期間從起床、做操、就餐、自習一直到就寢始終處于老師的監(jiān)督之下。該校領導認為,“學生還小,只要老師不管他們就會玩”,在老師偶爾不在場的時候的確可以看到部分學生在打鬧、不守紀律。但“老師不管學生就玩”只在該狹隘的視域下有效,只要延伸到高中,就會發(fā)現其不合理性——該校很多學生升入高中后缺乏學習的自覺性,所以高考成績較差。如果把視野擴展到學生的終身發(fā)展,該觀點就更是謬誤了。洋思中學固然取得了驕人的應試成績,但“沒有教不好的學生”的內涵還局限在中考科目上,離理想的教育還有相當距離。
總之,教育實踐者一方面應相信自己的直覺和判斷,用相對真理有效驅動實踐,另一方面應保持開放的心態(tài),通過反思和學習追求絕對真理,實現更加理想的教育。
參考文獻:
[1]李希貴.學生第二[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29.
[2]鞠慶友,李振村,傅國亮,等.對學生的一生負責——記李希貴和高密市的素質教育[J].人民教育,2000(6):10-24.
Absolute Truths and Relative Truths in Education
HUWanshan
(College of Education,Hube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Xiangyang 441053,China)
Propositions such as“Teachers and students are in unity of opposites”are absolute truths,helping to clarify understanding in macroscopic view.Propositions such as“The students play the second role”and“There are no studentswho can’t be taughtwell”are relative truths,which are based in theory but can effectively drive practice,activating and developing the absolute truths.The educational practitioners should trust their own intuition and judgment,and at the same time keep theirminds open,trying to turn relative truths into absolute truths in pursuit ofmore ideal education.
Absolute truth;Relative truth;Educational philosophy
G40-02
:A
:2095-4476(2015)03-0069-03
(責任編輯:劉應竹)
2014-10-30;
2014-11-20
胡萬山(1976—),男,湖北棗陽人,湖北文理學院教育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