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團營(汝州市第四人民醫(yī)院骨科 河南平頂山 467500)
注射用骨肽治療老年橈骨遠端骨折49例臨床效果觀察
楊團營
(汝州市第四人民醫(yī)院骨科河南平頂山467500)
【摘要】目的探討外源性骨誘導生長因子(注射用骨肽)治療老年橈骨遠端骨折的臨床療效。方法選擇2011年6月至2014年6月98例確診為老年橈骨遠端骨折患者,隨機將其分為兩組,各49例。對照組患者給予1. 5 g碳酸鈣片口服,3次/d;治療組患者給予注射用骨肽50 mg溶于200 ml 0. 9%氯化鈉注射液中靜脈滴注,1次/d。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于治療前和治療2個月后骨密度、骨代謝相關生化指標變化以及骨折愈合情況。結果治療2個月后,治療組健側橈骨骨密度、血清骨堿性磷酸酶、Ⅰ型前膠原羧基端肽、骨鈣素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P<0. 05);治療組平均愈合時間以及治療有效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 05)。結論注射用骨肽治療老年橈骨遠端骨折可提高骨誘導能力,增加骨量,加快骨折愈合速度。
【關鍵詞】骨肽;橈骨遠端骨折:老年患者
骨質疏松的發(fā)病率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驟然攀升,而因骨質疏松所致的骨折也日漸多發(fā),常見于橈骨遠端、髖部及脊柱等部位,老年橈骨遠端骨折在此種病癥中的比例占1/3[1]。距橈骨遠端骨關節(jié)面3 cm之內的骨折稱之為橈骨遠端骨折[2]。老年人骨強度下降多由于骨量減少及骨脆性增加所致,進而影響了骨折愈合。報道指出提高骨誘導能力、增加骨量、促進老年橈骨遠端骨折痊愈的有效措施是補充外源性骨誘導因子[3]。筆者為探討外源性骨誘導生長因子(骨肽)治療老年橈骨遠端骨折的可行性與療效,對汝州市第四人民醫(yī)院2011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49例老年橈骨遠端骨折患者給予注射用骨肽靜脈注射輔助治療,現(xiàn)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選擇汝州市第四人民醫(yī)院2011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98例診斷為老年橈骨遠端骨折的患者,符合原發(fā)性骨質疏松癥診斷標準,且為閉合性骨折。除外近期使用免疫抑制劑、糖皮質激素者及患有嚴重的心腦血管、腎等疾病者。其按照國際內固定研究學會骨折AO分型: A2型骨折61例,A3型骨折37例;將該研究入選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49例,男23例,女26例,平均年齡(63. 4±9. 2)歲,石膏固定35例,外固定架固定14例;對照組49例,男30例,女19例,平均年齡(63. 6±8. 6)歲,石膏固定33例,外固定架固定16例。兩組病例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 05)。
1.2操作方法骨折復位后給予石膏或外固定架固定,抬高患肢,適當活動手指,利于腫脹消退。對照組口服碳酸鈣片1. 5 g(惠氏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50029),3次/d。治療組給予注射用骨肽50 mg(黑龍江珍寶島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0085)溶于200 ml 0. 9%氯化鈉注射液中靜脈滴注,1次/d,15 d為1療程。按病情用藥2~4個療程,兩組療程一致。
1.3診斷標準骨折愈合的療效判定分為4個等級,包括治愈、顯效、有效及無效[4]。治愈:愈合時間比同類骨折提前1/3以上;顯效:比同類骨折提前1/5~1/3;有效:比同類骨折提前1/5;無效:與同類骨折愈合時間相同或延長。骨折愈合標準:患肢局部無反?;顒樱瑹o壓痛及縱向叩擊痛; X線顯示連續(xù)性骨痂通過骨折線,骨折線模糊。
1.4觀察指標在用藥前及治療2個月后檢測患者健側橈骨遠端骨密度值、血清骨堿性磷酸酶、Ⅰ型前膠原羧基端肽、骨鈣素水平,并比較兩組骨折愈合效果。1.5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17. 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分析,兩組骨密度、骨代謝相關生化指標變化等定量數(shù)據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組間骨折愈合有效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 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治療前與2個月后骨代謝指標治療2個月后,治療組健側橈骨骨密度、血清骨堿性磷酸酶、Ⅰ型前膠原羧基端肽、骨鈣素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 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與2個月后骨代謝指標比較(±s)
組別 n 時間 骨密度/(g/cm2)血清骨堿性磷酸酶/%Ⅰ型前膠原羧基端肽/(μg/L)骨鈣素/(μg/L)治療組39治療前0.45±0.05 3.02±1.21 105.82±21.51 2.13±0.26治療后 0.52±0.08 5.96±1.56 143.63±31.11 5.16±2.56對照組39治療前 0.45±0.04 3.05±1.30 107.57±20.36 2.06±0.92治療后0.48±0.04 3.91±1.25 113.64±40.51 2.19±0.94
2.2骨折愈合療效治療組愈合時間為(8. 62± 2. 51)周,對照組為(11. 62±3. 54)周,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 05);且治療組有效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 05)。見表2。
2.3不良反應治療組1例患者用藥2 d后在胸背部出現(xiàn)淡紅色粟粒狀皮疹,伴瘙癢。遂即停藥肌內注射5 mg地塞米松注射液,后于24 h內癥狀消失,余未發(fā)現(xiàn)嚴重過敏反應。
骨折愈合的本質是高度復雜的骨組織生物學修復過程,不同類型的細胞活動及無數(shù)蛋白質和活性基因的表達參與其中,受多種骨誘導生長因子的調節(jié),從而達到骨骼的完整修復[5]。骨誘導生長因子的缺乏或活性不足是骨延遲愈合及骨不連的重要因素。骨誘導生長因子具有促進骨髓細胞轉化為成骨細胞和軟骨細胞,調節(jié)成骨細胞基質合成的作用。目前研究認為補充外源性骨誘導生長因子,可恢復及加強骨誘導能力,增加骨量,促進骨折愈合[6]。
骨鈣素與骨質量決定了骨強度[7]。原發(fā)性骨質疏松癥由于骨量減少,骨脆性增加及骨小梁退變引起骨強度下降,骨接觸面減少,間接影響骨折愈合。血清骨堿性磷酸酶的活性代表了骨誘導能力,可作為評估骨誘導生長因子及成骨細胞分化的重要生化指標。Ⅰ型前膠原羧基端肽是骨組織中特有的膠原,其在血清中的含量是成骨細胞活性的靈敏且特異性指標,骨鈣素能夠反映成骨細胞的活性,是成骨細胞特異合成與分泌的非膠原蛋白[8]。
注射用骨肽為多肽類活性物質,提取于新生動物四肢骨,含有多種骨誘導生長因子,可促進骨及軟骨細胞的分化增殖、促進鈣磷代謝,增加骨鈣沉積作用,加速骨折處新生血管的形成,從而促進新骨形成,對治療骨折及骨質疏松癥臨床效果顯著。研究認為提高骨誘導因子水平可降低骨質疏松性高骨吸收率,從而加快成骨細胞增殖[9]。本研究通過對血液中骨代謝相關生化指標進行檢測,發(fā)現(xiàn)治療2個月后,治療組健側橈骨骨密度、血清骨堿性磷酸酶、Ⅰ型前膠原羧基端肽、骨鈣素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P<0. 05);治療組平均愈合時間以及治療有效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 05)。說明骨肽在骨質疏松性骨折的修復過程中提高了骨誘導生長因子水平,增強了骨誘導能力,促進了骨的形成,從而改善了骨的結構,縮短了骨折愈合時間。
綜上所述,針對橈骨遠端骨折患者選擇注射用骨
肽對患者進行輔助治療,可提高骨誘導能力,增加骨量,加快骨折愈合速度,具有廣闊的臨床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彭禮林,鮑運平,王永姑,等.注射用骨肽治療老年橈骨遠端骨折的臨床研究[J].重慶醫(yī)科大學學報,2012,37(11): 1005-1007.
[2]郭春鈺,徐聰,廖琦,等.骨肽片和傷科接骨膠囊治療橈骨遠端骨折的療效評價[J].贛南醫(yī)學院學報,2009,29(3): 404-405.
[3]胡小軍.骨代謝標志產后在老年骨質疏松性骨折診療中的臨床意義[D].遵義醫(yī)學院,2011.
[4]鄭錦暢.復合振動儀治療骨質疏松對骨代謝影響的臨床觀察[D].南方醫(yī)科大學,2009.
[5]張葆青.聯(lián)合松梅樂注射液治療老年橈骨遠端伸直型骨折的療效觀察[J].中國骨與關節(jié)損傷雜志,2007,22(7): 611.
[6]卞益民,賴水招.骨質疏松癥及其防治藥物的研究概況[J].首都醫(yī)藥,2001,8(4): 34-35.
[7]陳建祥.注射用骨肽治療老年橈骨遠端骨折24例效果觀察[J].南通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4,(6): 552-553.
[8]王輝.橈骨遠端骨折的臨床治療探討[J].吉林醫(yī)學,2014,(35): 7894.
[9]宋煉翔.鹿瓜多肽治療骨質疏松性橈骨遠端骨折的療效觀察[J].中國骨與關節(jié)損傷雜志,2006,21(11): 936-937.
(收稿日期:2015-01-19)
doi:10.3969/j.issn.1004-437X.2015.06.021
【中圖分類號】R 6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