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茜
摘要:快樂與需求之間在一定條件下是“正相關”的,而以需求為核心的教學則很容易讓學生感受到快樂。因此,快樂教學的重點是學生需求的解析與重構,但在此過程中需注意“度”的把握。
關鍵詞:高中音樂 ?快樂教學 ?需求 ?體驗
對應試教育的批判使得我們逐漸認識到了其危害性,但當我們探索素質教育的時候卻又陷入了另一種迷茫,即采取什么樣的教學模式才能達到素質教育的效果,而以快樂教育為代表的新型教學模式似乎給了我們答案。對此,本文以高中音樂教學為研究對象,擬通過快樂需求教學模式的構建來體驗高效、快樂的音樂。
一、快樂教學的實質與拓展
快樂教學是中國教育界已有的100多種教學模式中的一種,它是在《普通高中語文課堂標準》(實驗)的指導下并經過廣大的基層教育工作者不斷地實踐而探索出的。有學者認為快樂教學是“依托于情感、主線為認知、思維為核心、激勵為手段、以多向信息交流與即時反饋為表征”的教學策略。而本文認為快樂教學的實質在于不同層級的“需求”,是它給予了教學源源不斷的快樂。根據高中音樂的基本要求,快樂教學應包括以下方面:輕松認知、合作快樂、精神愉悅、心理滿足、自我價值實現。據此,我們剝離出了“認知、交往、快樂、成功、存在感”的需求。快樂教學目標與學生個體需求之間是一一對應的,而且二者的內容是呈“金字塔”型的,從下到上,越到往上,目標越高、需求越大,心里的滿足感也就越好,即在需求獲取成功或得到滿足時,快樂指數與需求指數之間是呈“正相關”的。
二、快樂需求函數的構建
需求理論(也可稱為需要層次理論)是由美國心理學家馬洛斯基于行為科學提出來的。在本文看來,需求理論包含著3個基本規(guī)律:一是層級遞升規(guī)律,層級需求如階梯一樣逐級遞升;二是滿足前置規(guī)律,當較低層級需求滿足時,才會產生高一級需求,并且該順序不能逆轉;三是需求驅動規(guī)律,當完成某級需求時,較高一級的需求便會成為努力追求的“原動力”。如前所述,快樂與需求在一定條件下是一一對應的,因此快樂指數也應符合以上規(guī)律。如下公式所示:
以上我們基于需求理論以及需求與快樂之間的關系,簡單地構建了二者的函數關系。但若想此函數成立,我們還需要理清以下方面:一是成功或滿足是需求與快樂一一對應的充要條件,即只有在需求得到滿足后,我們才能感受到快樂;二是需要滿足的標準與程度是相對模糊的,再加之需求理論是建立在個人主義之上的,因此我們很難精確地計算快樂教學的效果,而只能大概描述之;三是快樂是人的內部心里感受,它很容易受到外部各種因素的干擾,因而該函數是在“理想化”的狀態(tài)下構建的。
三、快樂教學的實踐案例
根據以上對于快樂教學的實質的探討、內容的拓展以及快樂需求函數的構建,使得我們清晰了快樂教學的實踐思路、方向方法,即在解析高中學生音樂需求層級的基礎上重新設計教學策略。當然,在重構的過程中,我們需要把握幾個原則:一是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的各方面需求為設計核心;二是根據需求與快樂的層級規(guī)律進行設計;三是把握設計的“度”,切不可使學生“樂而望形”,走入歧途。
下面我們以人教版《高中音樂》(鑒賞)第一節(jié)“音樂與人生”為例來進行設計:
《音樂與人生》鑒賞課
1.學習內容:“草原放牧”(琵琶協奏曲《草原小姐妹》第一部分));第六(悲愴)交響曲;長江之歌;音樂要素及音樂語言。
2.學習目標:尋找音樂背后的人生,體味音樂人生的別樣美麗。
3.教學難點:音樂與人生的聯系,音樂元素如何表達多彩人生。
4.教學方法:需求分析法、內容漸進法、團隊協作法、個人體驗法。
5.教學過程:
6.教學設計評價:設計基本滿足了學生對于音樂的各方面需求,實現了“快樂教學”的目的。但由于學生的音樂基礎知識較差,許多任務在完成時還較困難。對此,我們的教師需要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體驗探索的樂趣。
總之,對于素質教育來說,快樂教育并不是唯一的“良方”,它只是在某一方面有效。對此,我們需要不斷地探索,學會取長補短、融會貫通、隨機應變,才能讓其在一定范圍內達到最優(yōu)化。
參考文獻:
[1]韓蓓.關于初中音樂教學改革的幾點建議[J].新課程學習(中),2011,(03).
[2]羅婷.對人音版初中音樂課程標準實驗教材的分析[J].企業(yè)家天地(理論版),2007,(08).
[3]史洪敏.多媒體在初中音樂教學中應用問題分析[J].新課程學習(基礎教育),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