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花
《語文課程標準》中對小學生的閱讀有明確的規(guī)定:“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有較為豐富的積累和良好的語感,注重情感體驗,發(fā)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閱讀日常的書報雜志,能初步鑒賞文學作品,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書閱讀淺易文言文。小學階段背誦優(yōu)秀詩文110篇(段)。六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100萬字以上?!边@么大的閱讀量,如果學生能做到有效消化,最大限度地得到積累,小學語文的教學就是最大的成功。
然而眾多教師指導學生進行閱讀的過程中往往都會遇到一個閱讀效果不理想的問題。有的學生閱讀興趣不濃,對布置的閱讀篇目,抱著“小和尚念經(jīng)——有口無心”的態(tài)度;有的學生掌握不住閱讀的方法,只看情節(jié),讀書不少卻收效甚微;有的學生讀書只停留在粗讀上,而不能上升到精讀和欣賞的層次,故而對范文妙處的領悟失之膚淺……出現(xiàn)這些情況的根源何在?責任在教師,關鍵是教師對學生的閱讀缺乏必要的和有效的控制。
論及對學生閱讀的控制,有些教師可能會產生誤解:學生的閱讀本就是興趣使然,為什么還要談對閱讀控制?控制多了,會不會扼殺學生的閱讀興趣?這里所說的控制是一種管理、指導、引導的方式,它通過對學生閱讀后反饋信息的搜集整理,經(jīng)過定量分析后,再制定具體的方案,從而有效對學生閱讀的過程和效果進行控制,進而讓學生掌握閱讀的技巧和方法。
一、編《閱讀表》,控制學生的閱讀過程
如何實現(xiàn)對學生閱讀過程的控制,通過多年的閱讀教學實踐的探索,我們給學生特意設計了一張《閱讀表》,要求學生在讀每一篇文章時,都按照《閱讀表》的步驟和要求去做。
《閱讀表》主要有這樣幾個要件構成:課題、本課學習資料(包括出處和內容)、新詞、生字詞查閱、好詞好句、結構分析、可取之處、閱讀存疑、自學隨想等?!皩W習資料”的出處可以是查閱書籍、詢問家長、網(wǎng)上下載等;“生字詞查閱”主要是檢查學生粗讀時是否對文字上的“攔路虎”輕易放過,從而達到“明白大意”的要求;“好詞好句”則讓學生對文章的精彩的語句、優(yōu)美詞匯進行摘錄,并在摘錄的過程中強化體會,養(yǎng)成一個“要拿西瓜,先撿芝麻”的習慣;“結構分析”則對學生對文章的某篇布局提出了較高的理解的要求,鍛煉學生“整體把握”的能力;“可取之處”,則能發(fā)揮小學生的獨創(chuàng)性,明白一個“向范文學什么”的問題,這可以有效檢驗學生的閱讀效果;“閱讀存疑”,是讓學生對自身解決不了的問題質疑,養(yǎng)成做好筆記,深入思考的習慣,并要求他們通過問家長、問教師、問專家等多種方法解決問題。對于一些美文、富有教育意義的文章,鼓勵學生寫自學隨想。當然,這種自學表格內容的設計會根據(jù)文章的類型而變換。小學生的閱讀果真能達到上述幾點要求,他們的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學習品行的鍛塑、學習效果的最優(yōu)化等目的就都達到了。
為了使學生有效掌握,我們先引導學生將《閱讀表》用到課堂學習的預習上。我們對三年級學生指導使用《閱讀表》預習課文后,課堂的壓力明顯減小,課堂討論和交流的時間多了,學生對文章的理解的過程清楚了,理解也就更精深了。如對《讓我們蕩起雙槳》這首詩歌,本來這首歌詞較為明白如畫,但學生在“閱讀存疑”一欄中給我們提出了一個非常有價值的問題:北海公園里的水面是個湖,為什么歌詞中寫著“陽光灑在海面上”?是不是歌詞寫錯了?原來北方將湖泊有叫著海的習慣,有些就叫湖為“海子”、“洱?!?,這里的“?!逼鋵嵕褪侵负?,而且此作者是因承了“北海”一詞而來的。這樣經(jīng)過探討,學生不僅理解了歌詞的大意,還了解了許多課外知識,對其今后的閱讀有著很大的幫助。
再以課外閱讀材料《望天門山》這首詩歌的教學為例,學生的“閱讀存疑”就幫助學生準確地理解了詩意。學生的存疑主要有這兩點:一是“兩岸青山相對出”中,為什么用“出”不用“立”,山是不動的,用“立”更準確;二是“孤帆一片日邊來”中,“孤帆”與“一片”語義重復。對前一個問題,我們引導學生體會乘車時對車窗外樹的感覺,大家一下子領悟了靜止的樹為什么會“動”,這里只有讓樹“動”起來,才是最準確的。詩人在江中放舟的感覺亦同乘車一樣,所以詩人用“出”不用“立”。對后一個問題解釋起來就較為麻煩。這里“孤帆”是一種借代用法,特指很小的船;“一片”則強調了小船的形單影只,側重點不同。雖然學生對此不能完全掌握,但三年級學生對一首古詩能探討得這么深入著實令人欣喜??刂茖W生閱讀過程,閱讀效果自然有了明顯的改進。
二、組織交流,控制學生的閱讀廣度和深度
小學生的閱讀由于受個人生活積累和經(jīng)歷的制約,各人對文章的感悟程度不盡相同。教學中組織交流,讓學生在交流中產生思維的碰撞,則更能控制學生的整體閱讀的廣度和深度。另外,學生通過大量的閱讀,拓寬了視野,增長了知識,教師要正視學生展示自己的欲望,通過交流也可以給他們提供一些展示的舞臺。同題比較、同文賞析、朗讀比賽等是我們經(jīng)常運用的交流形式。
“同題比較”是我們運用得較多的一種方式。這里的“題”是指主題。例如送別,學生可以找到好多詩歌《送汪倫》、《送孟浩然之廣陵》、《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等等,散文也有不少,就是學生的作文也能找到很多。學生在交流中通過共同的閱讀欣賞,接觸到了各種各樣的離情別緒,觸摸到了千姿百態(tài)的別離情懷,體驗情感、感悟生活。同題比較既是主題性的閱讀拼盤,解決了閱讀廣度的問題,又是一個情感教育的過程,更為學生的寫作拓寬了視野,積累了資料。
“同文賞析”是我們在閱讀交流課上常用的一種精讀方式,這種方式重在賞析。賞析的重點是玩味文章的妙趣所在,解決一篇文章“好在哪里?為什么好?”的問題。這可以激發(fā)學生閱讀的興趣,提高學生閱讀的品位,因為學生只有在閱讀中有所獲,他才會去閱讀,不管這種“獲”是知識的積累,還是情感的愉悅,或是心理的滿足。有人說:“真正的閱讀,是與文本作者心靈的對話?!边@話一點不錯。小學生如在閱讀過程中享受到了一種與人交流的樂趣,我們閱讀教學的目的就達到了。要做到這一點,教師就必須對其閱讀的深度進行引導和控制,淺嘗輒止是難以求得閱讀的樂趣的。例如,巴金的散文《海上日出》,這篇文章的妙處當然在日出前、日出中以及日出后的過程精妙描寫。但僅僅停留于此,距離閱讀欣賞的要求還不夠。我們以為要了解作者當時是在赴法國勤工儉學的路途中的重要背景,并要同當時中國的政治背景相映襯,讓學生體會作者掙脫重負、追求光明和欲學成后報效祖國的特殊而復雜的心路歷程,然后再帶著情感色彩,讓學生去欣賞這篇美文,那些自然界的景物便不再是孤獨的景,而有人的情感蘊含其中了?!熬芭c情融,景為情馭”才是這篇文章的根本要旨。王國維評詩時說“一切景語皆情語也”,道出了作文的奧妙。這樣一來,學生的閱讀深度自然得到了最好的控制。
“天天朗讀”是在學生前一天課外閱讀(每天不少于半小時)的基礎上,從中選擇學生最感興趣的片斷或短文,每天都利用晨讀課的前10分鐘,請一名學生走上講臺大聲朗讀,把閱讀的結果凝練地展示在師生面前。學生可以自由地評分,并簡要評價其朗讀的優(yōu)劣。然后,教師就學生朗讀的文章片斷,或主題、或語言、或情感、或結構等等,因文而異,提出兩三個小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思考,留下深刻印象。這樣日積月累,學生閱讀的廣度自然就得到了控制;在課外閱讀時,學生也會繼續(xù)延伸,就文章給自己提幾個問題,在不知不覺中也加深了閱讀的深度。同時,有效實現(xiàn)了對晨讀“放羊式”閱讀的規(guī)避,提高了晨讀的效率。
三、“文”“白”并重,控制學生的閱讀語感
閱讀學習既要發(fā)展學生的書面語言,也要發(fā)展學生的口頭語言。只有“文”“白”并重,才能有效地控制學生的閱讀語感。小學生在課文朗讀時的最大缺點是對課文的情感處理很難做到恰當,對書面語言的理解比較僵硬。我們可以運用復述將書面語言以口語形式表達出來的方式訓練,其實這是對學生提出了讀懂文章語言、消化文章語言、深化文章語言的更高的要求。
我們發(fā)現(xiàn),即使是一篇很經(jīng)典的、接近口語的童話故事,要轉化為口頭語言都不是易事。我們就以寓言《借尾巴》為例,看看學生對書面敘述語言與口頭敘述語言的轉換。原文:
老虎大王在森林里貼出布告:定于明天召開百獸大會。
小兔子看了布告以后,可發(fā)愁了,心里直嘀咕:大家都有各種各樣的尾巴,而我只有一條又小又難看的尾巴。唉,怎么辦呢?
小兔子一蹦一跳,一蹦一跳地,匆匆忙忙地出去借尾巴了。
如果要把這么簡單的意思用口頭語言表達出來,還要不給聽眾造成信息接受的障礙,不少學生改成這樣:
一天,森林之王老虎命令部下貼出一張告示,告示上面寫著:定于明天召開百獸大會。
小兔子看了布告以后,可發(fā)愁了,心里想:大家都有各種各樣的尾巴,而我只有一條又小又難看的尾巴。開會時,大家碰到一起,多不好意思呀!唉,怎么辦呢?對!我干脆去跟別的動物借條漂亮的尾巴裝裝門面,撐撐臉面。小白兔想到這里,高興地拍起了巴掌,為自己的聰明勁兒叫起好來。
說干就干,它一蹦一跳,一蹦一跳地,匆匆忙忙地借尾巴去了。
如果要改得恰當,就必須深刻地領會文章的內容、人物的情感,否則沒法使口頭語言表達得生動起來。從上面的修改,我們可以看出,書面語言向口頭語言的轉化存在一個再創(chuàng)作的過程。修改后的文字可直接用于口頭表達,邏輯性同樣嚴密,語言同樣生動,同時有效避免了書面語言具有的跳躍性給聽眾造成的接受障礙。這一轉換過程中,學生的語感顯然得到了訓練。
講故事的同時,還可以寫故事,將口頭語言轉換成書面語言,這樣,語言的結構形式、語體風格、感情色彩都可以讓學生在轉換中去感悟、體會,去學習、積累。則是體會語感的過程。語言的感情色彩不僅通過講督促學生反復體會,還可通過講,讓教師直接感性地檢驗其體驗的深度和準確度,從而有效地控制閱讀教學。
綜上所述,學生的閱讀過程、學生閱讀的廣度深度、學生閱讀的語感如能得到有效控制,閱讀效果就不言而喻了。掌握一點控制技巧,且能運用恰當,我們的閱讀教學就會漸入佳境,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就會得到較大的提高,也就能達到語文教學最大的成功。
(作者單位:江蘇省揚州市花園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