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延邊州延吉市延南小學校 金春蘭
兒童的生活是課程的基礎。陶行知先生曾說過“生活即教育”。新課程理念也倡導品德教學回歸生活,強調以兒童現(xiàn)實生活為課程基礎。在品德教學中我們要特別關注兒童正在進行中的現(xiàn)實生活,做到有實效性、針對性。
品德課程以兒童生活中的需要和問題為出發(fā)點,而非按學科知識的邏輯序列來構建課程;以兒童的現(xiàn)實生活為課程內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聯(lián)系兒童生活的活動為教學的基本形式;以在正確的價值觀引導下,實際地提高兒童的生活質量,有效地解決兒童生活中的問題,讓兒童在生活中獲得真實的發(fā)展為課程的基本追求。
課程以兒童生活為基礎,但并不是兒童生活的簡單翻版,課程的教育意義在于對兒童生活的引導,用經過生活錘煉的有意義的教育內容教育兒童。
所謂生活化教學,就是將教學活動置于現(xiàn)實的生活背景之中,從而激發(fā)學生作為生活主體參與活動的強烈愿望,同時將教學的目的要求轉化為學生作為生活主體的內在需要,讓他們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更好地生活,從而獲得有活力的知識,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在教學活動中我們要讓教室里兒童的感受在課堂中再現(xiàn)出來,使教材的范例性充分地得到體現(xiàn),使學生的生活經驗不斷地與教科書的思想觀念融合;讓教材中的兒童與教室里的兒童相依相伴,共同成長。
教材不是教學的唯一資源,學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經驗、感知體驗都是課堂教學的重要資源。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提出了“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充實教學內容”和“拓展教學空間”的要求,也就是在教學過程中要克服脫離兒童生活實際、說教式的教育方式。在品德教學中,我盡力做到把本課程的教學內容與學生豐富多彩的現(xiàn)實生活聯(lián)系起來。
兒童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fā)展,可以在各種活動中實現(xiàn)。 學生憑借教科書所呈現(xiàn)的話題,來激活自己的思想,學習人類的文化成果,發(fā)展自己的道德思維,提高自己的道德選擇能力。
角色扮演是品德教學中一個常見的課程呈現(xiàn)方式,在引導學生與文本進行對話,讓學生融入文本之中,讓文本中的情境形象、直觀地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喚起他們已有的經驗和體驗,并根據(jù)自己的認識水平參與辨析。
在教學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我們的品德教材非常貼近學生的生活,對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有著很大的促進作用,在學習過程中,我抓住教學的目標,通過小組討論,學生自主表演等形式教育學生怎樣做一個受“同學、親人、社會”歡迎的人。通過不同形式的角色扮演,學生對“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和感悟。
社會生活是最好的課堂,兒童應成為廣闊天地大課堂中的自主學習者。教學活動應走到兒童生活中去,應充分釋放兒童的生命潛能,激活兒童的創(chuàng)造精神,努力踐行“活動中育德,生活中育人”,突出“活動”與“滲透”,強調“實踐”與“體驗”。
蘇霍姆林斯基曾提出:童年時的生活是真正獨特的、光彩奪目的、不可再現(xiàn)的生活。在觀念上,教師要認識到我們手中是正在成長的活生生的生命,每個兒童都是大自然的作品,每個學生都享有學習的基本權利。當今的學生思想活躍,興趣廣泛,富有創(chuàng)新的潛力,獲取信息的渠道很多,對新事物的追求和敏感往往超過成人,教師是他們平等的朋友,愛他們是我們的天職。不尊重他們的人格,強迫他們服從,歧視頑皮兒童和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是對學生權益的侵犯。在行動上,教師要親近學生,貼近學生的生活,感受和了解學生鮮活的思想。我們認為,一旦我們走進兒童的生活,就會發(fā)現(xiàn)色彩斑斕的兒童世界,他們的想法是成年人所沒有的。
學生品德形成是一個長期的、復雜的、漸進的過程。在教學中,必須在立足課堂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模擬”生活,讓品德從生活中來,又回到生活中去,拓展教學時空。
如教學《規(guī)則有什么用》時,可以在讓學生模擬交通警察指揮交通,教育學生交通規(guī)則、模擬學生遵守公共秩序等場景,讓學生“真實”地體驗應該如何遵守規(guī)則,了解規(guī)則在人們生活中的作用,從而更好地糾正自己的言行。
在教學活動中,我們要善于結合課堂內的生活與課堂外的生活,教學應從課堂生活拓展到兒童的學校、家庭和社會生活,最大限度地、立體地整合各種教育資源。要讓學生積極地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并通過活動不斷豐富和發(fā)展自己的生活經驗。
在教學活動中有很多這樣的例子,如“為家鄉(xiāng)出點力”的活動中,學生提到了我們延吉市的城市環(huán)境及衛(wèi)生應該注意的現(xiàn)象,如亂穿公路、亂扔垃圾、隨意踐踏花園、破壞公共設施等現(xiàn)象正好與我們市正在進行的創(chuàng)建國家衛(wèi)生城市活動融合在一起,從這個活動中展開,使學生的養(yǎng)成教育得到培養(yǎng)。
總之,在教學中我們教師要樹立一種“教學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學”的觀念,既要讓教學走進兒童的生活,又要讓生活走進成長中的兒童。通過教學,把兒童與其真實的社會生活緊密聯(lián)系起來,有意識地把兒童帶回到真實生活中去,去觀察、感受、體驗、分析、反思他們的生活,使我們的品德教學能更加貼近兒童的生活,體現(xiàn)回歸生活,實現(xiàn)品德教育的生活化。
生活是教育的起點,也是教育的歸宿。兒童的現(xiàn)實生活對其品德的形成、發(fā)展具有特殊的價值。因此教育的內容和形式必須貼近兒童的生活,反映兒童的需要,讓他們從自己的生活出發(fā),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理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實現(xiàn)教育生活化。
有位著名教育家說過:學習就是學生的活動,社會生活是最好的課堂,而學生就應成為廣闊天地的大課堂中的自主學習者。杜威曾指出,學校的道德教育應該從兒童參加社會生活出發(fā),“離開了參與社會生活,學校就沒有道德目標,也沒有什么目的?!睂W生接受教育,接受磨練,也是為了更好地適應社會,更好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