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接受美學對英語閱讀教學的啟示
鄭小娟
(泉州理工學院商學院,福建泉州362200)
摘要:英語閱讀是國內學生提高英語能力的重要途徑。接受美學理論認為閱讀體現的是讀者、作者和文本三者之間的關系,強調讀者為中心,并提出“未定點”“空白點”理論和“期待視野”的概念,對現行英語閱讀教學帶來許多啟示:教師應以學生為中心,鼓勵學生獨立自主閱讀,補充學習背景資料,選擇合適的材料,引導學生進入閱讀角色,培養(yǎng)學生豐富的情感和想象力,使學生享受閱讀帶來的美學體驗和思想碰撞。
關鍵詞:英語閱讀;接受美學;教學
作者簡介:鄭小娟,碩士,助教,泉州理工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語教學。 金艷菊,碩士,講師,遼寧科技大學。研究方向: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
文章編號:1672-6758(2015)07-0105-3
中圖分類號:H319.37
文獻標識碼:A
Abstract:English reading is an important means to improve English language ability for students in China. Reception Aesthetics theory propose that reading reflects the relationship among readers, the author and the text, which emphasizes the reader as the center, and put forward the concept of “blank” and “horizon of expectation” and bring about plenty of enlightenment to English reading teaching: Teachers should take students as the center, encourage them to read independently ,conduct supplementary study of the background, choose the suitable reading material and channel them into roles in the books they are reading, as well as cultivate their rich emotion and imagination, so that students can enjoy the aesthetics of reading and powerful communication of thoughts.
基金項目:遼寧省高等教育學會十二五高校外語教學改革專項重點課題(WYZDB14051);遼寧科技大學2014青年基金項目(2014QN29);2015年度鞍山市社會科學研究立項課題研究成果(as20153033)。
一引言
根據美國語言學家克拉申(S.D.Krashen)提出的語言輸入假說,語言的使用能力,例如語法知識,口語能力等,不是靠教師或者父母“教”出來的,而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習者接觸大量的可理解性的語料之后自然而然地獲得的。[1]由此可見,學好一門外語,在學習者可接受范圍內的大量的語言輸入是語言習得的關鍵。而在國內,除了少數一線發(fā)達城市外,要營造一個良好的英語語言輸入環(huán)境是較為困難的。因此閱讀,作為一種簡單易行隨手可得的學習方式,成了國內學生的語言輸入的一個至關重要的環(huán)節(jié)。
20世紀60年代,德國康茨坦斯大學文藝學教授漢·羅伯特·姚斯 (Hans Robert Jauss) 提出了接受美學理論(Receptional Aesthetic)。它的核心理論是:對于一部文學作品而言,讀者的閱讀參與是非常重要的,否則即使已經出版成圖書也只能算半成品。“文藝作品的創(chuàng)作目的就是被閱讀或欣賞,它的社會意義、自身意義以及美學價值,正是在閱讀和欣賞的過程中被賦予的。”[2]對于大眾而言,面對同一個作品,每個讀者都有自己的獨特的見解,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他認為,一部文學作品的呈現實際上是一種三角關系,即作品、作者和讀者之間的關系。其中,讀者不僅不是被動因素,相反,它本身而言就是一種不可替代的創(chuàng)造歷史的力量,而不是單純地做出反應的環(huán)節(jié)。[3]他尤其強調讀者的主動的參與,認為這是至關重要的一個部分。同時他提出,文本接受是一種解釋活動,在未閱讀前,文本在字里行間有許多“空白點”“未定點”,等待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去“發(fā)現”“填補”。讀者閱讀的過程,實際上是對這些“未定點”“空白點”進行填補的過程??梢哉f,作品的意義不是文學作品本身賦予的,而是經過讀者閱讀后二次生成的,是讀者賦予了作品新的意義。[4]在開始閱讀之前,每一名讀者都有特定的“期待視野”:文學作品在被欣賞和詮釋的過程中,讀者的生活經歷,文化素養(yǎng),成長環(huán)境,理想抱負等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他們對文學作品的閱讀取向,這些又決定了每個讀者獨特的意向以及他們對接觸到的文學作品的評判標準。[5]
二接受美學理論給英語閱讀教學帶來的幾點啟發(fā)
1.“讀者中心”與自主閱讀。
現行的英語閱讀教學多呈現為“熱身-閱讀前-閱讀中-閱讀后”的模式,以詞匯、語法、句子的講解為主,常常把文章分解得支離破碎。另外,大量的考試、功利性地閱讀導致許多學生對英語的閱讀望而生畏。這些都很大程度上遏制了學生對英語閱讀的興趣,也違背了教授這門課程的初衷。接受美學強調讀者中心,重視讀者的主動參與、創(chuàng)造的過程,一個理想的讀者,是可以在閱讀中通過理解、欣賞或者評判文本的過程中感受到閱讀審美的享受和快樂。不論是通過聯想、欽佩、同情、批判或者遠觀的形式,他們能從閱讀中體會到文字引起的共鳴,一本好的作品可以被廣大讀者分享和體會。因此,在教學當中,要改變原有的教師單純講解、學生被動接受的局面,讓學生成為閱讀的主體,重拾閱讀的樂趣,提高學習效率。做到這一點,首先,在閱讀材料的選擇上,教師應該選擇學生樂于接受、容易引起共鳴的內容。題材的種類、文體的形式等也應盡可能豐富多樣。其次,在講解過程中,要重視學生的閱讀過程,課堂上預留適當的時間給學生自主、安靜地閱讀,取代傳統(tǒng)教學當中“滿堂灌”的教學手法。學生自由閱讀的時間,看似教師沒有做任何講解,實際上卻是閱讀最核心、最重要的部分,也是學生主動參與、主動創(chuàng)造的時候,教師可以在這個時候觀察學生的反應,給予及時的指導和糾正。第三,閱讀前,教師應該預先提問,拋磚引玉,讓學生猜想,激發(fā)閱讀興趣。例如,針對《新世紀大學英語綜合教程》第一冊第一單元的文章“Secret of Straight A Students”,教師可以先針對題目設問:這篇文章即將描述什么問題?大家覺得怎樣才能成為全優(yōu)學生?等等。待閱讀完成,再針對文章具體內容設定相應的問題,幫助學生理解。讓其自主閱讀,體會閱讀帶來的積極的體驗。
2.“期待視野”與閱讀題材選取。
接受美學理論中,“期待視野“是一個重要的概念。它指在文字作品閱讀過程里,讀者原有的知識、體驗、愛好、修養(yǎng)、思想理念等整體素質構成的對閱讀內容的一種欣賞要求和鑒賞水平。[6]“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學生原有的知識、結構、情感體驗等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他們閱讀的選擇和體驗,這些是單詞、語法等知識無法替代的。因此,教師在選擇教材的時候,要選擇盡量貼近學生學習、生活或者與專業(yè)領域相關的知識、素材,滿足學生的期待視野。如果對學習中文專業(yè)的學生選擇物理的相對論、宇宙起源等方面的英語閱讀材料,無疑會嚴重打擊大部分同學的學習積極性,很容易使他們在看到文章標題的那一刻就失去閱讀的興趣。相反,《雙城記》《呼嘯山莊》《霧都孤兒》等英文的小說一類題材,很容易引起他們的興趣。學習中文的學生需要閱讀大量書籍,增加英語原版小說的閱讀,可以讓他們感受到學習英語的妙處,同時豐富他們的專業(yè)知識。在授課之前,教師也要適當補充文章的文化、背景知識,因為不是所有的文章都能正好符合學生的“期待視域”,閱讀是永無止境的,教師要努力擴展學生的知識面,使學生漸漸形成相應的新的“期待視域”,閱讀材料的豐富多樣性,與學生閱讀水平的提高通常是成正比的。
選擇閱讀題材時,有時候也不單單要選擇適合學生的題材,還要適當地超出他們的“閱讀視野”。 正如蘇聯心理學家維果斯基提出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所言,在教師的幫助下,學生可以接受略高于現有水平的知識傳授??梢赃x擇難度略大,略微超過學生已有知識、水平的閱讀材料,閱讀選題的新穎、內容的獨特,往往給學生意外的驚喜,引起更強烈的情感體驗。
3.“空白點”“未定的”帶來的啟示。
根據接受美學的“空白點”“未定點”理論,閱讀不是孤立的單詞、詞組、句型的理解,而是在整個篇章的閱讀過程中,學生對文中的“未定點”“空白點”進行挖掘、解釋和填補。教師在教學過程當中,要給予學生獨立閱讀、獨立思考的時間,并適時提出相應的問題讓學生思考,幫助學生填補“空白點”。 文本的單詞與單詞、句子與句子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正如閱讀理解題解答過程中我們常常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一樣。讓學生靜心閱讀,獨立思考字里行間的聯系,即“空白點”“未定點”,才能讓學生真正讀懂文章,引導學生進入角色,站在作者的立場,忘我地閱讀,體會閱讀帶來的愉快的體驗。傳統(tǒng)的閱讀教學認為閱讀就是逐字逐句的讀懂甚至翻譯下來,殊不知這誤讀了閱讀的真正含義。讀懂了每一個單詞、每一個句子甚至每個句子的句法成分并不代表閱讀的成功,試想我們在閱讀中文報紙書籍的時候,是否會對每一個詞語咬文嚼字、對每個句子劃分成分呢?那樣做無疑是非常可笑的,相信即使是一年級的小學生也不會那么做。拿我們閱讀中文報紙為例,通常我們的閱讀非常跳躍,給每個字的時間很短,幾乎是一掃而過,而當我們遇到自己感興趣或者認為重要的內容時,會自動地慢下來停留在某一段文字,變得非常專注。在這個專注的過程中,大腦迅速搜集整理文字給予的信息,在內心留下紛繁復雜的情感體驗,這種體驗不僅因人而異,而且會隨著時間、地點的改變而改變。在某些特定的時候,甚至會讓讀者產生“忘我”的感覺,仿佛時間停滯,當停下來卻發(fā)現時光飛逝,這就是人們遇到自己感興趣的事情的時候產生的自然的反應。這樣的閱讀才是真正的閱讀,此時的閱讀是連貫的、自然的過程,所謂的文本中的“空白點”在此時會由大腦自然而然的無縫地填補上。而在英文的閱讀當中,我們同樣希望可以達到這樣的效果。教師要引導學生自然地閱讀,傳統(tǒng)的閱讀往往以回答幾個預設的問題為目標,顯得過于刻板,因此教師要鼓勵學生“忘掉”閱讀的任務,“忘掉”四選一的選擇題或是二選一的是非題,而把注意力轉移到自己真正感興趣的內容,專注于閱讀本身,讓這個過程更加自由。這樣的閱讀才是真正有效的閱讀,即填充了“空白點”的閱讀。
雖然閱讀過程主張讓學生更加自由,但是不代表閱讀就完全自由散漫。學生有了自由積極的閱讀體驗做基礎,下一步教師應該引導學生進行大量的訓練。閱讀的數量多少也是評價一個學生閱讀水平的重要標準之一,欲取得好的成果,勤學苦練必不可少,這是一個“量”的積累的過程,但強調此處的閱讀仍然必須是有效的,那是“質”的要求。
鼓勵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引導他們從不同的視角進入文本當中,可以把自己設想成主人公,暢游文字帶來的另外一個時空環(huán)境,或者從欣賞贊美的角度享受作者創(chuàng)造的勞動果實,抑或是批判對立的角度,享受閱讀體驗引領的思想的碰撞。這無疑是最完整、豐富的閱讀體驗,是最好的填補“未定點”方式。堅決杜絕用統(tǒng)一的“標準答案“去約束學生的思維。教師在課堂上要努力培養(yǎng)學生發(fā)散思維、逆向思維的能力,引導學生針對教師提出的具體問題直抒胸臆,各抒己見,不設過多的限制。另外,“空白點”的填補很大程度上依賴學生的日常生活經驗、情感體驗,教師在教學中要增強學生情感的培養(yǎng),不光傳授書本知識,更應多讓學生參與社會實踐,增長見識,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水平。例如,可以帶領學生游覽自然風光,與自然親密接觸,培養(yǎng)他們對土地的熱愛、對環(huán)境的珍惜。創(chuàng)造直接的情感體驗,這些遠比讀幾篇課文來得生動形象。
三結語
當前社會是一個信息化的社會,英語作為一門國際化語言被越來越多地使用,學好英語對提高學生素質、增強就業(yè)競爭力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最大限度幫助學生發(fā)揮主觀能動性,使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體會到學習的樂趣。接受美學理論使我們從新的角度認識了英語閱讀教學,使我們在教學中更大限度地發(fā)揮師生的潛能,提高教學質量,培養(yǎng)出適應社會發(fā)展的新型人才。
參考文獻
[1]邢潤梅.克拉申二語習得理論與英語聽力教學[J].忻州師范學院學報,2008.(6):122.
[2]藍利萍.淺談接受美學的讀者觀[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11):225-227.
[3]劉純德.姚斯、伊瑟爾及其他—漫談接受美學[J].天津外國語學院學報( 綜合版),1994( 3):45.
[4]H·R·姚斯,R·C·霍拉勃. 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M]. 周寧,金元浦,譯. 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137.
[5]周游.從接受美學淺談高職學生英語閱讀能力的提高[J].湖南大眾傳媒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4(3):87.
[6]曹宗蘭.接受美學對大學英語閱讀教學改革的幾點啟示[J].龍巖學院學報,2009(8):92.
The Inspiration from Reception Aesthetics for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Reading
Zheng Xiaojuan
(Quan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Quanzhou, Fujian 362200, China)
Key words:English reading; Reception Aesthetics; teaching
Class No.:H319.37Document Mark:A
(責任編輯:宋瑞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