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邵武市明鴻中學 354000)
依托文本,打造“語文味”課堂
元青云(福建省邵武市明鴻中學 354000)
傳統(tǒng)語文課堂“語文味”缺失。語文味是學生在聽課過程中,產生的一種陶醉、忘我的快感,是課堂的生命,是培養(yǎng)語感的關鍵。打造“語文味”課堂的方法是:巧設導語,醞釀“語文味”;低吟淺誦,誦出“語文味”;含英咀華,悟出“語文味”;潤物無聲,釋放“語文味”。
語文教學“語文味”誦讀感悟寫作
“語文味”最先是由語文教學界名師程少堂老師提出的。他認為,“語文味”就是語文教學中,體現出語文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和諧統(tǒng)一的基本性質,以共生互學的師生關系為前提,通過情感激發(fā)和語言品味等語文手段,讓人體驗到的一種令人陶醉的審美快感。程少堂老師的“語文味”理念,指出了語文教學的精髓。筆者認為,語文味是指在語文教學中,主要借助激發(fā)情感和品味語言、反復誦讀等教學手段,使學生情感、思維、語言都充分調動發(fā)揮,具有個性體驗,從而產生的一種陶醉、忘我的快感。
(一)教師方面
當下有些語文教師,為了考試成績急功近利,上課面面俱到唯恐遺漏知識點,忽視了所教文本的美感,而是一味地、支離破碎地“科學”分析文章,把語文課上成了知識課,破壞了語言的美感。也有的教師為了追求課堂的熱鬧做“花架子”,在教學活動中沒有遵循語文教學的規(guī)律,沒有將教學活動“語文化”,而是讓學生在課上盲目探究,或長時間地聆聽音樂、欣賞圖片、無主題地討論、搶答等等。表面看來課堂熱鬧,學生活動非常多,但學生所進行的活動很多都與語文無關。
(二)學生方面
學生面對繁多的數理化作業(yè),題??鄳?zhàn),沒有時間閱讀。網絡、網游的喧囂,使學生無法靜心閱讀。課堂上眼花繚亂的課件,也讓學生本末倒置……這些都弱化了,擠占了學生的閱讀。缺乏閱讀量,缺乏閱讀體驗,使得學生“文人”味少,現實味多。
(三)評價方面
隨著時代的推進,教育改革也在不斷地推進,評價體系也越來越趨向科學,越來越完善。但不可否認的是學生、教師還是圍著“高考”這指揮棒團團轉,因而課堂上教師拼命滿堂灌,學生拼命記筆記,課后拼命背,依然是當前語文教學的主要模式……這些都束縛著我們當前的語文教學,導致課堂“語文味”不足。而“語文味”的缺失,也使得學生語文領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的下降。所以在新課改背景下,打造“語文味”課堂是勢在必行的。
(一)巧設導語,醞釀“語文味”
導語是一堂課的“頭”,上好一堂課,必須從“頭”開始。教師若能在新課伊始,設計一段“情味”導語,既能吸引學生注意力,又會激發(fā)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使師生、生本、生生間產生情感的“共鳴”。比如,教學余光中的《鄉(xiāng)愁》時,我設計導語是:鄉(xiāng)愁是一曲古老的歌,從古唱到今。如王灣的“鄉(xiāng)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崔顥的“日暮鄉(xiāng)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鄉(xiāng)愁牽系著親人的期盼和眼淚,是席慕蓉筆下的清遠的笛,朦朧的月。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臺灣詩人余光中的《鄉(xiāng)愁》,傾聽郵票、船票、墳墓、海峽的故事,感受臺灣詩人發(fā)自內心的呼喚吧!在這種美的語言熏陶下,學生淡淡的鄉(xiāng)愁被喚醒,情感才會豐富起來,對課文的理解也就“盡在不言中”了。
(二)低吟淺誦,誦出“語文味”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碧K東坡也有“故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等名言警句。這些實質都強調“讀”的重要性。語文教學離不開誦讀,誦讀是語文教學的法寶。誦讀是讀者與文本的碰撞、融合,可以讀傳知、悟情,以讀啟思、悟理。而且,通過讀,可以提高學生聽、說、讀、寫的語文能力。例如,在教學高爾基的《海燕》時,我設計了三個朗讀環(huán)節(jié):(1)初讀,理思路;(2)再讀,繪形象;(3)品讀,悟感情。以讀貫穿教學始終,通過多層次的讀,以朗讀為主線,架設起學生與文本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和諧的橋梁,讓學生感悟到了文章的美,美文需要美讀,在“讀”中感悟文章的思想情感和語言特色。
此外,一堂語文課,教師要多角度地調動學生的感官,引領學生進入課文所設置的優(yōu)美情境中,充分地激發(fā)學生的審美情感,藝術性地朗讀處理往往也能渲染情感,引起學生與文本共鳴,這樣一堂充滿濃濃語文味的課堂自然孕育而成。
(三)含英咀華,悟出“語文味”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感情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闭Z文教學應該是一種潛移默化的熏陶,悟的過程就是通過閱讀和思考語言文字的內涵,去咀嚼語言文字的滋味,去體驗語言文字的感情,有靜思默想,才有共鳴。如在教朱自清的《春》時,我設計了這樣的環(huán)節(jié):請學生閉上眼睛聽課文配樂朗讀,想象自己置身于春天里,調動身體的各種感官來感受春天……這樣,教材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文字中靜止的感情變?yōu)樘鴦拥那楦?,把自己也帶進課文的情境中去了,潤物無聲。
(四)潤物無聲,釋放“語文味”
“腹有詩書氣自華”,僅僅讀出“語文味”,還是不夠的,更要將它內化為能力,運用于作文,要寫出語文味。寫才是語文教學的終極目標。葉圣陶先生說過:“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憑借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與作文的熟練技能……”教師“語文味”的引導,要能幫助學生拓展思路,馳騁想象。例如,在教完老舍的《濟南的冬天》后,我是這樣布置作文的:春游芳草地,夏賞綠荷池,秋飲黃花酒,冬吟白雪詩,多么愜意??!四季景色,美不勝收。生活中并不缺乏美,關鍵是要有發(fā)現美的眼睛。如果你發(fā)現了美,感受到了美,請不要吝嗇你的贊美,不妨用你最喜歡的方式把它表達出來吧。以“的冬天”為題,寫一篇作文。在學習課文后進行寫的訓練,是在積累語言,運用語言,是用語言贊美美好的心靈,贊美美麗的大自然。這些像春雨一樣無聲無息地浸潤著學生的心田,輕輕滲透著他們所不知道的人生觀、價值觀。
只有教師善于挖掘文本中的“文思點”,巧妙啟發(fā),創(chuàng)設情境,點燃學生創(chuàng)作的激情,就能讓他們的作文具有濃濃的語文味。這樣,我們才會聽到學生靈動的語言,看到他們神采飛揚的表情,感受到他們敏捷活躍的思維和心靈成長的愉悅。這樣的語文學習,是一種享受。這樣的魅力課堂,才是師生煥發(fā)生命活力的精神樂園。
總之,一堂好的語文課,必須得有“語文味”?!罢Z文味”是語文課堂的靈魂,更是語文教師所應該追求的一種境界。富有“語文味”的學習,將給學生帶來“天光云影”,引導學生走出原先較為狹窄的精神洞穴,感受文學的魅力,體味民族文化的馨香,感悟言語世界的奧秘,領略真善美的真諦。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
[2](蘇)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教育出版社.
[3]語文教師教學用書.人民教育出版社.
[4]鼎尖教案(人教版).延邊教育出版社.
元青云(1972-),中學語文一級教師,現任職于福建省邵武市明鴻中學。
(責編 張翼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