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敏利
【關鍵詞】初中數(shù)學 預習策略 探微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01A-
0114-02
新課改以來,學生的學習方式已經由傳統(tǒng)的接受式學習向主動探究轉變;教師也由傳授者的角色向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促進者的角色轉變。因此,教師要有更強的適應性和靈活性。預習是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主要途徑,指導學生做好數(shù)學預習,可以讓我們的數(shù)學課堂更加活躍,更能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性,課堂效果更好。但現(xiàn)在的學生大多數(shù)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預習習慣,多數(shù)學生還是“圍著”教師轉,課堂教學效果總是不盡如人意。因此,指導學生學會預習就成為一項非常重要的教學任務。
一、布置任務指導學生預習
布置任務預習法是一種最傳統(tǒng)的預習方法,教師要對自己提出高標準嚴要求,對相關學習內容進行認真研讀,提出有價值、有吸引力,能讓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和探索興趣的預習任務,引導學生學會思考問題的方法,避免學生產生“預習就是看一遍書本內容”的錯誤思想。筆者認為,在預習之前,針對教學內容布置預習任務,最好的方式是設計導學案。如在人教版八年級下冊《平行四邊行的性質》一課教學中,筆者設計了一份導學案。
活動一:探究平行四邊形的定義
問題1:剪兩張全等的三角形紙板,利用這兩張紙板,你能拼出四邊形嗎?
問題2:觀察拼出的四邊形的兩組對邊有怎樣的位置關系?說說你的理由。
(1)平行四邊形的定義:這個定義包含兩層意義:① ;② 。
(2)平行四邊形的表示:平行四邊形用符號“ ”表示,平行四邊形ABCD記作“ ”,讀作“ ”。
問題3:畫一個平行四邊形,與同學交流你的畫法。
活動二:探究平行四邊形的性質
1.采用你所學過的方法(如度量、平移、翻折等),與同學互相討論平行四邊形的性質,并把結論寫下來。(從三個方面寫出結論:邊、角、對角線)
練習:已知平行四邊形一個內角的度數(shù)是75°,你能確定其他內角的度數(shù)嗎?
2.你能利用學過的全等知識證明你的結論嗎?
活動三:運用平行四邊形的性質解決實際問題。(課本P43練習1,練習2)
活動四:探究兩條平行線間的距離
復習:兩點的距離、點到直線的距離
什么叫做兩條平行線之間的距離?如何測量兩條平行線之間的距離?
練習:課本P50習題第7題
學生在小學已經學過平行四邊形的一些知識,因此預習過程中沒有太大的困難,大部分學生能夠很好地完成一些基礎練習,這樣,在課堂上,只需要認真聽老師講解自己弄不清楚的問題,就能夠爭取更多的時間練習,較好地掌握這節(jié)課的內容。
二、利用新舊知識結合點進行預習
在預習過程中,為了更好地理解新知識,歸納出新知識的重點、難點,教學時教師就需要復習、鞏固、補習與新知相聯(lián)系的舊知識,讓新內容與舊知識聯(lián)系起來,做到“溫故知新”。因此,在預習時,教師要指導學生閱讀復習學過的舊知識,以便于學生更好地學習本節(jié)新課的內容。如在學習《勾股定理》練習課時,筆者先讓學生復習前一個學期學過的實數(shù)一章中,如何在數(shù)軸上找到表示一個無理數(shù)的點的畫法,并讓學生思考為什么這樣畫出來得到的點表示的數(shù)是無理數(shù)。通過設計這樣的要求,學生很容易畫出任意長為無理數(shù)的線段,并且可以記住一部分能構成直角三角形的三條線段的長度,也為學生學習下節(jié)課《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嘗試練習或利用課后作業(yè)、習題預習新內容
數(shù)學學科的一大特點就是要用數(shù)學知識解決問題。學生在預習過程中,通過自己的努力初步理解和掌握了新的數(shù)學知識,再通過練習或作業(yè)檢驗自己預習的效果。對于一些較簡單的、并且與上節(jié)課內容有關聯(lián)的學習內容,特別是計算類的內容,可以在上節(jié)課布置課后練習或作業(yè)時,適當布置學生去完成,如果感覺有困難,可以提示學生預習例題,然后按自己理解的程度再次嘗試練習。一般情況下,學生是能夠獨立完成的,但可能會遇到一些問題卻沒發(fā)現(xiàn),在下節(jié)課講解時,學生有了對比,印象就比較深刻。
如在學習《一次函數(shù)的圖象》前,上節(jié)課內容布置作業(yè)時,筆者增加了一道與下節(jié)課內容相關的課后作業(yè)。
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標系中畫出下列函數(shù)的圖象,并回答問題:
(1)y=x,y=x+1,y=x-4
(2)y=-x,y=-x+1,y=-x-1
每個小題中的幾個函數(shù)圖象的形狀是什么?有什么關系?y隨x的值怎樣變化?
學生通過畫圖,可以得出一般式的一次函數(shù)圖象與正比例函數(shù)圖象之間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在講解一次函數(shù)圖象時,學生的積極性都很高,可以自己總結出一般式的一次函數(shù)圖象特點及性質,體現(xiàn)了學生的主體性。
四、讓學生動手實驗操作進行預習
在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下,學生不但要重視結果,更應該重視學習的過程,對數(shù)學知識的學習,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學生只有親歷了數(shù)學知識形成的過程,才能“知其所以然”。在學習新內容之前讓學生親自動手做一做、試一試,通過動手操作和觀察思考,探究規(guī)律、總結方法,不斷生成新知。利用這個特點,在有關圖形課中,可以布置學生在課前準備一些道具進行實驗操作、交流總結,碰到問題可以預習新的學習內容,看看是否能夠得到啟發(fā),完成實驗操作。
例如探究《平行四邊行的性質》時,可以讓學生自己裁剪兩個全等的三角形,通過自己拼圖總結平行四邊形的性質,并利用拼圖的結果及全等的方法證明結論。
又如準備講授《勾股定理》時,可以事先布置學生完成一道動手操作題:有5個邊長為1的正方形,排列形式如圖:
請把它們分割后拼接成一個大正方形。
學生一開始認為容易,但是在實際操作時就碰到困難,通過交流,有些學生會看到勾股定理的章前圖,受到啟發(fā),能夠拼出一個大正方形。并且在課堂上,利用勾股定理可以證明這樣拼出來的大正方形的面積為什么與原來五個小正方形的面積和是相等的。
動手操作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通過動手操作、歸納總結,學生印象深刻,無須死記硬背一些定理,可以讓學生的學習更加輕松有趣。
在教學中,如果能夠很好地指導學生對將要學習的知識進行預習,可以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主動探究的精神,可以提高學生的聽課效率,減少學生課后錯題管理的時間,豐富學生的課外知識。
(責編 林 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