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輝菊(河南省輝縣市中醫(yī)院,河南 輝縣 453600)
安腸散治療腸易激綜合征34例觀察
姚輝菊
(河南省輝縣市中醫(yī)院,河南輝縣453600)
[摘要]目的:觀察安腸散治療腸易激綜合征的療效。方法:71例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34例口服安腸散,對照組口服馬來酸曲美布汀片。結果:總有效率治療組91.2%,對照組73.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安腸散治療腸易激綜合征效果較好。
[關鍵詞]腸易激綜合征;安腸散;對照治療觀察
筆者自擬安腸散治療腸易激綜合征34例療效滿意,總結如下。
共61例,均為2009年5月至2014年12月我院門診患者,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34例,男15例,女19例;年齡20~69歲,平均45.1歲;病程9個月~10年,平均4.96年。對照組37例,男17例,女20例;年齡19~65歲,平均47.1歲;病程6個月~13年,平均5.12年。兩組性別、年齡、病程及伴隨癥狀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參照《實用內科學》[1]。以腹部易感或脹痛頑固性發(fā)展,近3個月每月發(fā)病3日以上,同時伴有癥狀可隨排便緩解、排便次數改變、大便性狀改變中的2項即可診斷。經結腸鏡或X線鋇劑灌腸檢查排除結腸器質性病變等引起的排便異常。
治療組:自擬安腸散。柴胡10g,黨參15g,陳皮10g,炒白術12g,茯苓15g,川芎6g,香附6g,枳殼6g,芍藥6g,甘草3g。腹瀉者酌加烏梅、五味子、訶子,腹痛者酌加川楝子、延胡索、丹參,便秘者酌加全瓜蔞、大黃、厚樸、枳實,腹脹者酌加木香、萊菔子、大腹皮,陰虛津虧酌加玄參、生地、麥冬,脾虛甚者酌加山藥、炒薏苡仁、蓮子,氣虛甚者酌加黃芪。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早晚2次溫服。
對照組:馬來酸曲美布汀片或膠囊治療,每次0.1~0.2g,每日3次口服。
兩組均3周為一療程。
完全緩解:癥狀、體征消失,療效指數大于等于95%。顯著緩解:癥狀、體征改善,療效指數75%~94%。部分緩解:癥狀及體征有限好轉,療效指數25%~74%。無緩解:癥狀及體征未發(fā)生改善或加重,療效指數小于25%。療效指數=[(治療前總積分-治療后總積分)/治療前總積分]×100%。
兩組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 例(%)
王某,男,42歲,2012年11月3日初診。間斷性腹痛腹瀉3年。每次復發(fā)均以情緒、飲食、或勞累為誘因。1周前因家庭瑣事誘發(fā)腹瀉伴下腹部隱痛,發(fā)病第1天晨起腹部隱痛,便意急,大便軟,尚有型,早飯后1次,大便不成型、且有泡沫,第2天開始大便1天4~5次,量少無膿血,有排便不盡感,便后腹痛減輕。服馬來酸曲美布汀膠囊效果不明顯。納眠可,小便調。舌質暗紅體胖大邊有齒痕、苔白,脈弦細。西醫(yī)診斷為腸易繳綜合征。中醫(yī)診斷為泄瀉,肝郁脾虛證。治宜健脾理氣,燥濕止瀉。自擬安腸散加減。柴胡10g,當歸10g,陳皮10g,炒白術12g,茯苓15g,川芎6g,香附6g,枳殼6g,芍藥9g,五味子12g,川梀子9g,黃芪15g,甘草3g。每日1劑,水煎2次,取汁約500mL,分早、晚2次溫服。服3劑后,大便1天2次,質稠但不成型,腹痛減輕。上方去香附、川芎,加柴胡至12g、陳皮至15g。繼繼服5劑,腹痛腹瀉癥狀基本消除,續(xù)服5劑以鞏固療效,1個月后隨訪未復發(fā)。
腸易激綜合征屬中醫(yī)“腹痛”、“泄瀉”、“便秘”范疇。多由稟賦不足,脾胃虛弱;外邪內侵,或飲食不節(jié),損傷脾胃;憂思傷脾,惱怒傷肝,肝氣橫逆乘脾;水濕不行,痰濕內阻,日久不治,損傷脾腎等所致。水濕、痰瘀、食積阻滯中焦氣機,致使腸道功能紊亂。治當疏肝健脾。安腸散方中柴胡疏肝解郁,黨參益氣健脾,香附理氣疏肝,川芎活血行氣以止痛,茯苓、白術健脾滲濕,陳皮、枳殼理氣行滯,芍藥養(yǎng)血柔肝、緩急止痛,甘草調和諸藥。諸藥相合,共奏疏肝解郁、行氣止痛、健脾祛濕、消脹除滿之功,故治療腸易繳綜征效果較好。
[參考文獻]
[1]陳灝珠.實用內科學[M].12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6:1948-1950.
[2]王永清.痛瀉要方合四君子湯加味治療腸易激綜合征腹瀉臨床研究[J].北京中醫(yī)藥,2014,33 (6):458-459.
[收稿日期]2015-05-15
[中圖分類號]R256.347.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4-2814(2015)10-09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