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林輝
摘要:教學原則是指整個教學過程中的基本要求和指導原理,《學記》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論著。其中蘊含著的知行合一、教學相長、藏息相輔、循序漸進、因材施教和啟發(fā)性教學原則,對如今語文教學仍具有借鑒和指導作用。
關鍵詞:《學記》;語文;教學原則
無論是知行合一、教學相長、藏息相輔,還是循序漸進、因材施教、啟發(fā)性原則,都是教學經(jīng)驗的高度概括。《學記》的歷史意義和理論價值都很重大,它為我國的教育教學發(fā)展提供了原則性的指引。《學記》中概括出的教學原則經(jīng)受了歷史與時代的檢驗,其科學性、合理性無疑有益于教學。
一、 知行合一原則
“知行合一”最早由王陽明提出,教育家陶行知的名字也由此來,他推崇“知行合一”學說,故取名“知行”,發(fā)表《行知行》認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足見其對知識與實踐相結(jié)合的教學的贊賞?!秾W記》中“雖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這表明實踐出真知,是“知行合一”原則的萌發(fā)。我們在語文教學中,應堅守“知行合一”,從教育實踐中歸納總結(jié)出正確的教育認知,同時將科學的教育理論應用于自己的語文教學實踐中。
二、 教學相長原則
《學記》中有論述“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教與學是相互促進提高的,教育別人和向別人學習是相伴相依的。韓愈也談到:“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弟子的學識才德的某一方面并不一定比老師差,老師也能從學生身上獲得知識人格的啟發(fā)和感悟,從而促進教育工作的改善。學生的學與教師的教密不可分。教師“授人以漁”,有助于學生學習的順利開展,促進學習能力的提高。師生的互動和平等對話能使教學更加順暢、有效地進行。教與學互相影響,當教與學達到和諧共進的狀態(tài)時,師生可以在教學中互惠。教學相長的教學原則,教導我們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既不能過分強調(diào)教師教導的作用,也不能過分強調(diào)學生自學的效能,而應該使教與學和諧交融,使學生在教學中成長,使教師在教學中日益成熟完善。
三、 藏息相輔原則
人的精力畢竟是有限的,不能像機器那樣晝夜不息地運作?!秾W記》里寫道:“故君子之于學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其中充分說明了學習與休息,課內(nèi)與課外,“正業(yè)”與“居學”相結(jié)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藏息相輔,往往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語文教學得張弛適度,勞逸結(jié)合,語文與生活共進?!安亍迸c“息”不可偏廢,認真聽語文課可以提高語文成績,看一場與語文相關的話劇或電影同樣有效。從預習的角度來說,“居學”是“正業(yè)”的前提條件;從復習的角度來說,“居學”是“正業(yè)”的鞏固強化。學生可以在休息中消除學習的疲憊感,利于保持學習的興趣和干勁。從心理學角度來看,藏息相輔是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的保證,可以使學生學得輕松愉快,使教師教得順心暢快。如今,有些學校為了追求升學率,取消或忽視課外活動,顯然違背了藏息相輔的教學原則。而“大語文教育觀”的倡導,是對藏息相輔原則的遵循和活用。
四、 循序漸進原則
針對當時教學“及于數(shù)進而不顧其安”的弊端,《學記》里引用了《兌命》“敬孫”的主張,提倡循序漸進?!把颉狈蠈W生身心發(fā)展順序性和階段性的規(guī)律,“漸進”即是表明教學要做到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低級到高級,由具體到抽象,引導學生逐步掌握知識和技能。循序漸進反對的是盲目冒進和難易無序,高速度高難度和太淺太易太慢常常不利于語文教學。循序漸進原則要求語文教學按照語文教材內(nèi)容的邏輯順序和學生認知的邏輯順序進行。這樣做,不僅尊重了語文學科知識固有的邏輯系統(tǒng)性和整體性,加強新舊知識間的聯(lián)系,而且把握到了學生認知活動的有序性,適應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惟有學會了行走,方能學習奔跑。倘若沒有學會走就開始學習跑,只會摔得遍體鱗傷。語文教學要遵守循序漸進原則,字詞句篇、語修邏文一步一個腳印,寫話、習作、寫作按部就班,打下堅實的語文基礎。
五、 因材施教原則
孔子在其教學中就積極主張“因材施教”,而《學記》從反面切入這個原則,“教人不盡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拂)”說明教學沒有做到因材施教會使學生產(chǎn)生厭惡學習、怨恨老師的后果,即使完成了他的學業(yè),他的學業(yè)被遺忘丟棄的速度也一定很快,這樣的教學是不成功的。從心理學角度來看,學生身心發(fā)展具有不平衡性和差異性。了解學生的興趣、特長和成長背景,以及學業(yè)水平現(xiàn)狀,有助于教學做到有的放矢,促使師生和諧相處。如果一個具有朗誦才華的學生,你拼命教導他去寫書法;一個具有書法特長的學生,你拼命教導他去演講……這無疑是要磨滅學生興趣,扼殺學生天賦,貽誤天下蒼生。在統(tǒng)一要求下,尊重學生個性特征,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發(fā)揚其優(yōu)勢并改善其劣勢,使其學習潛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fā)揮。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從古今到未來,都應是戮力堅持的原則,它永遠都不會過時。
六、 啟發(fā)性原則
“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遵循啟發(fā)性教學原則是“教之所由興”的原因之一,在教學過程中因勢利導,利于激發(fā)學生求知欲,發(fā)揚教學民主,創(chuàng)造活躍的教學氛圍。啟發(fā)性原則重在度的把握、分寸的拿捏,引導而不牽制,強化積極性而不壓抑,啟發(fā)而不直接回答,而是在適當?shù)臅r候給予學生及時、必要的點撥。啟發(fā)性教學原則與今天我們語文課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構(gòu)建開放有序的語文課堂的中學語文課程理念相一致。貫徹啟發(fā)性原則,啟發(fā)學生的思維,讓學生的思維與語言共同發(fā)展。
《學記》中的教學原則雖是先秦時期儒家教育思想的結(jié)晶,仍可有效指導今天的語文教學實踐。教學的內(nèi)容、手段跟隨時代已有了較大變化,教學原則也應在原有基礎上不斷豐富完善。應用《學記》里的這些原則于語文教學之中,應主動靈活,在批判中繼承。在實際教學中,不應為了死守原則而失去教學原本的活力與趣味,不片面夸大某個教學原則,將單一的教學原則絕對化,而應發(fā)揮這些語文教學原則的綜合效用、整體功能,不斷尋求原則的最優(yōu)化整合。
(作者單位:廣東省臺山一中大江實驗中學)
參考文獻:
[1]Thomas E L,& Robinson H A.Improving reading in every class:A sourcebook for teachers.Boston:Allyn&Bacon.1972.
[2]《全日制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解讀.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3]《全日制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
[4]陳蘭芬: “提前積淀,妙筆可以生花——初探小學英語寫作課堂中的預習”. 《啟迪與智慧(教育) 》2013(5)
[5]陳燕:課前預習讓學生贏在英語課堂上.《青少年日記(教育教學研究)》.2013
[6]江悅:“以學生為主體英語教學模式中的學習策略訓練”.《職業(yè)技術教育》,2006(11)
[7]司繼偉,張慶林.自我監(jiān)控策略的培養(yǎng).《學科教育》.1999(2).
[8]張孔儀:“西方中小學閱讀教學策略研究述評”. 《外國教育研究》1999年第4期
[9]張 孔:“給足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運用學習策略的基本條件”.《外國教育研究》1999年第4期
[10]張仲萍.如何在英語教學中滲透學習策略的培養(yǎng).《中等職業(yè)教育》.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