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曉亮
米芾書《蕪湖縣學記》考
桂曉亮
《蕪湖縣學記》碑是米芾晚年書法作品。此碑迄今未能被當代書法界人士所廣泛了解,人們對它存亡與否和具體摹刻時間存有誤解。通過對現(xiàn)存碑刻的實地考察,以及對有關文獻的整理,對《蕪湖縣學記》碑的真?zhèn)芜M行考證考證結果顯示,其當為宋代原石。
米芾 蕪湖縣學記 考證 原石
現(xiàn)存于安徽蕪湖市第十二中學內的《蕪湖縣學記》碑(以下簡稱“學記”)是米芾晚年作品,亦是其行書石刻中最為瑰偉之極品。更重要的是,此碑還是米芾書碑刻少量存世者中唯一保存比較完好的一件。然其杰出的藝術價值和重要的文物價值并未被當代學者所充分了解。自民國初至今,鮮有涉及此碑的任何介紹或研究文章。間接知道此碑的人,多以為此碑已不存于世,而對它的書體、形制、書寫時間等更無從詳知,致使米老此件藝術珍品長期塵封于世。
多年來,因交通相對不便等原因,此碑未能被介紹出去。此碑在明清時文獻中也只有一些零星的記錄,雖關于書寫時間的記載略有出入,但都未提及另有后人摹刻之事。而當代的一些書法辭典里除時間記述不同之外,又多出此碑已不存于世的記載。
關于《蕪湖縣學記》本文的記載,見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別集類八所收,黃裳《演山集》卷十八中,全稱“太平州蕪湖學記”。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云:
《演山集》六十卷(編修汪如藻家藏本),宋黃裳撰。裳字冕仲,南平人。元豐五年進士第一。累官禮部尚書?!浼婌蛾愓駥O《書錄解題》者六十卷。今此本卷目相符,蓋猶宋時原本??偰刻嵋Q “今此本卷目相符,蓋猶宋時原本”,可證明《學記》文是真實的,即不存在后人偽托的可能。
明清文獻中關于《蕪湖縣學記》書法的記載有三種:1.楷書本;2.行書本;3.“小字本”。多言書法,未涉及真?zhèn)螁栴}。然而米芾書丹的畢竟只有其一?,F(xiàn)將它們依次列敘如下:
第一,楷書本:孫星衍《寰宇訪碑錄》卷七載:“蕪湖縣學記,米芾正書,熙寧元年。”《中國碑文化》亦稱:“……米芾存世唯一楷書作品,故為寶重?!卑矗妒徍h學記》碑為紀念蕪湖學宮擴建而立,時間為崇寧年間,其時米芾知無為軍(1104~1105);而熙寧元年(1068)米芾年僅十八歲,尚未到過蕪湖,疑是“崇寧”之誤。其次,稱“學記”為楷書的它處不見,也與現(xiàn)存石碑為行書不同。
第二,行書本:此為明清文獻中大多數著錄所沿用,如《佩文齋書畫譜》、《庚子銷夏記》等。而在許多學者的著述中雖未言書體,但從他們對所見拓本書法的描述來看,應當是行書無疑。
第三,“小字本”:《寰宇訪碑錄》卷八云:蕪湖縣學記,黃裳撰,米芾行書……,又,小字本,明萬歷間摹本。何焯《庚子銷夏記校本》云:“……此碑亦又大小二本?!贝恕靶∽直尽本褪恰叭f歷間摹本”。民國八年的《蕪湖縣志》曾記載 “萬歷間榷使王演疇集米字小行書刻于碑側”,米芾小字行書應該就是前面的“小字本”。
可見,“楷書本”和“小字本”非米芾所書,為偽作;“行書本”較可靠,應是明清諸家多見的版本,書法也與米芾晚年同時期作品風格相近。
明代沒有人對原石自然狀況進行描述,未提及“學記”碑的保存情況。直到清代,碑學興盛,始見有對“學記”碑的形制、書體、保存情況更為詳盡的記載。
首次明確對“學記”碑的自然狀況進行描述的是王昶,見《金石萃編》卷一百四十三;和安徽涇縣人趙紹祖撰《安徽金石略》卷五。
張彥生《善本碑帖錄》初版與1984年,而原蕪湖學宮舊址1972年后即為市十二中學,可斷定章氏未能對“學記”碑保存狀況進行調查。
諸家對存于蕪湖的“學記”碑面貌的描述基本相同?!督鹗途帯匪洝氨甙顺叨缌謴V五尺一寸四分”與“學記”簡介“碑高2.62米,寬1.24米”略有出入。然現(xiàn)碑邊緣剝蝕較重,左邊嵌入墻壁,下部有部分深入地表以下,自然損耗明顯,誤差實所難免。又張彥生所見“清初拓本”與“近拓”(1984年之前),“近拓”又較“清初拓本”剝蝕嚴重。明萬歷間所刻的碑側米字小行書民國時已不存,撰于民國八年的《蕪湖縣志》卷三十八有記載:“明萬歷間榷使王演疇集米芾小行書刻于碑側,清教諭寧鳴玉作廈覆之,今仍遵舊制,唯碑側小行書無存?!贝丝赡苷呛笕艘詾椤皩W記”碑不存于世的原因之一。現(xiàn)碑左側嵌入墻壁,右側被水泥覆蓋,不知是否始于民初。
至此,我們可以看到,第一,文獻中關于“學記”碑的記載,基本傳承有序,其中并無關于此碑毀壞、失傳的記錄。直到當代才出現(xiàn)對其存世與否的模糊記載,以至于出現(xiàn)認為今存于蕪湖者為后人摹刻的說法。第二,諸家對“學記”的記載基本可以反映出此碑的流傳有序,文獻所載應是宋代原石。第三,“學記”前后應有很多不同的拓本。
“學記”宋拓本清時尚存,如趙紹祖記其家藏有宋拓,見《安徽金石略》卷五“蕪湖縣學記”條有云:余家藏有宋拓,此碑如所見真跡,趙子亟識其粗疏,誠亦不免,而“千金蹀躞”,元美未為不知言也。黃裳文亦學記中之佳者。
趙子亟即是明人趙崡,前文有引其《石墨鐫華》中的一段跋語,即趙紹祖所云 “粗疏”,但也贊美其所見宋拓“千金蹀躞”,即同意王世貞的評語。而王氏此評是對“天馬賦”的,趙氏未能詳察。
如前文所述,“學記”應有很多不同拓本,但是今天,拓本難求,哪怕近拓也難看到,無論古拓。這或許正是“學記”碑不被當代人所廣泛了解的原因之一。而刻帖的情況亦是如此,據史料記載,“學記”刻帖只有明代張藻的《墨池堂選帖》,諸多米芾專帖也未見收錄的,如宋高宗下詔摹刻的《紹興米帖》、陳繼儒的《來儀堂帖》等皆未見“學記”碑。然而《墨池堂選帖》所收的《蕪湖縣學記》并非是原拓,而是“集字本”,不足為據。(后文另述)在此僅從古人對所見拓本的描述和筆者所見現(xiàn)存石碑進行技術性的分析研究,以找出它們的聯(lián)系,論證其真?zhèn)巍?/p>
對現(xiàn)存碑刻基本面貌進行一番考察,大體可以推斷此碑為原石。筆者數次實地考察、觀摩了“學記”碑,對它作了較詳細的記錄,在拋開黃裳原文的干擾下,如實將此碑可識部分依其自然分行記錄如下(行用數字從右至左按順序標出),漫漶不可識之字用“□”表示:
⑴ 太平州蕪湖縣新學記
⑵ 禮部尚書黃裳撰
⑶ 無為守 米芾書
⑷ 崇寧元年仲秋
⑸ 天子思欲推廣
⑹ 神宗皇帝三舍造士之法
⑺ 招講義司條具以聞本司奏言。先王之時,比閭族黨□(之)間莫不□□□(有學,所)以明人□□□□□□□(倫,厚風俗,及其)
⑻ □(成)也,無思犯禮莫不好徳。伏請縣邑皆得以置學。越十月,□(承)議郎知蕪湖縣□□□(林修奉)
⑼ 詔從事前此所建適如
⑽ 詔旨第率閭里子弟來就教育,推布教條,考察如法,將□□(升□(於))郡學而□□□□(使□□□(郡太守))□□□□(有以貢焉),
此碑極富滄桑感的面目,絕對非短時間能形成。碑身的上部,左右各損掉一角,尤其左側較大,但米芾篆書“縣學記”三字完好。中部有清晰可見的兩道左高右低的裂紋橫貫碑身,大致將石碑分成了上下三個區(qū)域,最下一段面積稍小。下邊的一道裂紋正好從“米”、“芾”和“黃”、“裳”間穿過,另有一縱向裂紋自上而下從篆字“縣”下端向下延伸至碑身右側三分之一處。不難看出,這幾道醒目的裂紋,并非“作偽”的結果。
根據以上研究,可以初步得出以下結論:第一,“學記”碑記載有序,沒有失傳的記錄。第二,現(xiàn)存“學記”碑與文獻記載刻石內在邏輯聯(lián)系清楚,當是同一塊石碑,即現(xiàn)存者為宋代原石。
(桂曉亮:合肥師范學院美術系,講師,文學碩士。研究方向:書法理論與創(chuàng)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