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俊杰
胸、腹腔鏡聯合手術在食管癌治療中的效果
馬俊杰
目的探討胸、腹腔鏡聯合手術治療食管癌的臨床效果。方法104例食管癌患者, 按照手術方案分為傳統(tǒng)組(行開胸腹手術治療)和聯合組(采用胸、腹腔鏡聯合手術治療), 比較兩組治療效果。結果與傳統(tǒng)組相比, 聯合組術中出血量、術后胸液引流量更少, 拔出胸管時間、住院時間更短(P<0.05);手術并發(fā)癥發(fā)生率5.56%(3/54)低于傳統(tǒng)組22.00%(11/50),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胸、腹腔鏡聯合手術治療食管癌可減少手術損傷和手術并發(fā)癥, 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食管癌;胸腔鏡;腹腔鏡;聯合手術
食管癌在我國發(fā)病率較高, 手術是食管癌治療的主要方案, 傳統(tǒng)的開胸手術治療創(chuàng)傷大, 不利于患者術后恢復[1]。近年來, 隨著微創(chuàng)技術的發(fā)展, 胸腔鏡、腹腔鏡技術在臨床中得到越來越多的應用, 為探討二者聯合用于食管癌治療中的效果, 特回顧性分析本院收治的患者臨床資料, 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104例, 男65例, 女39例, 均為本院2011年1月~2014年6月間收治的食管癌患者, 經術后病理檢查均確診。患者年齡35~72歲, 平均年齡(58.3±9.5)歲。在腫瘤部位方面,18例患者位于食管上段,64例患者位于食管中段,22例患者位于食管下段。按照手術方案分為傳統(tǒng)組(50例)和聯合組(54例), 兩組患者性別比、年齡、腫瘤部位等方面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給予傳統(tǒng)組患者傳統(tǒng)開胸、腹手術治療;給予聯合組患者胸、腹腔鏡聯合手術治療, 具體操作為:①第一階段, 給予患者胸腔鏡食管癌及縱膈淋巴結清掃術, 對患者進行雙腔氣管導管插管, 依據標準程序盡可能對患者進行單肺通氣。完成氣管插管后讓患者取半俯臥位, 將沙包墊在其胸和盆骨下, 從而為腹部自由呼吸運動提供良好的前提條件。建立四個胸腔鏡切口, 沿著腋中線在第六肋間開一長度為10 mm的切口, 之后對胸腔鏡攝像機進行30°的調整。在肩胛下尖端下方第九肋間開一長度為10 mm的切口, 將食管充分暴露出來。在腋前線和腋中線之間的第三肋間開一直徑為5 mm的第一外科手術操作孔, 以為在食道中放置電灼鉤解剖器提供良好的前提條件。左手輔助操作下在腋后線的第五肋間開一直徑為5 mm的第二操作孔, 將食管裂孔有效暴露出來, 在頸段食管之前, 完全電灼鉤剝離分割奇靜脈后對一12 mm和一10 mm的下擺臨近片段進行雙重結扎。然后給予患者傳統(tǒng)的縱膈淋巴結清掃術;②第二階段, 給予患者腹腔鏡食管癌手術, 讓患者取仰臥位, 在腹部開5個切口, 其中3個切口的長度為5 mm, 另外2個切口的長度為10 mm。將CO2通過臍帶口注入, 將12~14 cm H2O(1 cm H2O=0.098 kPa)的氣腹建立起來。通過12 mm的切口呈30°導入腹腔鏡, 在上腹部從其他4個切口直接植入腹腔鏡實現可視化。運用超聲刀以較大的曲率分割解剖可疑小彎淋巴結。從腹腔及其鄰近片段劃分胃左血管并將其有效連接起來。之后運用切割縫合器線性創(chuàng)建胃管, 寬度為3 cm。然后將氣腹重新建立起來, 腹腔鏡引導下縱隔精心牽引胃管至頸部切口。給予患者胃腸吻合術治療及胸寬食管胃端-端吻合術, 最后層狀封閉腹部切口。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形式表示, 實施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形式表示, 實施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術中術后情況比較 聯合組術中出血量、術后胸液引流量顯著少于傳統(tǒng)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拔出胸管時間和住院時間顯著短于傳統(tǒng)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但兩組手術時間、清掃淋巴結數之間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術中術后情況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的術中術后情況比較(±s)
注:與傳統(tǒng)組比較,aP<0.05
觀察指標 聯合組(n=54) 傳統(tǒng)組(n=50)手術時間(min)術中出血量(ml)清掃淋巴結數(枚)胸液引流量(ml)拔除胸管時間(d)住院時間(d)296.5±45.7330.8±47.520.5±1.91120.6±40.27.4±1.918.7±2.3307.5±50.5180.8±37.5a21.6±2.5540.3±30.5a4.5±1.3a12.7±2.4a
2.2 兩組患者手術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 聯合組1例發(fā)生吻合口瘺,1例發(fā)生聲帶麻痹,1例發(fā)生乳糜胸, 手術并發(fā)癥發(fā)生率5.56%(3/54);傳統(tǒng)組4例發(fā)生吻合口瘺,5例發(fā)生聲帶麻痹,2例發(fā)生乳糜胸, 手術并發(fā)癥發(fā)生率22.00%(11/50), 傳統(tǒng)組手術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明顯高于聯合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698, P=0.030)。
現階段, 在食管癌的治療中, 傳統(tǒng)的保守治療、手術及放化療等均是臨床通常采用的治療手段, 其中手術治療是臨床采用的最主要的治療手段, 開胸、淋巴結清掃手術及重建消化道等屬于傳統(tǒng)的手術方式, 這些方式手術創(chuàng)傷大、并發(fā)癥多、術后恢復慢[2]。隨著胸、腹腔鏡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和不斷進步, 胸、腹腔鏡聯合手術在食管癌治療中得到了日益廣泛的應用[3]。本研究結果表明, 聯合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術后胸液引流量均顯著少于傳統(tǒng)組, 拔出胸管時間和住院時間均顯著短于傳統(tǒng)組, 充分說明了胸、腹腔鏡聯合手術能夠有效縮小創(chuàng)面, 從而顯著減少患者的術中出血量。在進行胸部操作的過程中, 運用緊貼食管游離的方法能夠對氣管、胸導管等損傷現象進行有效的預防和避免;在進行腹部操作的過程中, 在對胃進行游離時, 需要臨床醫(yī)師和助手密切配合,尤其是在處理胃短血管及胃左動脈時, 一方面要求具有確切的暴露, 另一方面還必須對過分牽拉的現象進行有效的預防和避免, 從而為順利完成手術提供良好的前提條件, 本研究結果表明, 聯合組手術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傳統(tǒng)組, 充分證實了這一點。
綜上所述, 胸、腹腔鏡聯合手術在食管癌治療中能夠顯著降低患者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及死亡率, 具有較高的安全性。因此, 胸、腹腔鏡聯合手術在食管癌治療安全有效, 值得在臨床推廣。
[1]張仁泉, 葛威, 康寧寧, 等.食管癌外科治療中聯合腔鏡的應用.中華胸心血管外科雜志,2012,28(5):268-270.
[2]劉偉, 張仁泉, 于在誠, 等.胸腹腔鏡聯合手術治療食管癌.臨床醫(yī)學,2011,31(3):1-3.
[3]林江波, 康明強, 林若柏, 等.胸腹腔鏡聯合食管癌切除二野淋巴結清掃150例報告.中華胃腸外科雜志,2012,15(9):930-933.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06.014
2014-12-17]
410000 中南大學湘雅二醫(yī)院心胸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