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萍+李翠花
【關鍵詞】 學困生;學習習慣;培養(yǎng)
【中圖分類號】 G623.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
02—0037—01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說過:“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薄皩W困生”的不良學習習慣是長期形成的,轉化“學困生”首先應對其形成的不良學習習慣的成因進行分析,找準病因,對癥下藥。
一、“學困生”不良學習習慣的表現(xiàn)
1.學習基礎差的學生。這類學生進入學校時,幾乎一無所知,在與人的交往中,顯得被動、壓抑、自卑,不談學習、不議論他人。筆者在走訪中發(fā)現(xiàn),這類學生在學校常因完不成作業(yè)挨批,提起學習便覺得茫然無措,完全沒有學習意識,對批評教育報無所謂的態(tài)度,對考試成績不關心、不在乎。
2.行為習慣差的學生。這類學生大多因為缺少正常、健全的家庭教育,在學校表現(xiàn)差,又經(jīng)常受批評。同時他們因不良行為習慣沒有得到及時糾正,使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朝不好的方向發(fā)展。
3.思想意識差的學生。這類學生是教育過程中最不好“對付”的一類,表現(xiàn)為不守紀律,經(jīng)常遲到、曠課,按時完成不了作業(yè),喜歡發(fā)怪聲擾亂課堂秩序等。
二、應培養(yǎng)的幾種良好學習習慣
1.預習新課的習慣。預習是獲取知識的一個前提,也是為更好地學習奠定良好基礎的一環(huán)。通過預習,學生可以了解所要學習知識的大概情況及需要重點掌握的部分,以便上課時有針對性地聽講。筆者是這樣做的:初期,先給學生列好預習提綱,讓學生對照預習提綱完成預習任務。等學生熟練之后,就讓學生自己進行預習。
2.認真聽講的習慣。以往,一直要求學生認真聽講,可到底怎樣才算認真聽,學生對此認識模糊。筆者認為,教師應該給學生一個具體的、可操作的、細化了的要求。如,聽的時候眼睛注視著教師或發(fā)言的人;要聽清教師或發(fā)言人所說的每一句話,腦子里不想其他事;聽完別人發(fā)言之后,再發(fā)表自己的意見。
3.認真做作業(yè)的習慣。要求學生的作業(yè)保持干凈整潔,做作業(yè)時看清問題、題目要求并想好應怎樣做之后再下筆寫。特別應注意的是要細心,不要抄錯數(shù)字和運算符號,盡量避免因粗心出現(xiàn)錯誤。
4.獨立完成作業(yè)的習慣。有些學生或因貪玩或不懂怎么做,為了應付教師抄襲作業(yè)。針對這些情況,除了要他們重新做作業(yè)外,還要教育他們正確處理好作業(yè)和玩耍的關系。同時,還要讓他們知道做作業(yè)的重要性。除此之外,要隨時掌握他們學習的情況,及時輔導,并鼓勵他們不懂就要問。
三、培養(yǎng)良好習慣的策略
1.端正學習態(tài)度。在教學實踐中,首先重視經(jīng)常對學生進行學習目的的教育,結合應用題教學,以一些生動事例說明數(shù)學在生產、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學好數(shù)學與現(xiàn)代化建設的關系,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講一些古人和科學家刻苦學習的故事,或利用班級中認真學習的典型,為他們樹立榜樣,讓他們從中汲取精神力量,端正學習態(tài)度。
2.檢查督促。幫助學生制訂符合實際的、起點較低、留有余地的計劃的同時,嚴格督促學生完成計劃,制定自己檢查、互相檢查、教師檢查的制度。開始時檢查的密度應大一些,每天學生互檢一次,教師檢查一次。半個月后,就每周學生互相檢查一次,教師檢查一次。
3.“一對一”、“一幫一”。在“學困生”對象確定以后,應采取一個教師追蹤、調查、轉化一個“學困生”的“結對子”辦法。班主任和科任教師交流信息,取長補短。班主任與科任教師之間、班與班之間、學科與學科之間、年級與年級之間,定期或不定期交流轉化“學困生”的情況,合理確定轉化方式。
總之,在教學中,“學困生”的存在是一個不可避免的客觀事實。作為教師,要不斷更新自己的教育觀念,注重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就一定會讓“學困生”打下良好的基礎,不斷進步。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