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常州市正衡中學天寧分校徐海靜
“串聯(lián)”教學,別樣精彩
☉江蘇省常州市正衡中學天寧分校徐海靜
作為中華文學藝術中的奇葩瑰寶——古典詩詞在提升學生語文素養(yǎng)、增加其文化底蘊、陶冶情操、培養(yǎng)美好品質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墩Z文課程標準》非常重視古代詩歌,要求學生能“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應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由于古詩詞中所描寫的景物、事件、人物與我們生活的年代有較大的距離,學生們不能很好地把握它們的內涵,即便教師不辭辛苦“字字落實,句句過關”,留給學生的也往往是碎片式的淺表印記,這迫切需要我們審視當前的古詩詞教學現(xiàn)狀,立足整體,有機整合,有效串聯(lián)。
古典詩詞是中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古典文學中的精華,教材中選編的古詩詞,大多是歷經千年的不朽名篇;編者在編排時并不是雜亂無序、隨意為之的,而是有其科學性、邏輯性的。通常每一首古典詩詞并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彼此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形成一個相互作用的整體。教師在學期初備課時,就應有整體意識,不僅僅是備好一兩個單元,而應通讀整本教材,還要回顧上冊書以及下冊書的內容,瞻前顧后,以所學課文為重點,有機串聯(lián)相關課文內容,從而幫助學生深化理解古詩詞。
然而,目前的古詩詞教學普遍缺乏整體意識,忽視教學過程中的有機串聯(lián),滿足于對單篇古詩詞的“知詩人,解詩題,抓詩眼,譯詩意,悟詩情”,這種“一首教完接著教另一首”的逐篇孤立教學模式不僅會使學生產生厭煩情緒,而且會使教材內容支離破碎,破壞教材編排的邏輯性。葉圣陶先生曾說過:“就讀的方面說,若不參考、分析、比較、演繹、歸納、涵泳、體味,哪里會‘真知’讀,哪里會‘真能’讀?”因此,古詩詞教學迫切需要打破這種逐篇孤立講解的教學模式,整體把握教材,統(tǒng)籌安排,有機串聯(lián),縱橫貫通,互相參照,在串聯(lián)中達到由此及彼,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這里以《望岳》為例具體闡述如何進行“串聯(lián)”。有機串聯(lián)相關詩詞,不僅會令人耳目一新,更能幫助學生深入理解古詩詞的一些特征。
在學習《望岳》時,筆者有意在教學中串聯(lián)了《春望》,《春望》和《望岳》分別是蘇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和第四單元誦讀欣賞的兩首詩,這兩首詩為杜甫不同時期所寫,詩的風格也迥然不同,《望岳》境界壯闊,氣勢磅礴,抱負遠大;而《春望》則景象凄清,感情凝重,風格沉郁,二者對比鮮明。
在教學之初通過競賽搶答、激發(fā)興趣等方式迅速完成五岳及律詩知識和杜甫創(chuàng)作歷程的介紹,為深入鑒賞《望岳》以及串聯(lián)比較《春望》打下基礎。在賞析《望岳》時主要通過四個板塊來開展,即“讀泰山”——通過學生的自由朗讀、老師的范讀、學生集體朗讀,初步感受泰山巍峨、雄偉的氣勢;“品泰山”——通過學生的咬文嚼字,進一步了解杜甫眼中的綿延不絕、蒼蔥翠綠、神奇秀麗、高大壯美的泰山;“悟詩情”——詩言志,作者寫泰山想表達怎樣的情感?為了更好地達到這一目標,鏈接了當時的寫作背景即作者雖科舉不第,但卻是豪情壯志;緊接著“對比讀”——此部分串聯(lián)比較《春望》,引導學生認真誦讀兩首詩,并拋出核心問題:為何同一作者,兩首詩的感情基調卻截然不同?在此問題下,引導學生分組探究,積極發(fā)言,并引導學生緊密聯(lián)系兩首詩的創(chuàng)作背景,即創(chuàng)作時詩人的境況、社會的變化等,讓學生透過簡短的幾句詩去探討更深層次的東西。很快,在小組探究、自由發(fā)言的基礎上,學生對兩首詩從簡單的取景不同到景物的象征寓意差別再到聯(lián)系作者人生變故以及當時的社會特定背景,層層比較,步步深入,對兩首詩的情感風格把握得更加透徹,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在此基礎上,又引導學生回顧鑒賞過程,總結古代詩歌的鑒賞方法即“以史解詩,知人論詩”。
回顧整個教學過程,通過串聯(lián)比較,不僅讓課堂不再陷入解詞譯句、空洞揣測詩情的沉悶,而且在巨大的反差比較中深化對詩人情感的認知,在比較鑒賞中,超越詩歌本身,獲得對古代詩歌鑒賞方法知人論詩的真切體悟,這一過程本身正是整合教材資源、綜合提升學生詩歌鑒賞能力的過程。
從上面的教學實踐可以看出,“串聯(lián)”教學并非簡單地把相關的詩文放在一起講授,而是在明確教學目標的基礎上,圍繞中心目標有機整合資源,在串聯(lián)時,對教學資源是有選擇性地挖掘運用,以免弱化教學目標。
一堂成功的古詩詞“串聯(lián)”教學,無疑需要教師非常熟悉教材脈絡,充分領會編者意圖,對教材資源實現(xiàn)有機整合,才能在課堂教學中有效串聯(lián),提升教學效果。在實踐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整合串聯(lián):
一是同主題詩整合串聯(lián)。如唐代李賀的《雁門太守行》與明代夏完淳的《別云間》,同是愛國詩,然而作者所用的方法卻不太一樣,前者是竭盡所能通過不斷地渲染烘托戰(zhàn)斗的激烈從而表達自己誓死也要為國捐軀的愛國情懷,后者卻是通過直抒胸臆來表達這種情感。通過串聯(lián)比較讓學生領悟到同一主題的詩歌創(chuàng)作手法卻各有妙處。
二是同題材詩整合串聯(lián)。如毛澤東的《卜算子·詠梅》與陸游的《卜算子·詠梅》。通過串聯(lián)比較,學生會很容易發(fā)現(xiàn)這兩首詞同是詠梅,但是由于詩人所處的時代背景不同,所賦予梅的形象有所不同,所表達的情感也大不一樣,一個是自信的、昂揚的,一個是苦悶的、抑郁的。通過這樣的同題材的串聯(lián),學生很快就能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領悟到詩歌所要表達的主題,能大大拓展學生的閱讀視野,提升閱讀效果。
三是同作者詩整合串聯(lián)??梢赃x取為官與貶謫期間詩作、早年與晚年詩作、出世與入世詩作等,讓學生更深入地走近詩人,在串聯(lián)比較中對詩歌有一個更深層次的理解,增強對比分析的能力,懂得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的寫作規(guī)律,掌握切時、切地、切人的詩歌鑒賞原則。如前文教學實踐中《望岳》《春望》兩詩的有機串聯(lián)。
四是同時期詩整合串聯(lián)?!皺M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蓖粴v史時期的詩歌往往從不同角度反映了相同背景,有助于學生深入領會詩歌,感悟詩人的感情。如在學習南宋詞人辛棄疾《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這首詞時,作者醉夢里挑亮油燈看寶劍,夢中回到戰(zhàn)場,騎著戰(zhàn)馬,拉響弓箭,豪氣沖天,一心想替君主完成收復國家失地的大業(yè),這種精神蕩氣回腸,令人敬佩。教學中為了更好地理解主題,可以串聯(lián)陸游的《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這首詩,通過這樣的前后聯(lián)系,就能讓學生更好地走進風雨飄搖的南宋,走進對南宋王朝虎視眈眈的遼國,繼而深刻地感受辛棄疾和陸游壯志難酬、悲憤難平的內心世界。
課改提出了新理念:不能教教材,而要用教材教,即要創(chuàng)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積極開發(fā)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因此,我們不能就詩教詩,要課內外結合,前后聯(lián)系,和學生一道開發(fā)生成開放、富有活力的課程資源,建立起整體性的知識體系,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1]戴偉華.中國古代詩文鑒賞理論與實踐[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2]劉凱.古代詩歌鑒賞[M].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
[3]韋志成.語文教學思維論[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
[4]葉維廉.中國詩學[M].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2.
[5]劉煥陽.中國古代詩歌藝術研究[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