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麗娜
摘 要:“生本教育”是以學生為本的教育,它提出的教學原則是:先做后學,先會后學,先學后教,教少學多,不教而教,以學定教。大家都知道 “磨刀不誤砍柴工”的道理。做好了生本課堂中的前置性學習,就如工匠有了精良的工具,才能把事情做好一樣??梢哉f,前置性作業(yè)的設置是生本課堂成功的關鍵要素。
關鍵詞:有效課堂;以人為本;創(chuàng)新意識;前置性作業(yè);小學數(shù)學;教學相長;主體精神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24-071-01
“有效地課堂教學要以人為本,發(fā)揮學生的主體精神和創(chuàng)新意識,以學定教,教學相長,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币簿褪钦f任何一種教學方法都沒有好壞之分,只有在何時何地、如何使用的區(qū)別。教學方法的正確與否,直接影響到教學的效果,所以對教學方法,最好不要貼標簽,應根據(jù)教學內容區(qū)別對待,靈活使用教學方法。比如我在教學時,會根據(jù)知識內容的難易程度給學生布置前置性作業(yè),讓學生自己先明確下節(jié)課要學什么知識,自己能學會哪些知識,根據(jù)前置作業(yè)自己先探究一下新知,自己沒弄會的課上再跟大家交流、探討學習。我的做法正是國培《激發(fā)學生學習動機的策略》中的“你可以把馬兒牽到河邊,但你不能逼他喝水”的教學理念。讓學生在粗中做,細中學。在自學探究的過程中學生可以用自己的方法去理解,不管對錯都要有自己的想法。然后在課上同學之間互相交流展示,老師的適時點撥來充分完善學生在自學、探究中的不足,方法的優(yōu)劣。比如我在教學《分數(shù)乘法》時,先給學生布置了前置作業(yè):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計算下面各題。
①、34 ×7= ②、16×132 = ③、17×35 = ④、79 ×911 =
⑤、415×58 = ⑥、0.3×111 = ⑦、2.36×1100 = ⑧、0.6×16 = ⑨、0.4×512 = ⑩、0.375×34 =
在課堂上,學生做題展示時① ~⑥題學生做的方法都對,能約分的先約分再計算,可⑦ ~⑩題學生曬出自己的答案時,研討的就比較激烈。⑦有的學生把2.36轉化成236100 ,再用236100 ×1100 =0.0236;有的學生把1100 轉化成0.01,再用2.36×0.01=0.0236。 ⑧有的學生把0.6轉化成 35 ,再用35 ×16 = 110 ;有的學生直接0.6與16 的分母約分0.6×16 =0.1。 ⑨有的學生直接0.4與 512 分母約分變成0.1×53 = 110 ×53 = 16 ;有的學生直接把0.4轉化成 25,再用25×512 = 16 。⑩有的學生把 34 轉化成了0.75,再用0.375×0.75= 0.27925;有的學生把0.375轉化成 38 ,再用 38 ×34 = 932 。面對不同的方法,學生通過比較很容易發(fā)現(xiàn)哪種方法更簡單,方法被認可的同學臉上洋溢著快樂的笑容,方法不盡人意的,或者做錯的同學也及時把自己的答案修改好了。從同學們的眼神中你可以悟到孩子那一刻的學習感受,噢,這題原來還可以這樣做!
前置作業(yè)是學生自己課前先研究,沒有任何引領的獨立探究,也是學生自己對知識的第一次感悟,雖然學的有些粗糙,甚至答案不盡善盡美,但基礎教育不只是要學生學知識或某些結論,更是要把得出的結論的過程作為演練場,獲得能力,去解決復雜多變的新問題。學生的粗中學即是學生思想的發(fā)生處、知識的形成處、能力的成長處、情感的涵育處。課堂上師生之間的交流及思維的碰撞是學生對知識的第二次感悟,是新知構建的重要過程,即是學生由課前的粗中做變?yōu)榧氈袑W的過程。由于有課前的粗中做,所以在課上每一位學生都帶著自己獨特的感悟和發(fā)展進入了課堂,因此,課堂中沒有了觀眾,縮小了學困生和成績優(yōu)秀學生之間的差異。在匯報展示中,學生分享彼此的發(fā)現(xiàn),他們的學習是積極主動的,快樂的。所謂的快樂不是讓學生玩的快樂,而是學的快樂,上課敢舉手,敢發(fā)言,敢討論,在課堂上學習隨心所欲,讓他們感覺很輕松,感覺學習很快樂,無形中形成一種我要學的動力。通過研討爭議學生闖過一道道關卡,其實這就是這節(jié)課的重點,也是難點。學生在快樂的學習中不知不覺的使知識得到了提升。教師在這一過程中,則可以了解學生個體的思維發(fā)展狀況,及學生主體對知識的掌握程度,適時點撥,有效的調控了課堂。
我們的教育者課堂上一呼百應的威風已成為歷史,面對個性迥異的學生應是任重而道遠。教育改革已進入深水區(qū),提倡以生為本。讓學生“粗中做,細中學”很適合我們的生本理念,它是一種鼓勵人成長的、追求無形的、深刻的育人模式,是把學習的責任感、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還給了學生,讓學生在自己的成長中感受快樂,體驗到學習的幸福與價值,使學生主動愛上數(shù)學。 正如郭思樂教授所說:“沒有誰知道春風的顏色,只有當它吹遍了山川和田野”。
參考文獻:
[1] 國 培《激發(fā)學生學習動機的策略》
[2] 郭思樂教授的《生本教育:人的培養(yǎng)模式的根本變革》
[3] 《人民教育》
[4] 《中小學數(shù)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