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憲娟 宋珂
要素主義又譯為“精華主義”“本質主義”“精粹主義”,它是當代西方主要的教育哲學流派之一,是針對20世紀30年代美國進步主義教育造成的教育教學弊端而產(chǎn)生的。在19世紀末,歐洲產(chǎn)生了“新學校運動”,這場運動在20世紀初傳到美國?!靶聦W校運動”倡導給兒童以自由活動、自治、自學的機會,反對以教授書本知識為主的教學模式,反對考試,反對教師施展權威管束學生,而這些主張顯然有悖于傳統(tǒng)的學校教育所提倡的教學理念、教學模式和管理方式。因此“新學校運動”傳到美國之后被教育家們稱為“進步主義教育”。
“要素主義”一詞最早由德米阿什克維奇于1935年提出。德米阿什克維奇把那些以保存和傳遞人類文化的基礎要素為教育之首要職責的人們稱為“要素主義者”。要素主義者警告說美國的教育已經(jīng)接近荒廢的邊緣,中小學和大學里的學生大量的時間實際上是被浪費了。教育質量的嚴重下降已經(jīng)給美國帶來的嚴重威脅,他們呼吁對美國的中小學教育及大學教育進行改革。他們認為美國的教育不懂得所謂民主社會教育的真正性質,因而造就了沒有文化的一代,這一代人不僅在智力方面沒有得到發(fā)展,而且不能忠于所謂的民主理想。
一、主要代表人物
(一)巴格萊
巴格萊是美國著名的教育家、要素主義教育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1938年在新澤西州大西洋城與德米阿什科維奇等組織了一個小團體“要素主義者促進美國教育委員會”,并提出了一個要素主義者的綱領。該綱領是要素主義教育的主要代表作,標志著要素主義流派的正式問世。
巴格萊認為要想在學校教育上取得巨大的成績,就必須有高質量的教師隊伍,為此他將自己的一生奉獻給了教育事業(yè)。巴格萊主張把人類文化的“共同要素”作為學校教育的核心,強調在民族生活、文化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的基本的、永恒不變的、青年人必須學習的文化與知識要素,并堅決認為傳統(tǒng)教育的基本內容、原則、方法等仍然是現(xiàn)代教育必須保留并發(fā)揚的要素,要素主義也因此而得名。
巴格萊主張以知識和訓練為教育的中心任務。他認為教育的最高目的在于人的心智的訓練,這種訓練是以人類的共同文化要素為基本素材的。教育的本質就是傳授人類種族遺傳下來的共同經(jīng)驗和文化精神,這是人類社會得以存在、繁衍和發(fā)展的重要前提。
(二)科南特
詹姆斯·B·科南特(James B·Conant,1893—1978)是美國著名的化學家和教育家。科南特是要素主義教育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曾任美國哈佛大學校長,同時也是外交家和有影響的教育評論家。
科南特所代表的要素主義產(chǎn)生于20世紀30年代后期,50年代獲得了極大的發(fā)展。當時的教育領域內,很多人指責進步主義教育推行了一套漫無目的、雜亂無章的課程,教師缺乏訓練,教育方法與組織形式放任自流,學校缺乏嚴明的紀律,這些導致了美國教育質量的下降??颇咸卣J為,美國的教育目的,應在于促進美國經(jīng)濟和科技的發(fā)展,實現(xiàn)所謂的“美國的民主理想”。關于教育政策、學校制度和課程設置,他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建議,主張凡中學生都應當學習各門科目的“基本核心”的東西,包括英語、社會研究、美國歷史、數(shù)學和自然科學??颇咸貥O力主張“天才兒童”教育,認為學生中的天才只是少數(shù),應當在幼兒早期的時候就把他們鑒別出來。
二、要素主義基本主張
(一)關于教育目的
要素主義者認為教育的目的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宏觀方面,教育就是傳遞人類文化遺產(chǎn)的核心或要素,只有掌握了文化,人才能夠準確地預見各種行為方式的后果,從而達到他期望達到的目的;二是微觀方面,教育就是幫助個人實現(xiàn)理智和道德的訓練,因為這對于個人理智和人格的和諧發(fā)展是十分必要的。要素主義倡導教育是為了社會的進步,要素主義在方向上是傾向于保守主義的,他們認為人性是邪惡的,人的發(fā)展可能趨向于邪惡的方向。
(二)關于課程
要素主義在興起之初對進步主義的眾多主張表示了不滿,在課程方面,要素主義和進步主義的分歧絕不僅僅在于是否承認教材的重要性這一點上。要素主義主張重視課程教材的價值,而進步主義的很多追隨者們公開地否定教材的重要性。要素主義教育主張課程內容應該是“文化要素”,并且在課程設置方面,要素主義提出了幾個原則:一是課程必須要有利于國家和民族,在這一點上,要素主義與進步主義是截然不同的,由于要素主義基本上是一種以社會為中心的教育哲學,因此在課程的設置上首先要考慮的就是國家和民族的利益。二是課程要有長遠的目標,要素主義認為進步主義的一個失誤就在于它破壞了教育上已經(jīng)建立起來的一些模式,而過分地強調兒童眼前的興趣和利益的重要性,過分注重“看來似乎是當前值得解決的重大問題”,因而失去了長遠目標,這是不足取的。
(三)關于教學
第一,教師地位。從要素主義者的觀點來看,在教育的過程中占據(jù)主動地位的是教師而不是學生,教師應該處于教育過程中的中心地位。只有在教師的指導和控制下,兒童才能充分實現(xiàn)人類所具有的潛在能力。在他們看來教師和學生都是對客觀實在的觀察者,但是教師是一個有知識有見解的觀察者,教師應該成為學生心目中的專家、權威,并且教師應該擁有較大的權威,用教師的權威對學生進行嚴格的控制。
第二,教學方法。在教學方法方面,要素主義注重心智的訓練,它區(qū)別于傳統(tǒng)主義那種“布置作業(yè)—學生記憶—背誦”的方法。要素主義認為進步主義倡導的問題教學法或設計教學法不具有普遍的適用性。在要素主義者看來,學習的目的在于使學生掌握使他終身受用的知識、技能,而不能只以是否具有目前的價值為標準。
第三,學生。要素主義強調教師的權威,認為教師應該處于教育過程的中心地位,而學生所要做的就是服從。學生要服從教師的指導,服從學校的紀律,學生要想在日后的生活中取得成功,就必須要發(fā)展自我控制、自立、自戒的能力。
(四)關于天才教育
傳統(tǒng)主義認為,為了全體社會成員的利益,那些具有高度智慧的所謂杰出人物,應該成為社會的領導者。他們認為教育要通過傳統(tǒng)學科知識的掌握和心智的訓練,向年青一代傳遞文化和歷史遺產(chǎn)。代表人物之一的巴格萊就在他的《教育與新人》一書中透漏出這樣的思想,即不能讓天資高、能力強的兒童和天資低、能力差的兒童按同一進度學習同一內容。50年代,蘇聯(lián)人造衛(wèi)星上天,這對美國來說是一個沉重的壓力,要素主義認為當時的教育機會均等造成了教育上的“平庸”,主張優(yōu)化美國的教育,明確地提出了“天才教育”的口號。為了培養(yǎng)所謂的天才,要素主義者主張學校要按學生的能力分班,即所謂“同等程度編班”或“按能力編班”。endprint
三、要素主義對我國的教育發(fā)展的參考價值
從要素主義與進步主義的爭論中,我們可以得到這樣的啟示:教育應該處理好社會需要和個人需要、間接經(jīng)驗和直接經(jīng)驗、未來和現(xiàn)實、教師和學生等的重要關系。我們不能也不可能把要素主義完全地應用到當前中國的教育中,但要素主義所倡導的一些精神和主張是值得我們借鑒和參考的。
(一)教學改革或課程改革要立足于中國的現(xiàn)實狀況
任何改革都不能否定歷史的作用,新的課程模式、課程內容等都要立足于歷史的基礎之上,沒有對歷史的回顧和借鑒,就不可能從過去的經(jīng)驗中汲取有利的成分,避免錯誤。但同時我們的教育改革應立足于中國的現(xiàn)實狀況,我國的經(jīng)濟、政治、文化和人口素質等是我國進行教育改革的基礎,在進行教育改革、制定各項政策的時候必須充分考慮到各個地區(qū)的不同實際情況。對于別國的教育改革和課程改革經(jīng)驗,我們必須與中國的實際國情結合起來,做深入的分析,避免多走彎路。
(二)教學過程中重視基礎知識的學習和道德的培養(yǎng)
素質教育或者其他的教育改革,其最終意義也不外乎要體現(xiàn)在學生對科學文化知識的掌握和基本素質、良好公民道德素質的培養(yǎng)上?;A知識學好了,才有智力、能力,才能創(chuàng)新,才有智慧、才華,才能生存和發(fā)展,迎接知識經(jīng)濟的時代,學好基礎知識,才是“素質教育”的根本所在。網(wǎng)絡信息化、教育技術化等先進手段使得我們的教育行為更加便利,學生的學習行為日益“縮減”“易化”,學生嚴重缺乏讀、寫、算等基礎知識。道德教育在要素主義者看來是核心的問題,與心智的訓練同等重要。但這些年來,學生思想道德滑坡已是不爭的事實。學生的誠信問題也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問題。所以在新的教育和課程改革中,我們必須注重學生基礎知識的學習和道德的培養(yǎng),否則我們的教育為祖國培養(yǎng)的將會是無益于祖國建設的一代。
(三)在教學過程中重視教師的指導,同時重視對教師的培訓
基礎教育新課改的目標之一就是改革學生學習的方式,這種“探究式”的學習方式通過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來解決學習的問題,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但這并不意味就忽視了教師在教育過程中的指導作用。要素主義主張“教師的個人指導,可能是取得學習實質性進步的最基本的要素”,教師可以在短時間內將大量人類優(yōu)秀的間接經(jīng)驗傳遞給年輕的一代。傳統(tǒng)的課堂以教材、教師為中心,學生只是知識的接納器,課堂上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滿堂灌”的現(xiàn)象,因此在重視間接經(jīng)驗的同時,教師也應該為學生設置情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供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機會,爭取在教學過程中使學生盡可能多地獲得直接經(jīng)驗。
【參考文獻】
[1]陸有銓.現(xiàn)代西方教育哲學[M].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
[2]黃志成.西方教育思想的軌跡——國際教育思潮縱覽[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3]黃濟.教育哲學通論[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
[4]羅玉蓮,賀武華.要素主義教育思潮退朝后的影響及現(xiàn)實意義[J].教育探索,2005(2).
[5]朱翠萍.巴格萊與《教育與新人》[J]. 新密市教師進修學校博客圈,2010.
[6]郭明.威廉·C·巴格萊的教育生涯和教育思想探究[D].河南大學研究生碩士學位論文,20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