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定勇
【摘要】元朝作家喬夢符有過“鳳頭豬肚豹尾”之說,課文結尾和文章收尾一樣都是課堂教學的基本環(huán)節(jié)之一,畫龍點睛,余味無窮,讓語文課堂教學更趨完美,是課堂教學內容發(fā)展的必然結果。
【關鍵詞】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結尾藝術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德國雅思貝爾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說:“因為藝術可以拓展思維方式,通過美的形式而收到群體教育的效果??????欣賞藝術作品可以帶來震顫、神馳、愉快和慰藉??????”給我們研究課堂教學結尾藝術提供了啟示。
一、課堂教學結尾藝術的基本要求
語文教學結尾藝術要強化學生思維能力的訓練,思維能力在各種能力中處于核心地位,是各種能力發(fā)展的基礎,培養(yǎng)學生思維創(chuàng)新能力,幫助學生掌握原理、概念、規(guī)律,培養(yǎng)學生的認識方法、實踐方法。1.歸納。2.概括中心。3.寓于啟發(fā)性。在教學中我們不僅要傳授給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做到舉一反三,擴大思維視野。4.結尾藝術中教師的語言表達要生動洗練,富于感染力,要求教學用語要精練準確,要設計好結束語(含態(tài)勢語),如馬丁·路德金演講詞《我有一個夢想》充滿自信和激情,富于鼓動力。
二、課堂教學結尾藝術的表現形式
(一)總結式結尾
教師在結尾引導學生對學習內容重點、特點進行總結。加深理解,便于應用。這種總結式結尾有利突出主題,使觀點鮮明,首尾呼應,重點突出,知識更完善,加深學生的記憶。如講授《庖丁解?!芬晃?,教師在引導學生理解的基礎上作結。這則寓言以庖丁解牛過程的議論為內容,提示了一切客觀事物都有內在規(guī)律性這一真理。而這個規(guī)律是人們可以認識的,經過反復實踐,不斷摸索,人們一定能掌握事物的規(guī)律,在未來的工作中只要同學們勇于探索,大膽實踐,也一定能從客觀事物中拔出規(guī)律性的認識?????? ”
(二)技能式結尾
課堂教學的目的不僅是傳授知識,重要的是使學生的知識轉化為技能,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創(chuàng)造能力。在結尾藝術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多種形式應用所學的知識,使他們動腦、動手解決實際問題。既幫助學生形成技能、技巧,又檢查學生理解知識的情況。使其掌握的知識不斷完善,并轉化為能力。如在語文教學中要重視學生表達能力的訓練與培養(yǎng),結尾藝術中教師要講,也應讓學生說。有時甚至要有意識地安排學生說,鼓勵學生大膽地說,心理學家認為“有疑才生問,有問才生究”。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則問,疑問在學生的思考與分析中就會得到解答。
(三)過渡式結尾藝術
這是在教學一個課時(或一篇課文、一個單元板塊)將結束時,用以小結本課時的內容,引導學生:進入新的領域的承上啟性的談話,這種方法用得好,可以使整篇課文(或整個單元、整冊書)的教學形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使學生能更好地把握各部分內容之間的內在聯系,還可激起學生思維的浪花,激勵學生根據教師的提示作進一步鉆研。如教學李密的《陳情表》(蘇教版必修)時,筆者這樣結尾:“《陳情表》把孝情寄予在敘述之中,抒寫得淋漓盡致,悲惻動人,感人肺腑,難怪人們說‘讀《陳情表》不哭者不孝。而一代文豪蘇軾卻說‘讀韓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友。那《祭十二郎文》又抒寫了作者怎樣的感情呢?韓愈跟十二郎只不過是叔侄關系,十二郎去世后竟悲痛欲絕。這是為什么呢?欲知究竟,請看下篇課文!”這樣的結尾,不僅總結了本篇課文的教學內容,還通過設疑引起懸念,促使學生繼續(xù)探究。
(四)抒情式結尾藝術
“文章不是無情物”教學中教師應飽含情感,在結尾藝術中,教師深刻理解課文蘊含的豐富情感,在情感積淀的基礎上,用抒情語言作結尾,有很強的感染力,能催人深思,令學生動情,情到深處戛然而止,耐人尋味。
講授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時,教師采用抒情式結尾,蘇軾一心報國,曾多次向皇帝上書,為民謀利,同情人民的痛苦。他的詩充滿對祖國,對人民、對生活的熱愛,他贊美秀美如畫的江山,歌頌那叱咤風云的古人,并非思古,而是對外敵入侵國勢衰竭的憂慮,唱出他的心聲,唱出了對歷史、對英雄的懷念,對祖國人民的良好祝愿??????
(五)想象式結尾藝術
想象力是幫助學生學習無法帶到課堂中的事物不可缺少的能力,貝林斯基說:“在藝術起著積極和主導作用的是想象”。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課堂教學不能課上完了,學生的思維也停止,結尾藝術中教師要啟發(fā)學生的想象力,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知識積累、生活積累、美感經驗等。發(fā)展理解能力和想象力。對課堂講授的內容進行補充和豐富,引導學生想象,讓課堂中講授的內容在頭腦中“活”起來。這種想象力既是對知識的復習鞏固,又是對新知識的探求,對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培養(yǎng)的重大作用。
(六)煽情式結尾藝術
在學生深入領會課文思想內容的基礎上,教師用深情、真摯、富有感染力的話語,去點燃學生心中潛伏的感情之火,使學生“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啟迪”,從而獲得回味無窮的藝術享受,并從中受到熏陶。如教學恩格斯的《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在學生深深地理解了馬克思光輝形象的基礎上,筆者這樣結尾:“同學們,偉大的思想家馬克思停止思想已整整一百二十年了,在這漫長的歲月里,早已不知模糊了多少往事??墒?,我們能讓馬克思思想停止嗎?我們能讓馬克思寬廣的胸懷、高尚的人格、崇高的精神模糊嗎?”這結尾水到渠成,撩撥起了學生的心潮,學生們都激動不已。
(編輯:王 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