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瑞麗
內容摘要:新課改實施至今,它以更高的目標、更新的意識和架構帶給中學語文教育陣陣清風,很多有志之士在教學實踐中做了許多大膽有益的探索。本文試從激勵教育角度出發(fā),探討如何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關鍵詞:語文課改 激勵 主體作用
教育改革的春風吹了幾多春秋,教育界的星星已不是那顆星星,月亮已不是那個月亮,山已不是那座山,梁已不是那道梁。語文課堂如何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現選取我的一課和大家分享。
激勵是來自外界的令人興奮的刺激,是對人的動機的一種激發(fā),是對人的主動性、積極性的一種調動。在語文學習過程中,通過多種優(yōu)化外部條件,激發(fā)學生的內在驅動力量,促使學生發(fā)揮潛力,主動學習。這種動機越強,行動就越堅決,維持行動也越長久。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抓住學生這一心理特點,啟動激勵動力系統(tǒng),即展現希望——表揚鼓勵——體驗成功。這正符合了青少年“求得尊重,得到認可,充滿自信”等心理特點。語文教學是母語教學,因語文學科的模糊性、主觀性決定了語文教學不如其他學科那樣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學生總有一種“學與不學一個樣”的感覺,容易產生疲憊輕視心理,所以就要求我們教師啟動激勵動力系統(tǒng)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
例如學習《再別康橋》一課,我先明確學習目標:細讀慢品詩文,談談美感享受。接著播放有關康橋的錄像片斷,并配以解說,繼之教師配樂范讀,再接著學生有感情的反復誦讀、品味,最后學生暢談感受,如畫面美、形象美、情調美、音韻美等,教師及時點評鼓勵,這樣就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并對以后的學習樹立信心。試舉兩個精彩例子加以說明。例一:有個學生說他體會到了空靈美。他說詩中“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艷影/在我的心頭蕩漾”——夕陽映照下河畔楊柳的嬌艷和依依,康橋邊波光的粼粼和纏綿,那“新娘”的楚楚動人,那詩人柔情如水的心頭漣漪,還有“柳”“留”的諧音……所有這些意思,詩中統(tǒng)統(tǒng)不說只融在簡潔的形象之中,這就叫“情在詞外”的空靈。此時全班報以雷鳴般的掌聲,我用“你是我教過的學生中悟性最高的一個”這一簡短而又真誠的表揚予以肯定,同時又引來另一同學更精彩的闡述。例二:詩文有濃濃的夢幻美?!对賱e康橋》以一種夢囈般的訴說方式,構筑了一片迷人的夢境。雖然,他不似太白之夢瑰麗神奇,不像放翁之夢雄放蒼涼,也不像易安之夢飄零凄苦,更不類李后主之夢空落哀嘆,但是志摩之夢柔情深重,字里行間飄散著一種纏綿無奈的思緒。“那榆蔭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間/沉淀著彩虹似的夢”,這彩虹似的夢究竟指的是什么呢?當然是詩人的“康橋理想”。彩虹固然美麗,但很快就會消失;理想雖然美好,也只有化為輪船下的沉淀物。詩中所謂的“云彩”“彩虹”“星輝”等閃耀著亮色的意象,在一定程度上掩蓋了詩人的內衷,他是作者在理想與現實矛盾沖突中的一種心理自救。掀起詩的蓋頭來,夢的破碎早已化作一種深摯的相思?!拜p輕”地來,“悄悄”地走,體現了詩人夢想破滅后,求超脫而不能超脫的自我反省,也曲折地表現了詩人對潛入心靈深處的儒家“濟天下”理想的無奈,展露了詩人無限哀傷的情懷。理想的幻滅,純潔了詩人的精神,美化了詩人的情感。于是,詩人只好像天上的織女一樣,精心挑揀了一組組受傷的文字,為我們也為他自己編織成一簾幽夢。此時的課堂鴉雀無聲,每個人都沉浸在這位同學描摹的迷離夢境之中不能自拔。
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不要吝嗇我們的表揚,在表揚中讓學生收獲成功的喜悅,增強學好語文的信心,也能使他們進發(fā)出讓人難以置信的能量,為我們的課堂譜寫華彩樂章。抓住了學生這一心理流向,即極大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就能讓學生取得巨大進步。
總之,正是人的心理活動,溝通、調節(jié)和控制著自身的生命活動和社會文化活動的動態(tài)同構,極大地開發(fā)了人潛能。因此,語文教學過程中,只有瞄準學生的心理特點,才能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只有把握學生的心理流向,才能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此所謂“瞄準學生的心理特點,把握學生的心理流向”。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薄叭收咭娙?,智者見智?!毙滦蝿菹拢Z文教學路在何方,期待有意于新課改的同仁們多多指導,共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