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可浦
內容摘要:文言文教學是現(xiàn)在語文教學中的重點、難點,也一直是學生不愿學、老師不會教的死角。本文重點討論了文言文教學設計中應該注重的問題,希望給老師們一些有益的啟示。
關鍵詞:文言文 教學設計 問題
現(xiàn)在,在學生中“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樹人”的現(xiàn)象很普遍,如何讓學生愛上文言文呢?我認為首要的是還這些古老的文字以鮮活的生命,尋找滋潤文言文教學的那夜春雨,那縷春風。
一.重視讀,讀得人情入境人味
教學千法,朗讀為本。葉圣陶老先生根據(jù)文言文學習的特殊性,曾經(jīng)說過:“學習文言,必須熟讀若干篇,勉強記住不算熟,要能自然成誦才行?!蔽难晕淖衷~組合與現(xiàn)代漢語的差異,決定了反復誦讀是培養(yǎng)語感,初步把握文意最有效的途徑。所以在文言文教學時,教師應給學生反復誦讀的時間和機會,還應開動腦筋,變換讀的方式,傳授誦讀的方法和技巧。
錢虹老師《岳陽樓記》的教學設計中,很好地運用了創(chuàng)設情境讀法。
如:范仲淹面對朋友的要求,凝視著眼前的畫卷上浩浩湯湯的洞庭湖,遙想著未曾親眼所見的岳陽樓,他的心中涌起無數(shù)思緒……
(要求)請同學閱讀2——4小節(jié),用原文內容中的內容,說說他想到了什么,你從哪些文字中讀出這樣的想像……
正如他在課后反饋中提到的“學生對情景的假想這一方法比較感興趣,因為這樣,他們覺得縮短了自己和文章之間的距離”。這種創(chuàng)設情景,反復誦讀的形式,激發(fā)了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二.重視悟,與作者對話,與古人交流
著名教育家錢夢龍說,文言文首先是“文”,而不是文言詞語的堆砌。所以我認為文言文的教學設計應著眼于喚醒沉睡在作品的情感體驗,讓它在碰撞和交流中蘇醒過來,并與千年后的人們產(chǎn)生共鳴,這應是文言文教學的真正意義所在。
可學生在學習文言時,對文中“人”的感覺總是平面的、干癟的。根本原因是我們沒有讓這個“人”的腳實實在在的踏在他的那個年代里。因為不理解他們生活的歷史,不理解他們生活的環(huán)境,所以我們不懂孟子提倡的“舍生取義”的生死觀,不理解蘇軾“何夜無月,何處無松柏,但少閑人如吾倆人者耳”的情愫。
丁慎杰老師在《記承天寺夜游》教學設計中,恰當?shù)牟迦肓速Y料。如:
在“閑人”一詞上做好深入的引導和拓展讓學生可以結合更多的作品深入地了解蘇軾。蘇軾決不隨波逐流,因此他的一生,屢遭貶謫,歷經(jīng)八州,身行萬里,但始終釋然、安然。被貶至杭州時,他筑蘇堤,造福百姓,詩云“我本無家更安在。故鄉(xiāng)無此好湖山”;貶至密州,他“老夫聊發(fā)少年狂”抒報國之志,“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發(fā)安慰之語;貶黃州,初到之時,他感慨“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與友人游清泉寺,更是留下“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fā)唱黃雞”的豪語;貶惠州,他“不辭長作嶺南人”,表露“我心安處即我家”的胸懷。他跨越儒道兩家,得志時進取,失意時釋然。寵辱不驚,進退自如。所以,雖遭貶謫,看到月色喜人,他“欣然起行”,依然有閑情雅致夜游賞月。
我想資料的引入是必要的,讓學生走進蘇軾的人生境遇,更深入地體會到他盡管身處逆境,卻依然具有閑情逸致,積極追求美好事物的豁達情懷。我想蘇軾這個“人”一定會在學生心中鮮活地立起來。
三.適當教,教得明白、實在、有用
我曾經(jīng)驚喜地看到了韓軍執(zhí)教的《與朱元思書》的教學實錄和李衛(wèi)東執(zhí)教《陋室銘》的教學實錄,他們不再僅僅滿足字面上的意義,也不留戀古文博大厚重的積淀,而是著力于對語言本身的推敲、品位和實踐應用。
容理誠老師的教學案例《把白話文翻譯為文言文——我在澳門教〈兩小兒辯日〉》,也將教學的觸角探向了“語言教學”這一嶄新的文言文課程內容。執(zhí)教者緊扣“古代漢語多單音詞,現(xiàn)代漢語多雙音詞”的漢語言特點,從語言現(xiàn)象、語言運用實際出發(fā),讓學生實實在在地在母語中走了一趟,真真切切地了解了漢語言的一個特點。
所以我認為文言文教學要適當?shù)慕桃恍h語言知識,文言文畢竟是用古漢語寫成的文章,要解讀、體悟文章必須突破古漢語語言本身的隔膜。如果忽視古漢語基礎知識的積累,那文章的解讀只會是空中樓閣,臨空蹈虛。課文中出現(xiàn)的特殊詞類(通假字、古今異義、詞類活用、使動、意動用法)和一些特殊句式,語文教師要教得明白,讓學生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這樣他們才會靈活地遷移。
綜上所述,既重“言”,又重“文”,把學習文言文的主動權還給學生,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創(chuàng)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fā)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初中文言文教學一定會煥發(fā)出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