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細譜
(中國社會科學院 世界歷史研究所,北京 東城 100006)
?
保加利亞共產黨人對馬克思主義本土化的理解和貢獻
馬細譜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北京東城100006)
【摘要】保加利亞社會黨具有悠久的歷史和革命傳統。在馬克思主義本土化過程中,該黨對馬克思主義理論進行創(chuàng)新,為國際社會主義運動和共產主義運動做出了自己的努力和貢獻。保加利亞馬克思主義本土化與黨的領導人的理論修養(yǎng)和革命實踐活動是分不開的。在一個多世紀的革命實踐中,該黨產生了像布拉戈耶夫、季米特洛夫這樣杰出的革命家,他們的事業(yè)在今天也無法否認,是保加利亞歷史上的寶貴財富。
【關鍵詞】保加利亞社會黨;馬克思主義本土化;社會主義;人民民主
保加利亞社會黨是一個歷史悠久和具有革命傳統的政黨。在馬克思主義本土化過程中,不斷對馬克思主義理論進行創(chuàng)新,為國際社會主義運動和共產主義運動做出了自己的努力和貢獻。
第一,這個黨在歷史上產生了迪米特爾·布拉戈耶夫(1856—1924年)這樣的馬克思主義者,1891年他創(chuàng)立了保加利亞社會民主工黨,同時發(fā)表了《什么是社會主義?它在保加利亞有沒有土壤》一書,為在保加利亞傳播馬克思主義和開展社會主義運動奠定了基礎。
第二,這個黨還培育了兩位共產國際的總書記:瓦西爾·科拉羅夫(1877—1950年)和格奧爾基·季米特洛夫(1882—1949年)。季米特洛夫是世界反法西斯的英雄,他的關于反法西斯統一戰(zhàn)線和人民民主的理論被廣泛采納和應用。他們?yōu)閲H共產主義運動的理論和實踐做出了自己的努力。
第三,在20世紀中近半個世紀的社會主義時期,保加利亞共產黨進行了改革的嘗試。尤其是托多爾·日夫科夫(1911—1998年),他提出建立農工綜合體、國家所有權和企業(yè)經營權分開的理論,在當時受到重視。
第四,保加利亞共產黨的歷史傳統及其對保加利亞社會主義事業(yè)的貢獻不是歷史包袱,而是一筆財富。1989年保加利亞劇變之后,保加利亞社會黨在政壇四起四落,但它依然是中東歐一個強大的左翼政黨,目前仍擁有60多萬選民。
一、馬克思主義在保加利亞的傳播
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是馬克思主義學說在保加利亞傳入、宣傳和確立的時期,也是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保加利亞工人階級政黨成立和發(fā)展的時期。保加利亞地處偏辟的東南歐,是落后的農業(yè)國。1878年它的部分領土從奧斯曼帝國5個世紀的封建統治下解放出來,1885年南北兩部分領土實現統一,從此走上資本主義發(fā)展道路。
馬克思主義在保加利亞的傳播也像在其他東歐國家一樣是比較早的,所以工人階級政黨的成立也不晚。早在1891年保加利亞社會民主黨建立之前,馬克思和恩格斯以及他們同時代、同路人的著作就陸續(xù)在保加利亞翻譯出版了。完成這項工作的先驅者們就是一批在西歐和俄國學習的年輕知識分子。他們在日內瓦、維也納、柏林、巴黎、圣彼得堡等地學習,并接觸到了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先后在國外和國內成立了多個社會主義小組和馬克思主義研究會,成為早期組織的領導人。他們是當時保加利亞的政治精英。正是他們將馬恩的主要著作《共產黨宣言》、《資本論》等翻譯介紹到了保加利亞,宣傳社會主義思想。
1891年保加利亞社會民主黨誕生,1894年改稱保加利亞社會民主工黨,黨在綱領和組織章程中接受馬克思主義作為自己的理論基礎和行動指南。一個多世紀以來,這個黨頻繁更改名稱、不斷調整自己的綱領、目標以及組織結構,以符合不同歷史時期的要求。1938年起改稱保加利亞工人黨和保加利亞工人黨(共產黨),1948年正式稱保加利亞共產黨,1990年又改稱保加利亞社會黨。黨在遵循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同時,需要隨著社會現實的發(fā)展而進步,它不能墨守成規(guī),而應該成為具有活力的政治組織,具有自己短期的、中期的和長期的奮斗目標。黨需要“站在符合當代人類文明和科技發(fā)展成就的高度,對各個主要歷史時期、事件和趨勢、成功與失敗、缺點和錯誤做出新的評價,吸取必要的教訓”。[1]12
早期的保加利亞社會民主黨人在自己的綱領文件中借鑒了西歐社會民主黨的基本原則和思想理論,但從來“沒有忽視當時保加利亞的政治思想的成就。這就是忠于保加利亞復興時代革命民主主義遺產的價值與思想”。[2]11盡管從一開始保加利亞社會民主黨就分裂為兩大派,但他們都力求將獲得的馬克思主義知識和個人的理解與保加利亞的現狀相結合,提出具體的奮斗目標和綱領。實際上,保加利亞社會主義運動中的革命派保加利亞社會民主工黨(“緊密派”)和改良派保加利亞社會民主工黨(“廣泛派”)在其后的二三十年里,都是典型的議會黨,為國家的立法,特別是為制定工人法做出了自己的貢獻,都把爭取民主的斗爭同爭取社會主義的斗爭結合在一起,都是在保加利亞社會條件下“捍衛(wèi)創(chuàng)造性馬克思主義”,并努力“詮釋”馬克思主義思想。[3]13黨從成立之日起,“就是歐洲左翼黨,并帶有自己的民族的烙印”。[2]10
保加利亞學者認為,回顧保共走過的道路,保加利亞社會主義的特點是,馬克思主義思想原理要適應保加利亞的土壤,并在此基礎上接受西方或者東方的理論火花。正因如此,保加利亞社會主義繼續(xù)深深扎根于民族的生活之中,盡管出現過錯誤和經歷了時間的考驗。[2]34
所以,總結一個多世紀以來保加利亞共產黨人的思想和實踐時,“應該看到這個時期(黨)與保加利亞民族事業(yè)的關系,看到進入世界名人之列的黨的領導人在我國歷史上的作用,看到保加利亞社會主義的民族特點,看到同巴爾干左翼社會運動的有機聯系?!盵2]29保加利亞馬克思主義本土化與黨的領導人的理論修養(yǎng)和革命實踐活動是分不開的。在這個過程中,黨的創(chuàng)始人布拉戈耶夫就是最杰出的一位代表。
二、布拉戈耶夫論社會主義
布拉戈耶夫是保加利亞社會民主黨的創(chuàng)始人和領袖,也是19世紀末到20世紀20年代初保加利亞和巴爾干地區(qū)著名的革命家。他把自己的一生獻給了保加利亞和巴爾干半島的社會主義運動。1878年他到俄國求學,接受了馬克思主義。1883年他在俄國成立了第一個社會民主主義小組,史稱“布拉戈耶夫小組”。
布拉戈耶夫把馬克思的學說與保加利亞的具體條件相結合,寫下了24卷著作,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寶庫。他在一系列文章中,抨擊了保加利亞黨內和第二國際的機會主義和修正主義,以及宗派主義和教條主義,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純潔性。
1891年保加利亞社會民主黨一成立,保加利亞資產階級報刊就攻擊社會主義是西歐發(fā)達社會的事,在保加利亞既沒有土壤,也沒有成功的機會。他們還中傷丑化社會主義者吃“大鍋飯”,想“破壞家庭”、“共產共妻”。而黨內也有人對在保加利亞能不能搞社會主義持懷疑態(tài)度。布拉戈耶夫覺得,黨從成立之日起,首先需要回答這樣一個問題:在保加利亞有沒有社會主義的土壤、能不能開展社會主義運動?于是,就在黨成立的同時,他發(fā)表了《什么是社會主義?它在保加利亞有沒有土壤》小冊子。
布拉戈耶夫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通過分析保加利亞社會經濟正在發(fā)生深刻的變化,指出舊的生產方式開始解體,手工業(yè)衰落,農業(yè)凋謝,國家通過掠奪公民的財富和國家資源來積累資本。在書中,布拉戈耶夫論證說,保加利亞也像其他歐洲國家一樣,經歷了馬克思所說的人類社會歷史發(fā)展的各種社會經濟形態(tài),進入了資本主義發(fā)展階段。他認為,在19世紀后期資本主義條件下,保加利亞可以開展社會主義運動,可以建立社會主義社會。他在書中還指出,社會主義是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我們應該去研究和認識它;社會主義事業(yè)是國際的事業(yè),我國人民需要懂得和發(fā)展這個事業(yè);社會主義是一門真正的科學,它向人們傳授歷史客觀進程的知識,向各國人民(包括保加利亞人民)指明了拯救未來的道路。因此,在當代,不懂得社會主義的人,就是愚昧無知的人,就是沒有科學知識的人。工人階級政黨應該高舉馬克思主義的旗幟,領導工人運動為實現新的、社會主義的社會而奮斗。布拉戈耶夫強調說,社會主義是“人類歷史的結晶”,“現在的經濟制度的發(fā)展將幫助我們進入社會主義”。他告誡保加利亞社會主義者說,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是我們的力量,是我們的信仰和力量的源泉”[4]。
布拉戈耶夫的小冊子,既回答了社會主義的反對者,又糾正了黨內的某些糊涂觀念。它給了社會主義者以信心和力量,奠定了保加利亞社會主義運動的理論基礎。后來,保加利亞社會主義運動中的爭論仍然是圍繞保加利亞有沒有社會主義的土壤進行的,并擴展到社會主義理論的其他領域,如經濟領域、哲學領域等。我們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如果說1891年之前科學社會主義的創(chuàng)始人馬克思和恩格斯的部分著作在保加利亞翻譯出版,對保加利亞社會主義運動的形成起了燕子報春的作用,那么1891年后布拉戈耶夫關于社會主義的論述則預示著保加利亞社會主義運動的春天來了。
所以,保加利亞學者在評價布拉戈耶夫關于保加利亞社會主義的著作時指出:“這是保加利亞第一本馬克思主義著作。它代表保加利亞工人運動和社會主義運動發(fā)展的一個時代”。這是19世紀末保加利亞社會主義者“創(chuàng)造性地把馬克思主義學說運用到保加利亞社會歷史發(fā)展的例證”。[5]27,28,67
1919年共產國際成立后,不少人夸大了列寧關于世界革命的理論,強調在帝國主義時代必須捍衛(wèi)社會主義的原則,堅持獨立的無產階級的階級斗爭,通過革命建立工人階級專政。這個世界革命的理論還包括建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全民警察和紅軍,剝奪一切生產資料,等等。受到聯共(布)和共產國際的影響,保共黨內也出現了不顧具體國情,盲目樂觀,主張武裝起義和建立工農政府的苗頭。1923年7月14日,共產國際錯誤地估計形勢,認為保加利亞同年6月發(fā)生了“法西斯政變”,保共應該與農民聯盟共同戰(zhàn)斗,“反對法西斯政府”。共產國際還認為,保加利亞的事態(tài)發(fā)展很可能是歐洲新一輪“革命浪潮”的一部分,出現了建立工農政權的形勢。在共產國際的嚴厲批評后,季米特洛夫、科拉羅夫等保共領導人決定改變原先不發(fā)動武裝起義的思想,堅定地執(zhí)行共產國際的決議。但武裝起義和建立工農政府的行動很快失敗,近5000名起義者被槍殺或絞死,上萬名起義者被捕。從此,共產黨被當局宣布為非法,被迫轉入地下活動。
這時,布拉戈耶夫仍然保持了清醒的頭腦。他作為保共的領袖,當時因病住院而沒有參加決定起義的中央全會,當黨內一些人征詢他關于起義的意見時,他并不贊成起義。早在1918年,布拉戈耶夫在談到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和布爾什維克革命取得了勝利時就提醒黨不要犯左派幼稚病和沉浸在革命幻想之中。他說,進行一場社會主義革命或無產階級革命,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等待資本主義大國革命的成功。保加利亞是個不發(fā)達的小國,它的革命成功3/4依靠外部環(huán)境,只有1/4依靠內部的力量。一些小國,如保加利亞、匈牙利和烏克蘭的孤立的革命是沒有希望成功的。[6]42-43布拉戈耶夫還指出,保加利亞的社會主義革命只有成為整個巴爾干社會主義革命的一部分時,才能成功。盡管這個觀點值得商榷,但這不是說布拉戈耶夫對社會主義的勝利喪失了信心。相反,直到1924年謝世,他都是保加利亞社會主義理想的堅決捍衛(wèi)者和旗手。
布拉戈耶夫對保加利亞社會主義的基本觀點是:(1)社會主義不承認絕對真理和理論,而是用每個時代所具有的規(guī)律來解釋那個歷史時代;(2)資本主義不是永恒的,它在發(fā)展中產生矛盾,而矛盾的尖銳化將使資本主義作為一種社會發(fā)展形態(tài)無法存在下去;(3)問題不僅僅是改革資本主義,而是應該推翻它。[2]69布拉戈耶夫不是教條主義的馬克思主義者,而是創(chuàng)造性地將馬克思主義應用到貧窮而又弱小的保加利亞。在他逝世20年后,他關于社會主義的理想在保加利亞變成了現實。
從1919年加入第三國際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保加利亞共產黨一直積極參與國內反對資產階級君主集團和在國際上反對法西斯進攻和爭取統一戰(zhàn)線的斗爭,并在斗爭中涌現了一批優(yōu)秀的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領導人。例如,保加利亞共產黨人克勒斯丘·拉科夫斯基代表保加利亞和巴爾干地區(qū)參加了1919年3月共產國際創(chuàng)立委員會工作;赫里斯托·卡巴克契耶夫和佩特爾·伊斯克羅夫擔任共產國際監(jiān)察委員會委員;瓦西爾·科拉羅夫(1922—1924年)和格奧爾基·季米特洛夫擔任共產國際的總書記(1935—1943年)。保加利亞共產黨人還參加了國際工會和青年組織的領導工作。特別是作為布拉戈耶夫學生的季米特洛夫,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與實踐方面做出了令人難忘的貢獻。
三、季米特洛夫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貢獻
季米特洛夫于1882年6月18日出生在保加利亞一個普通的工人家庭,從15歲起開始參加革命活動。1923年他領導保加利亞人民發(fā)動九月武裝起義失敗后,被迫流亡國外。此后,他開始活躍在國際舞臺上,在共產國際和蘇聯過著職業(yè)革命家的生活,直到1945年回到保加利亞。
近年來,從季米特洛夫日記和共產國際解密檔案中可發(fā)現,季米特洛夫在堅持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方面多有建樹。下面,重點介紹他在對待社會民主黨、建立反法西斯統一戰(zhàn)線和實行人民民主制度等方面,為發(fā)展馬克思主義所做出的理論貢獻。
關于第一和第二個問題,集中反映在季米特洛夫力圖全面改變共產國際陳腐的戰(zhàn)略和策略上。1929年4月起,季米特洛夫擔任共產國際執(zhí)行委員會西歐局的領導人,指導20多個歐洲共產黨的工作。其時,教條主義和宗派主義在共產國際占據統治地位。列寧倡導的統一戰(zhàn)線思想不但沒有貫徹實施,而且被篡改為揭露社會民主黨的策略手腕。在斯大林和聯共(布)控制的共產國際領導人看來,統一戰(zhàn)線的策略只不過是進行鼓動和團結群眾的一種方法,是一種權宜之計。他們甚至把工農政府理解為無產階級專政的“別名”、“同義語”[7]222,223。統一戰(zhàn)線的建立被說成是只能從“下面”,同群眾結合,而不能從“上面”,同非共產黨領導人聯合。特別是社會民主黨被宣布為主要的敵人,是法西斯的孿生兄弟,與法西斯同種同源,是“社會法西斯”。早在1924年9月,斯大林在《論國際形勢》一文中就寫道:“法西斯主義是依靠社會民主黨積極支持的資產階級的戰(zhàn)斗組織。社會民主黨在客觀上是法西斯主義的溫和派?!薄八鼈儾皇撬缹︻^,而是雙生子?!盵8]246波蘭共產黨深受斯大林的影響,1926年八九月間,在其中央全會上指責畢蘇茨基的社會黨及其政權是“社會法西斯主義”,社會黨是法西斯政黨,農民黨是農民法西斯政黨。全會還認為,“波蘭當前的任務是實現社會主義革命和建立無產階級專政”[9]22。
1934年2月27日,季米特洛夫從柏林抵達莫斯科,開始在共產國際中擔任領導職務時起,就意識到必須及時轉變共產國際的戰(zhàn)略和策略,重點是揭露法西斯和號召采取反法西斯的統一行動。4月7日,他同斯大林和聯共(布)黨中央政治局成員舉行會談,首次坦誠地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為,法西斯的進攻不僅是針對共產黨的,也是針對一切民主力量的。所以,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面臨的首要任務是進行反法西斯的、民主的斗爭;應當拋棄一切宗派主義和教條主義的框框,重新確立列寧關于統一戰(zhàn)線的觀點;改變對社會民主黨,尤其是對它的左翼的敵視態(tài)度。他說:“既然我們的學說是正確的,那為什么在決定性的時刻,千百萬群眾不是跟著我們,而是跟著社會民主黨走”。他強調說:“對待社會民主黨的工人必須采取新的態(tài)度”[10]36。
1934年6月,季米特洛夫在致斯大林的信中,將他的上述觀點概括為三個方面的問題:1、關于對社會民主黨的態(tài)度;2、關于統一戰(zhàn)線;3、關于共產國際的領導。[11]47關于第一個問題,季米特洛夫問斯大林:“1、我們不加區(qū)別地把社會民主黨比作社會法西斯主義正確嗎?2、無論在什么地方和什么條件下都把社會民主黨視為資產階級的主要社會支柱正確嗎?3、我們不加區(qū)別地把社會民主黨和改良主義工會所有領導人看成是工人階級的無恥叛徒正確嗎?”關于第二個問題,“1、必須根據變化了的情況改變我們的統一戰(zhàn)線策略。我們不能把這種策略看作只是揭露社會民主黨的一種手段,而不去努力爭取工人斗爭的真正統一行動;我們應該把這種策略變成開展反對法西斯進攻的群眾性斗爭的有效因素。2、必須拋棄認為統一戰(zhàn)線只能自下而上建立,必須改變認為社會民主黨領導都是機會主義者的觀點?!标P于第三個問題,“必須改變共產國際領導的工作方法,必須認識到,從莫斯科發(fā)號施令是無法解決共產國際65個支部的所有問題的,因為它們處在完全不同的條件下進行工作?!盵12]265-266
季米特洛夫在共產國際教條主義盛行的情況下,要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展馬克思主義,需要很大的勇氣,更需要具有較強的馬克思主義理論修養(yǎng)。鑒于他的國際威望,斯大林建議由季米特洛夫來領導共產國際的活動。1935年4月29日季米特洛夫正式成為共產國際執(zhí)委會委員,5月23日他被吸收進共產國際執(zhí)委會主席團。5月28日,他受托在即將召開的共產國際第七次代表大會上作主旨報告,并當選為這個國際組織的總書記。
同年6月下旬,季米特洛夫將“七大”報告草稿《法西斯的進攻與共產國際為工人階級反法西斯主義的統一而斗爭的任務》交給斯大林時,附了一封說明信。他在信中談到統一戰(zhàn)線問題時指出,“改變我們關于統一戰(zhàn)線的策略”不僅是十分必要的,而且應當堅決譴責把統一戰(zhàn)線看作“僅僅是揭露社會民主黨的手腕”的觀點。他還建議“要倡導群眾的戰(zhàn)斗積極性,……不應該宣布共產黨在統一戰(zhàn)線中的壟斷地位,這種領導地位只能在斗爭中由共產黨自己去實現”[12]301。
季米特洛夫在1935年7月底召開的共產國際“七大”報告里,論證了在每個國家和全世界建立工人統一戰(zhàn)線、廣泛的反法西斯人民陣線和在殖民地國家建立反帝人民統一戰(zhàn)線的重要性。他強調要按照新的方式運用統一戰(zhàn)線的策略,爭取在反對法西斯進攻和新的戰(zhàn)爭危險,在爭取民主的斗爭中同其他政治派別達成共同行動的協議。
應當指出的是,在當時對斯大林個人崇拜達到鼎盛時期的情況下,季米特洛夫領導的共產國際能夠作出如此重要的決議,采取新的方針,是很不容易的,因為“七大”的決議實際上是拋棄了共產國際過去一系列教條,是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突破?!捌叽蟆钡臎Q議為各黨的政治實踐開辟了廣闊的前景。但“七大”的路線與聯共(布)和蘇聯的路線明顯不合拍。所以,沒有過多久,在斯大林的壓力下,特別是在1939年8月23日蘇聯同德國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之后,把法西斯作為主要的侵略者和國際反動勢力突擊隊的觀點消失了,代之而來的是把法西斯國家和非法西斯國家畫上了等號,廣泛的反法西斯陣線變成了廣泛的人民陣線,主要的打擊目標變成了英、法帝國主義。
這種策略上的轉變遭到了共產國際中一些政黨的反對。它們對共產國際的政治路線不理解,甚至采取抵制。于是,30年代末斯大林發(fā)動的大清洗也殃及共產國際。遭受迫害的領導人有:共產國際第一次代表大會主席團的全體成員和許多共產黨的領導干部,如奧地利共產黨、德國共產黨、愛沙尼亞共產黨、拉脫維亞共產黨、保加利亞共產黨、羅馬尼亞共產黨、匈牙利共產黨等。波蘭共產黨的領導干部幾乎全部(除一名政治局委員阿·蘭普外)被殺害。德國共產黨和奧地利社會黨也損失慘重。這樣,聯共(布)的悲劇變成了整個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悲劇?,F在有檔案材料披露,面對共產國際的遭遇,季米特洛夫多次給斯大林和聯共(布)寫信,請求他們“寬恕”和“免除”對一些領導人的屠殺。據統計,僅1939年季米特洛夫就給斯大林和聯共(布)寫了130多封信,闡明自己對殺害共產國際活動家和各黨領導人和政治僑民的態(tài)度。有史料說,由于季米特洛夫的努力,拯救了部分人免于死亡而遭到流放。[13]685但季米特洛夫在多大程度上勸說了斯大林,還有待于更多蘇聯檔案的公布。
此后,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期,季米特洛夫提出并制定了關于人民民主的理論。人民民主是一種新的、有別于蘇維埃政權的國家管理形式。季米特洛夫1945年回國后,領導黨和政府對戰(zhàn)后的保加利亞社會進行深刻的革命改造。他特別強調執(zhí)政黨要充分尊重保加利亞的具體條件、特點和傳統。他通過祖國陣線實行一種靈活的策略,保留了多黨制政治結構和經濟中的多種所有制形式。他繼續(xù)探索痛苦最小而又符合具體條件的道路。他說:“每一個國家的人民都將走向社會主義,不是按照一模一樣的刻板公式化的道路,不是完全按照蘇聯的道路,而是遵循本國歷史的、民族的、文化的和其他的條件,走自己的道路?!盵14]
季米特洛夫對人民民主制度進行了全面論述和高度概括,他說:“人民民主制度和人民民主國家的性質是由四個最重要的特征決定的:(1)人民民主國家是在工人階級領導下的勞動人民——絕大多數人民的政權;(2)人民民主國家是過渡時期的國家,其使命是保證我國沿著社會主義道路發(fā)展;(3)人民民主國家是在同社會主義國家蘇聯合作和友好中建立起來的;(4)人民民主國家屬于反帝國主義的民主陣營?!盵15]294季米特洛夫還認為,從人民民主社會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必然有一個準備階段或過渡階段,而且這個階段甚至是相當長的,當時一般估計需10—15年的時間,這就是人民民主階段,“是為過渡到社會主義創(chuàng)造條件的階段”。直到1947年8月,季米特洛夫仍認為保加利亞通往社會主義可以走自己的道路,可以“不通過無產階級專政”。[16]
但隨后的事態(tài)發(fā)展表明,保加利亞受蘇聯的影響越來越深,在外部壓力下,季米特洛夫不得不修改自己的觀點,并在1948年12月保共第五次代表大會上,被迫改變了他倡導和堅持的人民民主思想,強調人民民主也是無產階級專政的一種形式。一方面,他承認“人民民主和蘇維埃制度是同一個政權的兩種形式。它們是無產階級專政的兩種形式”。另一方面,他又指出二戰(zhàn)后人民民主國家的經驗證明了“人民民主制度的生命力”,除蘇維埃政權之外,人民民主制度已經順利地存在和發(fā)展,這是“從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時期國家政權的另一種形式。”[15]2931944—1947年,保加利亞對人民民主模式的探索表明了走社會主義道路的多樣性,無論是作為一種理論,還是作為一種實踐,這無疑都是有益的。
應該說,季米特洛夫和東歐其他領導人建立人民民主制度和人民民主專政的理論與實踐,是對馬克思主義和列寧主義關于社會主義和無產階級專政理論的貢獻。但這種寶貴的探索卻被扣上“修正主義”、“民族主義”、“反蘇主義”等帽子而被迫中止,這不能不說是社會主義發(fā)展史上的一大遺憾。
可以說,隨著季米特洛夫關于人民民主思想的轉變和斯大林社會主義模式在東歐的推廣,人民民主作為一種政治制度已經名存實亡了。1948年以后,東歐人民民主國家談論最多的不是人民民主,而是學習斯大林的著作,學習蘇聯的“榜樣”和“經驗”。蘇聯社會主義模式在理論上和實踐中越來越得到推崇。
四、日夫科夫的改革思想
在人們的印象中,保加利亞是東歐與蘇聯關系最緊密的國家,曾被譏諷為“蘇聯的第16個加盟共和國”。日夫科夫也被視為東歐最保守的領導人之一。其實,保加利亞也跟其他東歐國家一樣,為尋找適合本國國情的社會主義道路進行了努力探索。從保加利亞近年解密的檔案看,日夫科夫同樣是東歐一位具有改革思想的領導人,他同勃列日涅夫和戈爾巴喬夫存在不少矛盾。
從1963年起,保加利亞便開始經濟體制改革的初步嘗試。當年5月,保共中央全會做出了《關于改組國民經濟計劃與領導體制的決議》,決定進一步完善黨和國家領導國民經濟的組織、形式和方法。
1964年保加利亞在全國50家企業(yè)中進行新體制試點,經過兩年實踐后,于1966年4月最終形成了《國民經濟領導新體制總則》,開始在國民經濟各部門實施。概括起來,國民經濟領導新體制的基本原則是:實行計劃工作新體制、加強經濟核算和提高財政信貸體制的作用、勞動報酬與經濟活動的最終成果掛鉤、建立生產聯系與合同關系新組織、對國民經濟實行部門領導——建立國營經濟聯合公司,等等。[17]
1968年7月,保共中央全會提出要嚴格劃分黨、政、企的職能,給企業(yè)更大的自主權,黨政干部選拔要逐步實行招聘制和選舉制,要積極利用市場機制的杠桿作用。
1981年10月,日夫科夫正式提出,國家所有制和合作社所有制正在接近和融合,并提出了國家是社會主義財產的所有者,而在經濟組織中使用和經營這些財產的生產集體和勞動者則是社會主義財產的經營者。為了貫徹落實社會主義財產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的理論,必須建立一種新的經濟管理機制。所以,這年年底,保加利亞將19項單項經濟法加以綜合,制定為統一的經濟管理法規(guī),稱為《經濟機制章程》[18]。
在整個七八十年代,保加利亞的政治體制改革主要涉及黨政關系、調整和精簡機構、下放權力、改革選舉制度和干部制度、發(fā)揚社會主義民主、健全法制等方面。盡管政治體制改革已提上改革日程,但遠遠落后于經濟體制改革,實施方案還不夠大膽明確和存在禁區(qū),致使改革經常遭遇阻遏和挫折。
1987年5月至6月,日夫科夫訪問了中國和德意志聯邦共和國。這兩個不同社會制度國家經濟發(fā)展的奇跡和人民飽滿的精神面貌對他觸動很大。他決心提出自己對社會主義的“新理論”,加速制定改革戰(zhàn)略,走上“徹底改革”的道路。日夫科夫在同年7月保共中央全會的開幕詞中大膽提出了下述問題:為什么我們宣稱社會主義是進步的社會制度,而這個制度實際上卻處于落后的地位;為什么我們在科技進步方面遭到失?。粸槭裁幢M管我們做出了承諾,卻沒有能保證人民達到高水平的生活;為什么我們沒有創(chuàng)造出新的更高類型的民主;為什么出現了腐敗現象;為什么出現理想與現實的脫節(jié);為什么個人崇拜又卷土重來,其中包括對我的個人崇拜,等等。[19]261,262
接著,保共中央通過了 《保加利亞進一步建設社會主義的構想總則》,簡稱“七月構想”。這個文件對保加利亞社會主義模式的改革提出了全面的看法,倡導實施社會主義體制的新模式?!靶碌哪J綉撘龑股鐣?yōu)樽灾蔚纳鐣C體,引導取消黨的壟斷,引導各種所有制形式的平等,引導多元化等等”?!捌咴聵嬒搿痹噲D尋找保加利亞自己的社會主義模式,強調還政于民和“社會主義自治”原則,開始了較為嚴肅的政治經濟改革?!捌咴聵嬒搿边€強調,黨中央各部門也要進行改組,精簡或撤消保共中央的一些部門,甚至還提出了黨政最高領導人的職務不得由同一人兼任的問題,以及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領導人的任期不得超過兩屆(10年)的倡議。
“七月構想”中還專門辟有一章論證為什么執(zhí)政的共產黨不應該成為國家政權的“一個層次”。改革的目的不是要低估黨的作用,而是要使黨從國家政權結構中脫離出來,完善政治體制。因為只有這樣,最高立法機關、行政和司法權力機關才能充分發(fā)揮作用;也只有這樣,社會政治生活民主化和經濟成分的多元化措施才能得到落實。
1987年8月,保加利亞國民議會通過了一系列法律,開始大規(guī)模改組國家機關。國家的部委從23個縮減到11個,把計劃委員會和所有主管工業(yè)的部合并成一個經濟計劃部,甚至撤銷了在世界各國都不可或缺的財政部。同時,將全國28個州的建制改為9個大區(qū),以加強地方自治。
日夫科夫本想通過這些變革推動社會自治,增強國家的經濟活力和提高政治體制的效率,避免總體危機的爆發(fā),但結果恰恰造成國家和經濟管理的混亂,降低了行政工作的效率。不少機構經常改名易牌,干部經常變換工作地點,致使工作人員無所適從。有兩三萬名干部在機構變動中失去了工作,需要重新安置或培訓,引起他們對這種形式主義改革的不滿。總之,這些措施未能改善國家經濟狀況,反倒增加了社會的緊張和不安。
1987年“七月構想”通過之后,同年保共中央十一月全會通過了經濟活動條例。1988年舉行了全國黨代表會議,1988年保共中央十二月全會討論通過了公司組織法,1989年1月保加利亞部長會議公布了經濟活動第56號法令,允許在任何所有制(國營、合作社、私人、混合經濟等)基礎上成立公司,開展以發(fā)展私有經濟為目的的活動。所以,多數人認為,保加利亞真正意義上的改革隨著“七月構想”的制定而進入高峰期。嚴格地講,到1989年,日夫科夫本人已經意識到,保加利亞經濟出現了“危機”。此時,保加利亞政治反對派正在形成,開始向執(zhí)政黨和社會主義發(fā)難,風云變幻在即。保加利亞政治多元化、經濟自由化和社會西化接踵而至。
考察保加利亞共產黨人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解和貢獻,我們看到:任何一個政黨,或者一個領袖人物,要對馬克思主義做出貢獻:(一)他們首先要學習馬克思主義著作,相信和忠于馬克思主義學說;(二)他們要在黨的生活和工作中善于掌握和應用馬克思主義;(三)他們需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本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創(chuàng)造性地繼承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在這方面,保加利亞共產黨人既有成功的經驗,又有失敗的教訓,保加利亞馬克思主義本土化經歷了漫長復雜的道路。保加利亞馬克思主義本土化是值得研究和總結的歷史問題和現實問題。
參考文獻:
[1]Център за исторически и политически изследвания. Програмно развитие на БСП Сборник документи (1990—2005)[G]. София:“Графимакс”,2008.
[2]Център за исторически и политически изследвания.Изследвания по история на социализма в България 1891—1944,т, I [G]. София:“Графимакс”,2008.
[3]迪·格奧爾基耶夫—維多洛夫,恰·斯托伊梅諾夫.馬克思的思想和21世紀[J].新時代(Ново време),2008(11).
[4]什么是社會主義?它在保加利亞有沒有土壤?(Що е социализъм и има ли той почва у нас?)[M].特爾諾沃,1891.
[5]Коста Андреев,Маркс—началото на БСДП 1891—1900[M].София,2006.
[6]迪米特爾·根切夫.迪米特爾·布拉戈耶夫和社會黨的發(fā)展目標[J].星期一( Понеделник),2006(7/8).
[7]索波列夫,等.共產國際史綱[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8]斯大林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9]劉邦義.哥穆爾卡評傳[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5.
[10]季米特洛夫日記選編[M].馬細譜,等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11]伊斯克拉·巴耶娃.格奧爾基·季米特洛夫——20世紀的保加利亞歷史人物[J].星期一(Понеделник),2012(7/8).
[12]Георги Димитров.Писма.София:Партииздат,1962.
[13]安格爾·維克夫.斯大林與季米特洛夫[G]//克里奧—米萊·庫曼諾夫研究員65壽辰紀念文集(Клио —Сборнтк в чест на 65-годишнината на ст, с, Милен Куманов). София:фондация “Арете -фол”,2008.
[14]困境中的季米特洛夫[N].工人事業(yè)報(Работническо дело) [N],1989-01-24.
[15]季米特洛夫全集:第14卷(Георги Димитров,Съчинения том 14) [M].2版.索非亞:黨的出版社.1988.
[16]季米特洛夫答美國記者問.工人事業(yè)報(Работническо дело) [N],1947-08-21
[17]國民經濟領導新體制總則[M].索非亞:科學與藝術出版社,1966.
[18]經濟機制章程[M].索非亞:經濟出版社,1984.
[19]日夫科夫.日夫科夫回憶錄[M].吳錫俊,王金柏,等譯.北京:新華出版社,1999.
[責任編輯劉瀅]
An Interpretation of Marxism by Bulgarian Communists and their Contributions to its Localization
MA Xipu
(Institute of World History,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Dongcheng, Beijing 100006)
Abstract:Bulgarian Socialist Party has a long history and revolutionary tradition. It has developed and innovated Marxism in the process of its localization, making positive contributions to the international socialist and communist movements. The localization of Marxism in Bulgaria is inseparable from the theoretical accomplishments and revolutionary experiences of its leaders. In the course of over a century,s revolutionary practices emerged a crop of outstanding revolutionaries, like Blagoev, Dimitrov and etc, whose accomplishments are undeniable till today and will serve as a precious treasure in the history of Bulgaria. Lenin,s thought on socialist culture, rich in content and with its distinctive features, embodies a combination of criticism and inclusiveness, strategic insights and pragmatism. From his practical experiences in socialist culture building, he had derived a series of enlightening experience, i.e. to adhere to the leadership of the Party and uphold the leadership over cultural undertaking; to adhere to cultural democracy in line with law of cultural advancement; to promote cultural undertaking with inclusive mentality, etc., which is valuable and of instructive significance for promoting China,s socialist culture.
Key words:Bulgarian Socialist Party; localization of Marxism; socialism; people,s democracy Lenin; thoughts on socialist culture; inspiration
(續(xù)接第68頁)
On Features of Lenin,s Thought on Socialist Culture and its Inspirations to the Present Era
GU Shaojie
(Department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Academy Yan,an, Yan,an, Shaanxi 716000)
【中圖分類號】D33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碼號】1674—0351(2015)01—0056—08
【基金項目】本文系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馬克思主義本土化的國際經驗與啟示”創(chuàng)新工程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馬細譜(1938— ),男,湖南岳陽人,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歐亞社會發(fā)展研究所特約研究員、歐洲室主任。
【收稿日期】2014-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