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銀玲 張 聰 李文勝
(寧夏回族自治區(qū)體檢康復保健中心,銀川 750011)
隨著康復醫(yī)學的發(fā)展,肌力訓練逐漸引起廣泛關注,目前使用的訓練方法基本上是通過抗負荷訓練刺激肌肉生長、增加肌力、改善癥狀。當人體疲勞或有疾病的時候,采用抗負荷訓練會有再次損傷的風險。因此筆者積極研究無負荷的自控肌肉定向訓練法,并在一定人群中進行實踐,現(xiàn)將初步探索情況報道如下。
選取40人,年齡6~72歲;男性25例,女性15例。其中身體健康但易疲勞者2人,截癱1人,偏癱8人,頸肩腰腿痛21人,近視6人,骨關節(jié)術后2人。全部意識清楚,精神狀態(tài)良好,自愿接受該訓練指導,訓練期間不接受其他治療。
由醫(yī)生或治療師指導進行訓練。訓練部位分別是頭、頸、四肢和軀干。訓練時平臥,眼睛向下看然后輕輕閉上眼睛,感覺雙眼與鼻子左右對稱,兩臂放于身體兩側,身體放松,在無負荷的情況下利用主觀意識控制訓練部位的骨骼肌進行一定方向的收縮和放松訓練。先訓練大腿部位,當熟練掌握后,可根據(jù)情況練習其他部位,如近視者練習頭面部,截癱者練習腰腹部,偏癱者練習上肢和頭部,頸肩痛者練習頸部,疲勞者練習小腿部位等。每次訓練40min,每周訓練3次。
近視患者年齡偏小,在6~13歲,1次即可掌握訓練方法,訓練后感覺良好,10次后即感覺視疲勞明顯減輕,視力均提高。身體健康但易疲勞者年齡40歲左右,訓練2次后能掌握訓練方法,訓練后疲勞感減輕。頸肩腰腿痛者年齡在30~50歲,平均訓練4次后能掌握訓練方法,疼痛明顯者掌握較慢,訓練后感覺臨床癥狀有所減輕,2個月后觀察發(fā)現(xiàn)16例患者臨床癥狀消失,5例臨床癥狀明顯減輕,肌力都有所增加。截癱患者訓練10次后能掌握訓練方法,感覺良好,能主動接受訓練,2個月后大腿較前增粗12cm,肌力增加。骨關節(jié)術后者年齡30歲左右,訓練3次可掌握訓練方法,6次后即感覺輕松,關節(jié)活動度加大。偏癱者年齡在55~72歲,訓練6次后能掌握訓練方法,健側肢體容易掌握,訓練中無不適感,2個月后患者的肌力增加,步態(tài)較前改善。
肌力即肌肉的力量,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動力,肌力下降可引起各種功能減退。引起肌力下降的原因有疼痛、神經肌肉損傷、局部粘連、衰老、勞累或安逸等原因。肌力訓練對人體健康非常重要[1]。目前康復醫(yī)學廣泛使用的肌力訓練是根據(jù)超量負荷的原理,通過肌肉的收縮來改善或增強肌肉的力量[2]。主要訓練的是骨骼肌,方法有等長訓練、等張訓練、等速訓練、徒手抗阻訓練、器械抗阻訓練等。這些肌力訓練只適用于肌力為3~5級時,當肌力為0~2級時只能使用被動活動及助力運動訓練。抗負荷的肌力訓練主要是通過反射弧及正負反饋調節(jié)完成,這期間由于正負反饋對刺激的調節(jié)作用有一定的滯后性,加之當人體肌力不足或局部粘連、疼痛會使肌力訓練中出現(xiàn)肌肉強直收縮(即痙攣)、拉傷以及對關節(jié)的反復磨損等。
自控肌肉定向訓練法通過主觀意識傳遞神經沖動給骨骼肌,控制肌肉按一定方向做收縮和放松運動,使肌肉做功從而增加肌纖維數(shù)量和肌肉的力量。該方法訓練簡便,對肌力0~5級都可使用。通過反復訓練強化了中樞神經系統(tǒng)的調節(jié)機能和肌肉的興奮性,因而可以在同一時間里,動員肌肉內更多的運動單位進行收縮,產生更大的力量。肌肉內的腱器官和肌梭感受器將肌肉收縮和放松的情況傳導給中樞,通過反復的自控肌肉定向訓練可以強化中樞神經對肌肉的控制力,當肌肉必須高頻率、高強度收縮時,可以感知和控制肌肉不發(fā)生強直收縮,只發(fā)生不全強直收縮,避免了肌肉痙攣。長時間地訓練肌肉在一定的方向上進行收縮和放松,可以使肌肉形成固定的運動模式,提高肌肉活動的協(xié)調性、靈活性,可以避免運動中的損傷。肌肉節(jié)律的定向收縮和放松形成“唧筒效應”,可以增加血液循環(huán),促進新陳代謝,加速炎癥的修復。在臨床康復應用時發(fā)現(xiàn)只要意識清楚、精神狀態(tài)良好,不論疾病輕重、年齡大小,通過反復訓練都可以掌握該訓練方法,并能取得良好的康復效果,且無不良反應,值得廣泛推廣及進一步研究探討。
[1]魏國榮 .肌力訓練與老年人健康狀態(tài)[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1999,5:239-240.
[2]楊年煜,邵廣禮 .肌力訓練在腦卒中患者康復治療中的應用分析[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0,13(22):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