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霽昕
(廣東省第二人民醫(yī)院,廣東 廣州 510317)
中風患者在恢復期常見肢體運動功能障礙,部分患者出現(xiàn)肌張力過高引起的痙攣性偏癱,對患者生活影響較大,是阻礙患者獨立生活、回歸社會的主要障礙。筆者選取透刺法治療中風后痙攣性偏癱,治療效果滿意,總結如下。
本臨床研究對象為2013年7月~2014年8月我院就診的60例患者,診斷為中風后痙攣性偏癱恢復期。按納入先后順序依次編號,隨機分為治療組(透刺組)30例,對照組(康復治療組)30例。兩組在治療前一般資料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治療組與對照組一般資料比較(±s)
表1 治療組與對照組一般資料比較(±s)
組別 例數(shù) 年齡(歲)性別(例)男 女病程(月)發(fā)病次數(shù)(例)首次發(fā)病 再次發(fā)病治療組30 61.47±8.98 17 13 2.87±1.46 22 8對照組30 65.73±7.96 15 15 3.32±1.51 19 11
診斷標準:①西醫(yī)診斷標準:參照1996年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定的診斷標準[1]。②中醫(yī)診斷標準:參照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腦病急癥協(xié)作組制定的《中風病診斷和療效評定標準》[2]。
納入標準:①符合腦出血或腦梗死診斷標準,符合中風病診斷標準,經(jīng)頭顱CT掃描或磁共振(MRI)證實為腦出血或腦梗死者。②40~75歲,病程在2周~6個月;意識清醒,生命體征平穩(wěn),配合治療者。③有不同程度的肢體偏癱、肌張力增高癥狀,且參照Brunnstrom六階段分期標準,Brunnstrom腦卒中恢復級在Ⅱ~Ⅳ級。④中風次數(shù)少于3次者。⑤知情同意者。
治療組(透刺組):采用透刺針刺法。(1)選穴:①頭針:顳三針(定位:以耳尖直上入發(fā)際2寸為第l穴,水平向前、向后各旁開1寸為第2、3穴)。②體針。上肢:肩髃透極泉、曲池透曲澤、外關透內關;下肢:陰陵泉透陽陵泉、三陰交透懸鐘。(2)操作均取患側:患者取仰臥位。針灸針具:東邦牌不銹鋼一次性針灸針0.32mm×25mm~0.32mm×50mm(蘇州東邦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常規(guī)75%酒精局部消毒,采用單手快速進針法進針,體針主穴針刺至穴位有酸脹、麻痛等得氣感后,向對側穴位方向透刺,行提插補瀉手法。頭針穴位常規(guī)針刺操作,采用平補平瀉法,捻轉角度小于180°,提插幅度小于0.5cm,余穴隨證加減。
對照組(康復治療組):康復治療方案[3]以Bobath技術為主的康復訓練方法。根據(jù)患者病情選擇進行偏癱肢體功能訓練、牽伸軀干肌、坐位平衡訓練、立位平衡訓練、步行功能訓練、日常生活訓練。由康復治療師予康復訓練,1次/d,每次30min。其余時間由家屬或陪護人員輔助訓練30min。
療程:共治療21d,每周治療5次,休息2d再繼續(xù)針刺。療效觀察:在治療前、治療后14d、21d采用簡化FMA評分法、臨床痙攣指數(shù)CSI量表對兩組進行評定。
兩組治療后肢體功能改善情況見表2、表3、表4、表5。
表2 治療組與對照組患者治療前后上肢FMA評分比較 (±s)
表2 治療組與對照組患者治療前后上肢FMA評分比較 (±s)
注:與治療前相比,兩組在治療14d后,●P<0.05;治療21d后,▲P<0.05;治療組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例數(shù) 治療前 治療14d 治療21d治療組 30 32.03±7.24 39.97±8.52● 46.43±8.97▲△對照組 30 32.67±8.21 36.07±8.55● 41.5±8.96▲
表3 治療組與對照組患者治療前后下肢FMA評分比較 (±s)
表3 治療組與對照組患者治療前后下肢FMA評分比較 (±s)
注:與治療前相比兩組在治療14d后,●P<0.05;治療21d后,▲P<0.05;治療組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例數(shù) 治療前 治療14d 治療21d治療組 30 20.57±4.49 25.23±4.72● 27.87±3.82▲△對照組 30 20.6±4.43 23.63±4.58● 25.43±4.28▲
表4 治療組與對照組患者治療前后全身FMA評分比較 (±s)
表4 治療組與對照組患者治療前后全身FMA評分比較 (±s)
注:與治療前相比兩組在治療14d后,●P<0.05;治療21d后,▲P<0.05;治療組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例數(shù) 治療前 治療14d 治療21d治療組 30 52.6±11.57 65.2±12.86● 74.3±12.45▲△對照組 30 53.27±12.14 59.7±12.77● 66.93±12.79▲
表5 治療組與對照組患者治療前后臨床痙攣指數(shù)CSI比較 (±s)
表5 治療組與對照組患者治療前后臨床痙攣指數(shù)CSI比較 (±s)
注:與治療前相比,治療14d后,●P<0.05;治療21d后,▲P<0.05
組別 例數(shù) 治療前 治療14d 治療21d治療組 30 12.33±1.95 9.97±1.81● 8.83±1.51▲對照組 30 12.53±1.98 10.17±1.80● 9.03±1.63▲
痙攣性偏癱是中風后最主要的后遺癥,是中風致殘的首要原因,中醫(yī)稱為“筋痹”?!峨y經(jīng)·二十九難》曰:“陰蹺為病,陽緩而陰急,陽蹺為病,陰緩而陽急?!碧岢鲋w拘攣的病因是經(jīng)脈陰陽不調。透刺法的特點是一針兩穴,甚至一針多穴,能使臟腑與經(jīng)絡、經(jīng)絡與經(jīng)絡、腧穴與腧穴之間的經(jīng)氣快速溝通,調和通暢。用于“筋痹”的治療,可通調陰陽經(jīng)脈,改善陰陽經(jīng)氣不調。此外,透刺法能作用于多經(jīng)多穴,對穴位產(chǎn)生強刺激,交通經(jīng)脈氣血,增強針感,加大刺激量。取穴精簡,與單穴治療相比,刺激量更大,刺激范圍更廣,同時減少了多穴針刺的疼痛感。本研究在操作中上肢取陽經(jīng)穴位透刺陰經(jīng)穴位,下肢取陰經(jīng)穴位透刺陽經(jīng)穴位,以求從陽引陰、從陰引陽。
康復訓練是改善肢體癱瘓的有效療法,而過高的肌張力給康復治療的介入帶來極大的困難[4]。目前西醫(yī)治療藥物主要有運用肌松藥及肉毒素注射手段緩解骨骼肌張力[5,6]。針刺治療中風有幾千年的歷史,大量臨床經(jīng)驗及實驗證明,針灸對降低肌張力,減少后遺癥,改善預后有肯定療效。中風后痙攣性偏癱的痙攣優(yōu)勢主要為上肢屈肌群及下肢伸肌群,上肢伸肌群和下肢屈肌群肌張力相對較小,為拮抗肌。透刺療法一針多穴,先以毫針深刺拮抗肌肌腹部穴位,通過本體感覺神經(jīng)啟動牽張反射引起相應的拮抗肌收縮,使痙攣側亢進的肌張力降低,達到抑制痙攣的目的[7],獲得針感后,再刺入對應痙攣肌群,達到痙攣拮抗側同時取穴的效果,能平衡兩側肌張力,緩解各肌群的失衡狀態(tài)。
本研究從FMA評分結果觀察,治療14d及21d后,兩組評分分別與治療前比較均較前升高,且治療組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兩組經(jīng)治療后運動功能均好轉。且治療21d后兩組組間比較,治療組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透刺法對全身運動功能恢復療效較康復治療組為佳。
從CSI評分結果觀察,治療14d及21d后,兩組與治療前對比,CSI評分均較前減少,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兩組均可減輕肢體痙攣狀態(tài)。兩組組間比較,兩組改善痙攣狀態(tài)程度相近(P>0.05)。
由此可見,透刺法能提高肢體運動功能,減輕肢體痙攣,值得臨床推廣。
[1]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 .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jīng)科雜志,1996,29(6):379-382.
[2]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腦病急癥協(xié)作組 .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試行)[J].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報,1996,19(1):55-56.
[3]南登崑 .康復醫(yī)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235-295.
[4]李積榮,苗建亭,宿長軍,等 .腦卒中患者運動療法治療前后的肌張力分析[J].中國臨床康復,2003,7(1):58-59.
[5]吳方萍.A型肉毒毒素治療腦卒中后肌張力障礙的療效及安全性[J].中國臨床康復,2002,6(23):3581.
[6]姚金榮,王東生,倪新寶,等 .巴氯酚并康復訓練對腦卒中患者痙攣性偏癱的治療效應[J].中國臨床康復,2004,8(10):1814-1815.
[7]趙敏,韓群英,袁宇紅,等 .針藥結合康復訓練治療中風痙攣性偏癱的臨床研究[J].中國中醫(yī)基礎醫(yī)學雜志,2002,8(6):57-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