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旭
摘要:本課題旨在通過對音樂欣賞教學過程中存在眾多問題的研究,提出并解決問題,從而選擇更好的教學模式與授課思路,使學生更全面、更系統(tǒng)的在音樂欣賞課中學到更多知識,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
關鍵詞:音樂欣賞 教學線路 作品選擇 基礎知識 學科聯(lián)系
當前,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已離不開音樂這一藝術形式,音樂的娛樂作用和教化功能已逐步成為人們的共識,人們也充分認識到音樂藝術在當前素質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因此,音樂欣賞課成為全國各綜合大學、高校藝術學院和各大專業(yè)音樂學院學生們的一門必修課程。音樂欣賞一方面可以使學生廣泛接觸各類音樂作品,在音樂實踐中感受音樂、理解音樂,從而培養(yǎng)更好的音樂鑒賞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使學生積累中外優(yōu)秀音樂作品,增長音樂欣賞知識,同時也是開闊學生藝術視野,提高學生藝術素質的重要途徑之一。
音樂欣賞作為一門知識性與技能性相結合的課程,不僅要使學生在接觸音樂作品中感悟音樂,積累音樂語言,而且要培養(yǎng)學生獨立賞析音樂作品的能力,掌握欣賞音樂的基本技能與方法。要做到全面而具體、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知識與譜例相互補,著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對此,要在音樂教育的過程中提升學生們對于音樂的審美鑒賞能力,使大學生能夠在眾多良莠不齊的音樂作品中去粗取精,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思路、作品選擇和音樂基礎等等各方面加強思考,整理更加優(yōu)秀、科學的授課計劃,系統(tǒng)地進行教學。
通過近年來的教學實踐和對于眾多相關音樂欣賞課教案的分析發(fā)現,在授課過程中存在以下幾方面實際問題。
一、教學思路的選擇問題
在教學思路上,根據對當前音樂欣賞眾多教材的總結與研究看來,主要包括兩條線路,總結如下。
一是以音樂的基本表現手段、曲式的表現意義、聲樂以及器樂的基本分類、各種體裁的表現特點、綜合藝術中的音樂、常見音樂流派的風格特點等章節(jié)為線路展開講解。此線路本著掃盲的前提,先將基本樂理、作曲、音樂史方面的基礎問題簡要總結歸納講解,使學生對理論知識有初步了解的基礎上,再按音樂體裁的線路①,配以綜合藝術(歌劇與清唱劇、舞劇音樂、戲曲與曲藝音樂)的音樂等進行展開、細致的講解。此線路做到了循序漸進、逐步深入,以音樂欣賞知識與方法的系統(tǒng)講述為主,結合大量中外優(yōu)秀音樂作品譜例,使學生既能更廣泛地接觸中外音樂名作,深入了解作品的內涵與表現手段,又能逐步掌握音樂欣賞的知識與方法,達到知識與技能雙豐收的目的。但由于此種教學思路沒有按時間即發(fā)展歷程上的縱向梳理,整體感覺有些零散。
另外一種是按照中西音樂史的發(fā)展線路展開講解。其中中國音樂可按照古代、近現代以及少數民族音樂的線路,西方音樂則是包括古希臘羅馬音樂、中世紀音樂、文藝復興時期、巴洛克時期、維也納古典樂派、浪漫主義時期、民族樂派、印象主義、20世紀音樂的發(fā)展線路,逐個時期、逐個民族進行分析和研究。其優(yōu)點是思路清晰、線路明確,使學生不僅有明確的音樂史的概念,還能由遠及近地感悟音樂的進步與發(fā)展。當然,與此同時,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即在音樂的體裁方面則顯得相對零散,不能使同學們更好地掌握體裁這一概念。
通過以上分析,哪條線路更適合作為我們教學思路,值得我們進一步研究。
二、音樂作品的選擇問題
在作品選擇上,主要焦點集中于古典音樂作品和流行音樂作品的選擇比重問題上。當今的社會, 隨著經濟的發(fā)展,網絡的普及,使得各種流行因素已席卷生活的各個角落, 現代的大學生追求最多的也是最前端的、最時尚的東西, 表現最突出的就是他們對流行音樂的癡迷狂熱, 很多學生甚至已經不分良莠, 只要是最流行的、最前衛(wèi)的、最有個性的音樂, 他們都喜歡。而對于古典的音樂, 他們認為那都是過時了的、老套的、古板的東西, 根本不好聽也聽不懂, 當前這種對音樂藝術盲目的認知現象值得我們深思。因此, 怎樣引導學生正確看待流行音樂, 認識古典音樂, 這對大學生的音樂教育來說尤為重要。
在音樂欣賞課堂教學中,對于流行音樂的作品選擇上,一方面,我們可以結合大學生們的成長過程,選擇國內流行音樂作品中曾經的經典,這其中從校園民謠到搖滾音樂再到當下各類豐富多樣流行音樂的不同演繹。所以我們要用每一個時代的的經典作品引導學生認識不同時期的流行音樂, 從《外婆的澎湖灣》、《橄欖樹》到羅大佑的《明天會更好》;從李宗盛的《凡人歌》、張雨生的《我的未來不是夢》到老狼的《同桌的你》。另一方面,從拓寬眼界的層面出發(fā),從國內流行音樂延伸到國際舞臺,從亞洲作品出發(fā)擴展到歐洲、美洲甚至更多民族風格的作品。除此之外,還要引導廣大大學生了解流行音樂從產生、發(fā)展、到各種演繹的過程和特點,從而更好的了解這一音樂門類。
對于古典音樂作品的選擇,我們可以根據以上兩條線路的發(fā)展,不同的階段選擇與之相對應的眾多優(yōu)秀的中外古典音樂作品加以分析和欣賞,而且要使學生們充分意識到古典音樂在當今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從《高山流水》到《牡丹亭》;從巴赫的《d小調托卡塔與賦格》、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到柴科夫斯基的《睡美人》、斯美塔那的《沃爾塔瓦河》等等,從國內古典音樂到西方古典音樂,引導學生更輕松地走進古典音樂,讓更多的學生去聆聽、欣賞、品位古典音樂,讓古典音樂重新煥發(fā)光彩。
三、音樂欣賞基礎知識的重要性問題
這里所說的基礎主要包括音樂的基本表現手段、音樂發(fā)展的基本手法、音樂語言的陳述結構以及曲式的表現意義等等。我們知道對于從事音樂工作的專業(yè)人士們來說,已經具備音樂理論、作曲、音樂欣賞、音樂史等相關學科的理論基礎,因此只要稍加訓練就可以解決欣賞的問題。而對從從未接觸過任何音樂常識的大學生來說,音樂基礎知識的學習則顯得尤為重要。
其中音樂的基本表現手段包括旋律線、節(jié)奏、節(jié)拍、速度、力度、調式、調性、和聲、織體、音色、演奏法等。音樂發(fā)展的手法包括重復、再現、變奏、摸進、對比等。音樂語言的陳述結構從小到大概括為樂匯(動機)、樂節(jié)、樂句、樂段。曲式的表現意義主要包括主題、樂匯、樂節(jié)、樂段、一部曲式、單二部曲式、單三部曲式、復三部曲式、變奏曲式、回旋曲式、奏鳴曲式、民族器樂曲的曲式等等。這些作為深入了解音樂內涵,更好地掌握音樂欣賞的知識和方法的必要途徑,務必要引起我們的廣泛關注。不見得非要從專業(yè)的角度非常具體仔細的講解,至少要將這些概念做一簡要梳理,從而可以使大學生們從音樂本體的角度出發(fā),更深層面的理解作品的內涵。在這一過程中,不能因為剛開始學生所反映的一時的枯燥而減輕對于以上知識點的學習,可以通過多媒體輔助教學的方法,引導學生從中領悟到這些知識點的重要性。
四、音樂欣賞與其它各類相關藝術類課程的關系問題
我們知道,多元文化音樂教育已成為現代音樂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任何學科都存在相互聯(lián)系、互相溝通的關系,而音樂欣賞課與音樂專業(yè)的其他基礎學科同樣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因而在學習之初,我們務必要將基本樂理、作曲、音樂史等相關學科的基礎理論融入到欣賞課教學當中,在對以上理論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以后,從而才能更好地把握欣賞過程中的“會聽”問題。一方面對于培養(yǎng)提高大學生音樂文化素質起著積極作用,另一方面還可以引導學生批判的思考整個世界不同的音樂,幫助學生形成一個全球性的視野。
那么,如何將各類課程的相關知識在最短的時間內以最有效的方式講解給各位學生,這就要求教師充分理解并把握各課程的線路,通過總結、歸納,整理出一條系統(tǒng)的要點條例,然后需要我們根據課程設置的年限、每周的開課節(jié)數等等進行隨機應變的展開教學。
以上是個人根據教學經驗和對眾多音樂欣賞課教案的總結中得出的一些思考。時代在進步,社會在變遷,隨著時間的不斷向前推移,仍有很多問題值得我們去探究和思考, 作為一名音樂教育工作者,企盼與眾位同仁共同展開學術交流,在音樂欣賞課的教學中探尋出一條更好地發(fā)展道路,讓更多的學生從中學到更多的有關音樂方面的知識,從而培養(yǎng)他們正確的審美思想,健康的審美情趣,提高對美的感受力、鑒賞力、表現力和創(chuàng)造力,促進大學生全面、和諧的發(fā)展。
注釋:
①主要分為聲樂和器樂兩個方向,其中聲樂作品賞析又分為聲樂作品綜述、中國民歌、外國民歌、藝術歌曲、通俗歌曲、小型聲樂體裁(抒情歌曲、敘事歌曲、歌舞性歌曲與表演唱、詼諧歌曲與諷刺歌曲)、大型聲樂歌曲(大合唱、組歌);器樂作品賞析又分為中國民族器樂與獨奏音樂(民族器樂的產生與發(fā)展、民族樂器的類別與演奏形式、古琴、箏音樂、琵琶音樂、笛、笙音樂、二胡音樂)、民族器樂合奏曲(絲竹樂與弦索樂、鼓吹樂、吹打樂)、外國器樂作品的基本分類(標題音樂、無標題音樂、室內樂、輕音樂、電聲樂與電聲樂隊、交響音樂與交響樂隊)、中小型器樂體裁(舞曲、小夜曲與夜曲、船歌與搖籃曲、幻想曲與狂想曲)、大型器樂體裁(序曲、組曲、奏鳴曲、協(xié)奏曲、交響詩、交響樂)。
參考文獻:
[1]朱敬修.中外音樂欣賞[M].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2002.
[2]田明俊.中外音樂簡史及名作賞析[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6.
[3]周世斌.音樂欣賞[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4]于潤洋.西方音樂通史[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
[5]孫繼南,周柱銓.中國音樂通史簡編[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3.
[6]吳祖強.曲式與作品分析[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